加輔料炒法

加輔料炒法,淨制或切制後的藥物與固體輔料同炒的方法。加輔料炒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緩和藥性,增強療效和矯臭焦味等。同時,輔料具有中間傳熱作用,能使藥物受熱均勻。

淨制或切制後的藥物與固體輔料同炒的方法,稱為加輔料炒法。加輔料炒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緩和藥性,增強療效和矯臭焦味等。同時,輔料具有中間傳熱作用,能使藥物受熱均勻。

基本簡介

淨制或切制後的藥物與固體輔料同炒的方法,稱為加輔料炒法。
加輔料炒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緩和藥性,增強療效和矯臭焦味等。同時,輔料具有中間傳熱作用,能使藥物受熱均勻。
常用的加輔料炒法有麩炒、米炒、土炒、砂炒、滑石粉炒、蛤粉炒等。
一、麩炒
將淨制或切制後的藥物用麥麩熏炒的方法,稱為麩炒法。
麩炒又稱"麥麩炒"或"麩皮炒"。炒製藥物所用的麥麩未制者稱淨麩炒或清麩炒;麥麩經用蜂蜜或紅糖制過者則稱蜜麩炒或糖麩炒。
麥麩性味甘平,具有和中作用。明?《本草蒙筌》有"麥麩皮製抑酷性勿傷上膈"的記載。故常用麥麩炒制補脾胃或作用強烈及有腥味的藥物。
(一)麩炒的主要目的
1.增強療效具有補脾作用的藥物,如山藥、白朮等,經麥麩炒制後,可增強其療效。
2.緩和藥性某些作用強烈的藥物,如枳實具強烈的破氣作用、蒼朮藥性燥性,經麩炒後藥性緩和,不致耗氣傷陰。
3.矯臭矯味如僵蠶,生品氣味腥臭,經麩炒後,矯正其氣味,便於服用。
(二)麩炒的操作方法
先用中火或武火將鍋燒熱,再將麥麩均勻撒入熱鍋中,至起煙時投入藥物,不斷翻動並適當控制火力,炒至藥物表面呈黃色或深黃色時取出,篩去麥麩,放涼。
麥麩用量一般為:藥物每100kg,用麥麩10~15kg。
(三)注意事項
(1)輔料用量要適當。麥麩量少,煙氣不足,達不到熏炒要求;麥麩量多,造成浪費。
(2)注意火力適當。麩炒一般用中火,並要求火力均勻,可預先取少量麥麩投鍋預試。
(3)麥麩要均勻撒布熱鍋中,待起煙投藥。
(4)麩炒藥物要求乾燥,以免藥物粘附焦化麥麩。
(5)麩炒藥物達到標準時要求迅速出鍋,以免造成炮製品發黑、火斑過重等現象。

蒼朮
[處方用名]蒼朮、茅蒼朮、炒蒼朮、焦蒼朮。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茅蒼朮Atractylodeslancez(Thunb.)DC或北蒼朮Atractylodeschinensis(DC.)Koiz,的乾燥根莖。
[歷史沿革]現行,有米泔浸、炒焦、麩炒、土炒等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
1.蒼朮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水浸泡,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篩去碎屑。
2.麩炒蒼朮先將鍋燒熱,撒入麥麩,用中火加熱,待冒煙時投入蒼朮片,不斷翻動,炒至深黃色時取出,篩去麥麩,放涼。
3.焦蒼朮取蒼朮片置熱鍋內,用中火炒至褐色時,噴淋少許清水,再文火炒乾,取出放涼,篩去碎屑。
[成品性狀]蒼朮為不規則的厚片,邊緣不整齊,表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數橙黃色或棕紅色的油點(俗稱"硃砂點"),以及析出白毛狀結晶(習稱"起霜")。周邊灰棕色,質堅實。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麩炒蒼朮表面黃色或焦黃色,香氣較生品為濃。焦蒼朮表面焦褐色,香氣微弱。
[炮製作用]生蒼朮溫燥而辛烈,化濕和胃之力強,而且能走表去風濕。用於風濕痹痛,感冒夾濕,濕溫發熱,腳膝疼痛。如治風濕阻於經絡,肢體關節疼痛的薏苡仁湯(《治裁》);治風寒感冒夾濕的九味羌活湯(《此事難知》);治濕溫發熱,肢節酸痛的白虎加蒼朮湯(《活人》)。
麩炒後緩和燥性,氣變芳香,增強了健脾燥濕的作用。用於脾胃不和,痰飲停滯,青盲雀目。如治濕邪中阻,脾胃不和的平胃散(《醫方類聚》);治青盲雀目,翳障瞼痛的二術散(《準繩》)。
炒焦後辛燥之性大減,用於固腸止瀉。如治脾虛泄瀉的椒術丸(《保命集》)。
[炮製研究]《本草綱目》謂:"蒼朮性燥,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切片焙乾用。"當時已認識到蒼朮之燥性與其所含之"油"有關。現代研究蒼朮含揮髮油,其中主要為蒼朮醇、蒼朮酮。此外,尚含維生素A、B等。據實驗報導,蒼朮揮髮油對青蛙有鎮靜作用,並略使脊髓反射機能亢進。大劑量,可使中樞神經抑制,終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可見過量的蒼朮揮髮油對生物體是有害的。蒼朮揮髮油過量對人體表現出明顯的副作用,中醫稱之為"燥性"。常用米泔水浸炒、麩炒、清炒等方法炮製。制後均可使揮髮油含量下降,並以麩炒和米泔水制效果為佳。說明古人利用炮製的方法去除蒼朮的燥性是有科學道理的。
[貯存]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霉、防蛀。

