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芷宇

劉芷宇

劉芷宇,植物營養學家,致力於水稻營養特性與施肥原則的研究,在對土壤養分狀況與水稻器官協調生長的論述上有不少創見。80年代以來,在我國首先系統地發展了根際營養環境的研究。總結和建立了根際研究的測試技術,推動土壤—植物生理—微生物研究工作的開展。在豐富我國土壤植物營養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新的研究內容方面作出了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劉芷宇 劉芷宇

劉芷宇,1929年出生於上海市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原籍為江蘇省常州市。國小期間即逢抗日戰爭。從國小到國中,隨家庭顛沛避難,斷斷續續完成學業。抗戰勝利後,返回南京,就讀於南京匯文女子中學,完成高中課程。1949年全國解放,舉國歡騰,懷著嚮往北京,報效祖國的熱情,在上海考取了北京大學生物系。四年豐富的學習和政治生活使她受到了很大的鍛鍊,在校學習期間,於1952年參加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大學畢業後留校擔任生物系植物生理研究室秘書,植物生理課程助教,並在曹宗巽教授指導下進行“有機物質在維管束中運輸機制”的研究。

1957年調至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工作,初期曾從事過植物氧化還原特徵的研究,參加了《漬水土壤化學與水稻生長的關係》一書的翻譯。1958年10月參加湖北省孝感地區豐產經驗總結,並任該基點副點長。完成了“深耕對水稻根系發育的影響”和“土壤中養分狀況與小麥倒伏問題”的研究。一年後,調至“陳永康豐產經驗總結”任務組,為負責人之一。在此期間,與有關同志一起,完成了“看土施肥原則的分析”研究和在馬溶之教授主持下,參加了《水稻豐產的土壤環境》一書的編寫。此外,還領導完成了“土壤氮素供應強度及其持續時間對水稻器官協調生長的影響”、“套用14C研究臘肥對小麥越冬期間物質累積的影響”等工作。於1961年升為助理研究員。此後,還負責無錫縣東亭公社和丹陽縣練湖農場兩基點的工作,研究不同土壤上合理施肥的問題。與此同時,組織實驗室的同志,籌備植物根系方面的研究工作,領導完成了”植物根系陰離子吸附特性”的研究。“文革”期間,停止了所有的研究工作。1970年她被下放到江蘇省泗陽縣,直到1973年9月返回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重新開始工作。

重返工作崗位後,她擔任了植物營養診斷組組長。參加了“全國土壤普查和營養診斷協作組”負責完成了土壤—植物營養診斷方法的篩選研究,為江蘇省重點縣、社和全國農業計量工作人員多次舉辦培訓班,並在宜興縣設點推廣。領導了“主要作物營養失調症狀圖譜”的研究和編著。於1980年升任副研究員。

此後,劉芷宇擔任植物營養組組長。根據學科規劃,開展了“根際營養環境”的研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所開放實驗室經費的支持下,對這一新興的交叉學科進行了較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微區研究的冰凍切片、放射自顯影和電子探針等方法,完成了根際pH、氮、磷、鉀、鐵、錳等元素分布規律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的科研成果。在全國起到了開拓性的作用。於1988年升任研究員。

劉芷宇自1983年起還參加了黃淮海平原“六五”攻關任務,承擔了合理施肥中“石灰性土壤上尿素合理施用”等研究項目,對尿素大量施用下出現問題的機理提出了新的見解和改進施用方法的建議。

劉芷宇自參加工作以來共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作為第一主持人、主編以及參加撰寫的專著曾多次獲獎,其中《土壤—植物營養診斷》獲1978年江蘇省科技獎、“作物營養失調”幻燈片獲1981年中國科學院成果三等獎。《主要作物營養失調圖譜》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土壤—根系界面營養環境的研究》獲199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此外,參加了多本獲獎專著中有關章節的撰寫。如《中國土壤氮素》中“根際土壤的氮素狀況”(獲1991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水稻土》中“水稻根際營養”獲199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及國家科委自然科學二等獎等。

劉芷宇還積極參加國內外的學術活動。曾任五屆江蘇省植物生理學會常務理事,一屆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常務理事,五屆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營養生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植物生理學通訊》編委。《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化學卷》編委等。曾參加1990年在日本召開的第14屆國際土壤學會議並宣讀了論文,還參加了其他有關的水稻土、微量元素等國際討論會。並與日本、美國等國有關學者進行學術交流。

