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香蘇散

加味香蘇散,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心悟》卷二。為解表劑。具有發汗解表,兼行氣滯之功效。主治四時感冒,寒熱頭痛,咳嗽。

基本信息

歌訣

加味香蘇陳皮草,荊防艽蔓川芎姜;惡風身熱頭項痛,胸脘滿悶服之松。

組成

紫蘇葉一錢五分,陳皮、香附各一錢二分,甘草(炙)七分,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各一錢,川芎五分,生薑三片。

用法用量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微覆似汗。

功用

發汗解表,兼行氣滯。

主治

四時感冒,寒熱頭痛,咳嗽。

方義

蘇葉、荊芥、防風、蔓荊子、生薑疏風散寒;川芎、秦艽止痛;陳皮、香附理氣;甘草和中。全方能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又可調理中焦之氣。

運用

1、辯證要點:惡寒發熱、頭痛鼻塞、舌苔薄白。

2、現代套用:四時感冒風寒輕症、婦女經期感冒、鼻炎、關節炎,老人、小兒、體虛之人外感,尤其對於素有胃腸虛寒氣滯作痛又外感風寒輕症者更為合適。

加減化裁

若頭腦痛甚者,加羌活八分,蔥白二根;自汗惡風者,加桂枝、白芍各一錢;若在春、夏之交,唯恐夾雜溫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朮一錢五分;若兼停食,胸膈痞悶,加山楂、麥芽、卜子各一錢五分;若太陽本症未罷,更兼口渴溺澀者,此為膀胱腑症,加茯苓、木通各一錢五分;喘嗽,加桔梗、前胡各一錢五分,杏仁七枚;鼻衄或吐血,去生薑,加生地、赤芍、丹參、丹皮各一錢五分;咽喉腫痛,加桔梗、蒡子各一錢五分,薄荷五分;便秘,加卜子、枳殼;若兼四肢厥冷,口鼻氣冷,是兼中寒也,加乾薑、肉桂之類,雖有表症,其散藥只用一二味,不必盡方;若挾暑氣,加入知母、黃芩之類;乾嘔發熱而咳,為表有水氣,加半夏、茯苓各一錢五分;時行疫癧,加蒼朮四分;梅核氣症,咽中如有物,吞之不入、吐之不出者,加桔梗、蘇梗各八分;婦人經水適來,加當歸、丹參;產後受風寒,加黑姜、當歸,其散劑減去大半;若體質極虛,不任發散者,更用補中兼散之法。

使用注意

風熱表證、里熱亢盛、陰虛內熱者忌用。

附方

名稱:加味香蘇散

組成:香附、紫蘇梗、陳皮、甘草

用法: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加生薑三片,連根蔥白二莖,同煎熱服

出處:《準繩·傷寒》卷二引《拔粹》

功用:解表

名稱:加味香蘇散

組成:紫蘇、香附子、陳皮、甘草、桑白皮、生地黃、蘇木、蟬蛻、黃芩

用法: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燈草二十莖,同煎八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主治:時行赤眼,暴發赤腫,怕日羞明,疼痛難忍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四引《德生堂方》

名稱:加味香蘇散

組成:香蘇散加鷺鷥藤、木香、芍藥

出處:《奇效良方》卷三十九

功用:腿腳疼,足面赤腫,步履艱辛

名稱:加味香蘇散

組成:蒼朮、香附、陳皮、川楝肉、甘草、蘇葉

用法:上作一服。酒、水各一盞,加連須蔥白五根,煎服

主治:小腸氣,腎核脹痛

出處:《保命歌括》卷十六

名稱:加味香蘇散

組成:川芎、紫蘇、防風、荊芥、香附、甘草、羌活、白芷、葛根、前胡、蒼朮、天麻、黃芩

用法:加蔥頭十個,生薑三片,水煎服。以被覆取汗為度

主治:傷風,頭疼身熱,鼻塞氣粗,噴嚏呵欠,呻吟不絕,見風便怕,灑浙微寒

出處:《玉案》卷六

名稱:加味香蘇散

組成:香附、蘇葉、藿香、陳皮、甘草、砂仁

用法:上為散。每服三錢,水煎,去滓溫服

主治:孕婦感冒,吐瀉,脈浮者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各家論述

程鍾齡:“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今用此方以代前二方之用,藥穩而效,亦醫門之良法也。不論冬月正傷寒,及春、夏、秋三時感冒,皆可取效。其麻黃湯,若在溫熱之時,則不可妄用。又體虛氣弱,腠理空疏者,亦不可用。其桂枝湯,乃治太陽經中風自汗之證,若里熱自汗者,誤用之,則危殆立至。又暑風證,有用白虎湯加桂枝者,桂枝微、石膏重,不相妨也。更有春溫、夏熱之證,自里達表,其症不惡寒而口渴,則不可用桂,宜另用柴葛解肌之類,或以本方加柴葛及清涼之味。大凡一切用藥,必須相天時,審地利,觀風氣,看體質,辨經絡,問舊疾,的確對證方為良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