枳殼
[處方用名]枳殼、炒枳殼。
[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未成熟果實。
[歷史沿革]現行,有炒黃、炒炭、麩炒等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
1.枳殼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清水浸泡約1小時,洗淨撈出,悶潤24~48小時,至內外水分一致時切薄片,乾燥,篩去脫落的瓤核。
2.麩炒枳殼先將鍋燒熱,均勻撒入定量麥麩,用中火加熱,待煙起投入枳殼片,不斷翻動,炒至淡黃色時取出,篩去麥麩,放涼。
枳殼片每100kg,用麥麩10kg。
[成品性狀]枳殼為弧形條狀薄片,表皮青綠色或棕褐色,切面黃白色,質脆,氣清香,味苦微酸。麩炒枳殼呈淡黃色,香氣加重。
[炮製作用]生枳殼作用較強,可行氣寬中除脹。用於脅肋脹痛。如治肝氣鬱結,胸膜痞脹疼痛。
麩炒後減低其刺激性,緩和燥性和酸性,增強健胃消脹的作用。用於宿食停滯,嘔逆噯氣。如治積滯內停,脘腹脹滿的木香檳榔丸(《局方》);治大腸氣滯,里急後重的寬腸枳殼湯(《嬰童》)。麩炒枳殼因其作用緩和,同時宜用於年老體弱而氣滯者。
[炮製研究]據初步實驗,去瓤枳殼生品和炮製品的揮髮油含量均比連瓤枳殼高,可見枳殼的揮髮油大多數在果皮,瓤作為非藥用部分除去是有一定道理的。
動物實驗表明,枳殼對大鼠腸道平滑肌有一定興奮作用,可使胃腸運動收縮節律增強而有力。對未孕及已孕家兔離體或在體子宮均有興奮作用,使子宮收縮有力、肌張力增強。其有效成分均為會揮髮油。麩炒後揮髮油含量減少,從而減緩了枳殼對腸道平滑肌的刺激,這點完全符合古人云:"麩皮製其燥性而和胃"及有關文獻對枳殼生用峻烈,麩炒略緩的記載。
[貯存]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僵蠶
[處方用名]僵蠶、白僵蠶、炒僵蠶。
[來源]本品為蠶蛾科昆蟲家蠶BombyxmoriL.的幼蟲在未吐絲前,因感染白僵菌而發病致死的僵化乾燥蟲體。
[歷史沿革]現行,有清炒、麩炒、姜制等炮製方法。
[炮製方法]
1.僵蠶取原藥材,篩去灰屑,簸去絲毛,洗淨,曬乾。
2.麩炒僵蠶先用中火將鍋加熱,均勻撒入定量麥麩,待起煙時加入淨僵蠶,急速翻炒至表面呈黃色時出鍋,篩去麩皮,放涼。
僵蠶每100kg,用買麩10kg。
[成品性狀]僵蠶為圓柱形,多彎曲皺縮,表面灰黃色。被有白色粉霜,質硬而脆,斷面棕黃色,有光澤。氣微腥,味微鹹。麩炒僵蠶表面黃色,腥氣減弱。
[炮製作用]生僵蠶辛散之力較強,藥力較猛。用於驚癇抽搐,肝風頭痛等症。如治中風口眼歪斜的牽正散(《楊氏家藏方》)。
麩炒後疏風走表之力稍減,長於化痰散結。用於瘰癧痰核,中風失音等症。如治纏喉風並急喉閉喉腫痛的白僵蠶散(《魏氏家藏方》)。
[貯存]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相關詞條

霉變煅炭粒密度
露潤離子透入劑臨界相對濕度
雷公炮炙十七法蜈蚣片露烏賊骨口腔用膜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