技術成就

劉芷宇在1959年參加完成“陳永康豐產經驗總結”的任務中,從高產條件下看土施肥和拔節期重施有機肥的經驗中受到啟發,結合日本當時提出的“V”字型施肥理論,認為有必要弄清不同土壤的施肥原則和不同生育時期養分需求的機理。在與有關同志的合作下經過深入地研究,提出了根據土壤有機質和粘粒含量對蘇南地區不同土壤穩肥性條件下有機、無機肥料的施用原則。並據此在江寧農場和練湖農場擬定了四種土壤上晚稻高產的施肥方案,進行了中間試驗,達到了高產。此外還在無錫縣(現錫山市)進一步驗證,對該縣各公社不同土壤上如何改進水稻施肥方法提出了意見,深受當地各級領導的歡迎。縣委曾將提出的意見加按語鉛印成冊,發至基層。為農業生產合理施肥,特別是針對一些低產地區提高產量起了積極作用。

為了弄清不同生育時期施肥後的養分供應狀況與水稻器官協調生長,從而達到豐產豐收的目的,劉芷宇還領導有關課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氮素供應強度及其持續時間是影響水稻器官協調生長的重要因素。這一觀點被認為是有創意的見解,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注。

1974年劉芷宇參加了農業部組織的全國土壤普查和營養診斷協作任務,進行了土壤—植物營養診斷測試方法的篩選工作。有關植物營養診斷,國內外的測試方法很多,但尚缺乏針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特點,並能指導生產上合理施肥,既適宜又能夠統一的測試方法和指標。為此,需要對各種方法進行對比研究。劉芷宇領導有關同志,深入基點,在生產實踐中進行調查研究,同時開展室內研究,總結出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土壤—植物營養診斷的方法和指標。其中就水稻而言,國內外還沒有測定植株氮素水平的速測方法和指標。通過研究,劉芷宇提出了以游離胺基酸含量作為檢測水稻對氮肥需求的指標,並對該測定方法的準確性進行了條件研究。並將該方法在生產實踐中加以驗證,在宜興縣設點推廣,根據診斷結果進行合理追肥均獲得大面積增產,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並為全國計量單位和江蘇省農技幹部多次進行宣講,對全國開展作物營養診斷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在此基礎上匯集了豐富的營養失調症狀,編制了一套彩色幻燈片,並主編了《主要作物營養失調症狀圖譜》一書。受到國內各有關研究單位、院校和基層的歡迎,填補了我國植物營養學在這方面的空白,成為檢索植物營養失調的主要參考書。

劉芷宇攻讀的是植物生理專業,到土壤研究所工作以來,一直有志於將植物生理和土壤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從60年代初起,即探索從根系的生長環境著手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因“文革”而未能如願。後又因承擔農業部任務未能實施,直至70年代末,根據學科規劃才能全力以赴開展根際營養環境的研究。根際是涉及到土壤—植物生理一微生物學科交叉的領域,是70年代國際上新興的研究課題,由於研究的範圍僅限於毫米級植物根與土壤接觸界面間的微區,首先在技術方法上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劉芷宇迎難而上,帶領研究組內的同志,從研究方法入手,積極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系列的適合微區研究的技術,如冰凍切片法,電子探針法,根際特異分泌物的分離鑑定,以及放射性同位素自顯影等等。並與研究微生物的同志合作,主編《根際研究法》一書(1997,江蘇科技出版社)。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水稻根一土界面顯微特徵,植物根表面對陰離子吸附特性,根際氮、磷、鉀等養分濃度梯度的變化規律,根際的pH、Eh狀況與磷、鐵等難溶性養分有效利用的關係,植物根系特定分泌物的性質及其作用機理,酸性土壤上重金屬在根際的化學行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植物根表面區分吸附性陰離子的方法和吸附特性,全面闡明了水稻根—土界面的顯微特徵;根際的養分分布;特定分泌物的性質及其與難溶性鐵利用的機理以及根際的pH狀況和土壤中磷、鐵利用率的關係;揭示了根際NO3N和NH4-N分布的規律;速效鉀虧缺或累積的梯度變化與土壤水分的關係;明確了禾穀類作物根系特定分泌物麥根酸的性質和在根際土壤中的分布。她還研究了鐵,錳在根際土壤中的擴散和吸附、解吸的過程。其中的一些成果填補了國內外的空白,某些方面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對根際營養環境的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有關“土壤中磷、鐵根際效應的論文於第14屆國際土壤學會會議上宣讀(1991,日本)。

為了推動這一研究領域在全國開展,劉芷宇多次發表綜述文章,介紹國際上有關這方面的概況和進展,曾為全國農業院校的植物營養教師宣講這方面的研究進展,親赴全國各地的主要農業大學,為有關的研究生開課,並兩次舉辦“根際研究法培訓班”和學術討論會,拓寬了植物營養研究者的視野和思路,提倡通過這一領域的研究達到多學科的交流滲透。為推動植物營養基礎理論的發展和農業套用的進一步提高作出了貢獻。

劉芷宇治學嚴謹,為人正直,愛業敬業。雖然在人生的歷程中遭遇了種種曲折和坎坷,但始終堅信真理,對她一生所摯愛的土壤—植物營養研究工作傾注了自己的一切,孜孜追求,終身不倦。退休後,她仍在著書立說,一如既往地關心著本學科的發展和前途。

