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賀號航空母艦[1920年設計航空母艦]

加賀號航空母艦[1920年設計航空母艦]

加賀號(かが/Kaga)航空母艦是舊日本帝國海軍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原始設計是戰列艦,作為“八八艦隊計畫”的一部分,1920年7月開工,由神戶川崎船廠(カワサキ/kawasaki)建造。1921年11月17日下水。按照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加賀”號1922年停工,原計畫解體。日本將停建的主力艦的“天城號”、“赤城號”改裝為航空母艦。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在船廠的“天城號”因龍骨被扭曲而報廢,日本遂將原定停建銷毀的艦體稍小的戰列艦“加賀”號接替“天城號”,改造為航空母艦。

基本信息

命名

加賀號加賀號
“加賀””號(かが/Kaga)航空母艦是日本帝國海軍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加賀”的命名源自日本古代藩國名即位於北陸道的加賀國,這與大部分是使用飛翔的動物作為命名的其它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加賀”號在開工建造時是一艘戰列艦,但在建造中途改建為航空母艦,卻沒有改名而沿用原本的戰列艦命名所致。

設計

本艦原為八八艦隊計畫中第三艘建造的戰列艦,1919年1月,海軍對川崎造船廠下令準備建造加賀號的前置作業,這也是川崎造船廠建造的第四艘戰列艦。
1920年7月19日於神戶川崎造船廠以戰列艦設計起造,1921年11月17日早上8點30分在作為天皇代理人的伏見宮博恭王及10萬民眾的觀禮中下水。按照原先設計,加賀級戰列艦為當時剛完工的長門級改良級,不但裝備了更強大的五座41厘米聯裝艦炮,最高航速也達26.5節。然而在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下日本決定將計畫中天城級戰鬥巡洋艦改裝為航空母艦,加賀級因艦體設計較為粗短相對不適合改裝成航艦,而被列入廢艦的行列。於是1922年2月5日,建造加賀號的工程停止,並列入靶艦作為新級魚雷與炮彈之實驗品,已經下訂的資材則轉用給天城級改裝航空母艦的作業中。
但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在船廠的天城號因地震震落船台龍骨扭曲,因此報廢,日本遂將原定停建銷毀的戰列艦“加賀”接替“天城”改造為航空母艦。加賀號改造成航艦的最初方案將是一艘全長217.93米(715呎)、最大船寬33.52米(715呎)、標準吃水船寬30.87米(101呎3寸)、吃水6.67米(21呎9寸)、排水量26,950公噸、20cm炮10門、12cm炮6門、12cm高射炮12門、艦載機36架、滿載極速27.6節的航空母艦。艦體工程仍在原先川崎造船廠繼續,12月13日改由橫須賀海軍工廠負責改造成航艦的工作,最後於1928年3月31日完工,編入橫須賀鎮守府服役。其姊妹艦土佐號則在停工後充作靶船沉海。
“加賀”號航空母艦的布局形式與赤城號相似,採用雙層機庫,且受英國皇家海軍暴怒號航空母艦的兩段式飛行甲板影響而採用3層飛行甲板的三段式構造。三段式的想法是將起飛、降落的空間隔開,最上層甲板作為降落用、第二層甲板作為戰鬥機等小級機種起飛用、最下層也是最長距離的甲板則作為轟炸機等重級機種起飛用,藉此提高出擊及回收效率。加賀號改造時將艙間簡化,以犧牲艦體損管控制的代價下獲得日本帝國海軍航艦中最大容量的艦載機搭載能力。
不過,三層甲板的想法低估了航空工業的進步速度,1930年代初的飛機又比1920年代要更大更重,需要的降落空間與指揮裝置也就更加複雜;為了方便管制飛行作業,加賀號在1932年在前升降機右舷增設了塔級艦橋充當飛行指揮所使用。
加賀號的主機是由川崎製造,英國設計的柯蒂斯-布朗式蒸氣渦輪機,戰列艦時代評估91000匹馬力的輸出可以滿足時速26.5海里,但因為改裝成航空母艦後重量減輕因此極速提高到27.5節。加賀號的鍋爐則採用12部ロ號(B級)艦政本部式鍋爐,操作壓力為20公斤/平方厘米(2,000kPa;280psi)。其中8部專燒重油,4部油煤混燒,攜帶8000長噸的重油與1700長噸的煤炭。因此續航力較為不足。
加賀號建造時日本海軍仍然摸索最適合的航艦煙囪設計,鳳翔號的經驗發現可動煙囪成效不佳,赤城號的經驗認為設定在右舷的煙囪排煙會影響戰機的起降,當時研發艦體設計的霞浦技術研究所使用風洞也找不出更好的答案;因此加賀號的煙囪有別於鳳翔和赤城,採取另一種假設設計。加賀號的左右兩舷裝設巨大排煙管,側舷延伸到艦尾,試圖將煙引導致艦艉排放,這項設計則是參考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而來。這卻引發甲板與住艙的鄰近區域平均攝氏40度的高熱問題,同時引導到艦尾的廢氣仍然會干擾降落作業,這項設計在當時的航艦中堪稱失敗。加賀號同樣安裝重巡洋艦級的200公厘艦炮,其用途為壓制以魚雷奇襲艦隊的水面艦。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28,000噸/38,200噸(改裝後)
滿載排水量:42,541噸(改裝後)
改裝前長度:247米/171.2米(上層飛行甲板)
加賀號真實線圖及武裝數據
加賀號真實線圖及武裝數據(2張)
寬度:29.6米,吃水:8米;
動力:12台鍋爐,4台蒸氣渦輪機,主機輸出功率91000馬力,4軸
改裝後長度:240米/248.6米(飛行甲板)
寬度:32.5米,吃水9.5米
動力:8台鍋爐,4台蒸氣渦輪機,主機最大輸出功率127,400匹,4軸。
航速:28節;續航距離10000浬/16節
武備:改裝前(10門200毫米口徑艦炮、12門雙聯裝120毫米高射炮)
改裝後(22門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10門200毫米口徑艦炮、30挺13.2毫米高射機槍)
艦載機:常用72架、備用18架,合計90架。[艦載戰鬥機18架、艦載轟炸機27架、艦載攻擊機27架(1941年12月)
艦員編制:改裝前(1263人),改裝後(1708人)

參與戰爭

侵華主力

加賀號示意圖加賀號示意圖
“加賀”號服役之後,早期因日本航空母艦數量不足,因此未編入航空戰隊之內。“加賀”號服役之後,與赤城號一同編為第一航空戰隊,此後兩艦一般共同執行任務,兩艦的命運也很類似。兩艦均參加過1932年日本侵華“一二八”事變。1932年2月22日和26日,“加賀”號的數架艦載機分別轟炸了蘇州和杭州,當時配備的艦載機為90艦戰和89艦攻。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加賀”號一直活動在中國海域。“加賀”號是侵華海軍的主力。
在一二八事件時是以混合艦隊的方式編入對上海作戰的戰列中,當時艦上的三式艦上戰鬥機除了對上海轟炸外亦發動了史上第一次的艦載戰鬥機空戰,1932年2月5日,6架三式艦上戰鬥機與4架十三式艦上轟炸機與中華民國空軍的4架O2U偵察機發生空戰,但是雙方皆未遭到擊落;2月22日,“加賀”號所屬生田乃木上尉所駕駛的三式艦戰機擊落了美國籍駕駛員所駕駛的波音218,2月26日,“加賀”號的2架十三式艦上轟炸機在攻擊機場時遭到擊落,無論是擊落對手還是遭到擊落“加賀”號的艦載機部隊都是首開日本帝國海軍之先。1935年大改裝後,因為龍驤號的服役讓航空母艦的數量得以補齊,“加賀”號編入第二航空戰隊,隨後因蒼龍號與飛龍號服役因此編入因赤城號進行現代化工程而戰力不足的第一航空戰隊,編制艦載機為16架九十式艦上戰鬥機、16架九四式艦上轟炸機、28架八九式艦上攻擊機。
在1937年爆發的中國抗日戰爭時“加賀”號再度到上海外海支援日軍作戰,更加瘋狂地襲擊中國大陸。上海、南京、南昌、成都等地均有“加賀”號的艦載機出沒。1937年8月15日,“加賀”號約30架艦載機企圖空襲中國空軍學校——筧橋機場。被中國21架飛機攔截,結果日機第一天進行作戰便遭到嚴重損失:8架八九艦攻與2架九四艦轟遭到擊落,其它輕重損傷不計,這是“加賀”號在中國最慘的一次失敗。為此日本海軍趕緊在8月22日調度新級機參戰才挽回嚴重的交換比,在上海戰線逐漸穩定後,9月15日“加賀”號的艦載機部隊:6架九六艦戰、6架九十艦戰、18架九四艦轟、18架八九艦攻更換駐地至上海公大機場。

江陰海戰

1937年9月下旬,日本海軍增派艦隻70多艘、飛機300多架和戰鬥人員10萬人,力圖打通江陰防線。最慘烈的戰鬥發生在1937年9月22日和23日,日海軍輪番轟炸中國海軍及岸上陣地,旗艦平海號遭到80架以上飛機的轟炸,平海號的姊妹艦寧海號也遭到至少70架次飛機的轟炸。
1937年9月22日,天氣陰沉無風,江陰戰役中最殘酷的部分揭開了序幕。
1937年9月23日,決戰爆發。25日清晨,“加賀”號上的日軍海基第2航空戰隊又以94艦爆、96艦攻機各8架在96艦戰4架的掩護下集中攻擊“平海”艦。
“平海”軍艦高炮彈藥用盡,軍艦的下沉已經無法控制,於是葉可鈺副長下令軍艦駛往江北十二圩的淺灘擱淺,並且開始拆卸火炮與重要零件運往南京,參加首都保衛戰。
這艘中國自製的海軍主力艦在擱淺之後艦身繼續向左傾斜到45度,緩緩滑入長江。戰鬥中,官兵共陣亡11人,負傷20餘人。後來有人回憶到,“平海”號所有的犧牲官兵的遺體,均在各炮位下面,負傷者亦全是在戰鬥中掛彩。全艦所有官兵,在23日的大戰中,均未離其戰鬥崗位一步。
“加賀”號則結束一個月的出征於9月26日返回佐世保。

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前,“加賀”號作為6艘參戰航空母艦之一,為了領取最新級的淺水用魚雷因此最慢從吳港出發,這100枚魚雷為日本航空艦隊在當時唯一可對珍珠港戰列艦進行水下攻擊的武器。“加賀”號在珍珠港行動中損失最多,共有15架戰機未歸隊,占日軍整體損失的一半。
第一波攻擊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26架(5架未歸)、
水平轟炸隊14架(指揮官:飛行隊長橋口喬少校)、
魚雷隊12架(指揮官:分隊長北島一良上尉)、
零式戰鬥機9架(2架未歸)(指揮官:分隊長志賀淑雄上尉)
第二波攻擊
九九式艦上轟炸機26機(6架未歸)(指揮官:分隊長牧野三郎上尉)
零式戰鬥機9架(2架未歸)(指揮官:分隊長二階堂易上尉)

其他

加賀號加賀號
珍珠港事件後,“加賀”號與其它航艦一同回國整補,在1942年1月12日開往楚克島,在1月19日與赤城號一同從楚克出發對拉包爾空襲,在1月21日空襲鄰近的卡維恩;2月19號協同“赤城”、“蒼龍”、“飛龍”號航空母艦一同空襲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但是在任務結束後於帛琉港觸礁,被迫回國修理,因此未參加印度洋空襲;維修完後原預定要進行MO作戰,但是這項任務在考慮第五航空戰隊的培育狀況因此交由“翔鶴”與“瑞鶴”執行,因此錯過了珊瑚海海戰。

中途島

因為錯過多次戰役到中途島戰役,所以在中途島戰役中“加賀”號的艦載機編制是日軍航艦部隊中最完整的滿編狀態。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中,““加賀””在發動對中途島基地的襲擊之後,在換裝艦載機武裝時,被美國海軍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突襲,總共被命中5發炸彈,其中一發直接命中艦橋,艦長岡田次作上校以下的艦上主要軍官絕大部分當場死亡,令損管現場缺乏有效指揮,最終導致大火完全失控。下午2時放棄搶修,下達全員離艦命令,下午4時26分,火勢延燒到汽油槽引發大爆炸,艦體斷成兩截不久沉入大海。
可以看到,在航母前段的的紅色日軍標誌的後緣被擊中,是當時美國海軍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俯衝並投下炸彈完成的,當時那名飛行員,以超過九十度角向下直衝,為了提高命中率,飛機在200米高空才拉起,差點墜海,那枚炸彈穿過甲板爆炸(側面可以看到)給其重創。

歷代艦長

艤裝員長

宮村歷造大佐(大正10年11月1日就任-大正11年6月25日辭任)戰列艦建造中止
小林省三郎大佐(昭和2年3月10日就任)
航空母艦改造,河村儀一郎大佐(昭和2年12月1日就任)

艦長

河村儀一郎大佐(昭和3年3月31日就任)
宇野積三大佐(昭和5年12月1日就任)
大西次郎大佐(昭和6年12月1日就任)
岡田偆一大佐(昭和7年11月15日就任)
原五郎大佐(昭和7年11月28日就任)
兼任野村直邦大佐(昭和8年2月14日就任)
近藤英次郎大佐(昭和8年10月20日就任)
三並貞三大佐(昭和9年11月15日就任)
稻垣生起大佐(昭和11年12月1日就任)
阿部勝雄大佐(昭和12年12月1日就任)
大野一郎大佐(昭和13年4月25日就任)
吉富說三大佐(昭和13年12月15日就任)
久保九次大佐(昭和14年11月15日就任)
山田定義大佐(昭和15年10月15日就任)
岡田次作大佐(昭和16年9月15日就任、於中途島戰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