在學術思想上,劉芷宇積極主張多學科的交流和滲透,注意發展交叉學科上的新的生長點。為此,她在國內首先系統地建立和發展了土壤—植物根際環境的研究,從基礎理論到實驗方法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是該新興學科在國內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劉芷宇不僅在本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實驗方法的創建上有著人所共睹的建樹和創新,同時她始終堅持“科學研究必需為生產服務”這一宗旨,關心國民經濟的發展,關心人民大眾的衣、食問題。50年代末,她參與並負責了“陳永康豐產經驗總結”;60年代,又參加了蘇南地區不同土壤合理施肥的研究;70年代她利用自己的“植物營養診斷”研究成果,指導了蘇南地區水稻的追肥;80年代參加了黃淮海平原“六五”國家科技攻關任務,提出了石灰性土壤大量施用尿素後出現的障阻機理新見解和改進施肥方法的建議。這些研究工作的成果,都大大推動了當時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開拓新興學科的同時,劉芷宇一貫注重對人才的培養,除親自培養研究生外,對後輩的同事們也不斷以新的知識加以充實和提高。她對研究工作要求嚴格,務求試驗數據的規範與準確。對後輩們,她給予熱情指導和幫助,甚至為他們逐字逐句修改試驗報告和論文。為推動土壤—植物根際營養環境這門新興學科在全國範圍內的發展,她親自為全國農業院校的植物營養教師開辦了數期培訓班,並為有關院校的研究生開課。她那種“三老四嚴”的科學道德和良師益友的風貌,受到了同行們的稱道,後輩們的敬重。

簡歷

1929年1月 出生於上海市(原籍江蘇省常州市)。

1948年 畢業於南京匯文女子中學。

1949-1953年 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

1953-1956年 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學助教。

1957年至今 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主要論著

1 曹宗巽,劉芷宇.關於有機物質在維管束中運輸的機制問題.植物學報.1957,7(4):269

2 劉芷宇等.土壤養分狀況與小麥倒伏問題的探討.土壤學報.1960,8(1):74

3 劉芷宇,劉畹蘭.土壤氮素供應強度及其持續時間對水稻器官協調生長的影響.土壤學報.1962,10(2):145

4 劉芷宇.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離子的途徑.土壤學報.1964,12(2):235

5 劉芷宇等.江蘇練湖農場兩種主要土壤的供肥特點及其對晚稻生長的影響.土壤學報.1965,13(4):387

6 劉芷宇,朱兆良,陳家坊.陳永康?水稻高產經驗中看土施肥原則的分析.科學通報.1965(7):585

7 劉芷宇等.施肥對土壤養分狀況的影響及其與水稻生長的關係.見: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編著.水稻豐產的土壤環境.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

8 劉芷宇等.胺基酸總量作為水稻氮素診斷指標的研究.植物學報.1977,19(3):200

9 劉芷宇,曹亞澄.根系對磷酸離子吸附特性的研究.中國科學.1980,英文版,23(8):1046(中文版),7:706

10 劉芷宇.土壤—根系微區養分環境的研究概況.土壤學進展.1980,3:1

11 許曼麗,劉芷宇.土壤—根系微區養分狀況的研究,Ⅰ.微鉀玻璃電極的套用.土壤學報.1982,19(14):367

12劉芷宇等.主要作物營養失調症狀圖譜.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13許曼麗,劉芷宇.土壤-根系微區養分狀況的研究,Ⅱ.鉀離子的富集與虧缺.土壤學報.1983,20(3):295

14欽繩武,劉芷宇.土壤—根系微區養分狀況的研究,Ⅲ.水稻根際氮素的變化.土壤學報.1984,21(3):238

15 羅質超,劉芷宇等.尿素水解中NH3對根系的抑制作用.土壤學報.1985,22(1):56

16施衛明,劉芷宇等.土壤—根系微區養分狀況的研究,Ⅳ.電子探針制樣方法及其套用.土壤學報.1987,24(3):286

17劉芷宇,施衛明.套用電子探針對植物根際和根內營養元素微區分布的探討.植物生理學報.1988,14(1):23

18 欽繩武,劉芷宇.土壤—根系養分狀況的研究,Ⅴ.不同形態肥料氮素在根際的遷移規律.土壤學報.1989,26(2):117

19王建林,劉芷宇等.根際中Si、Fe、Mn和Al的狀況與水稻生長.套用生態學報.1991,2(3):232

20范曉暉,劉芷宇.稻、麥根系H+的分泌與介質磷水平的關係.植物生理學報.1991,17(2):125

21 施衛明,劉芷宇.麥類作物根際麥根酸的分布和難溶性鐵的活化.科學通報.1991,36(1):64

22劉芷宇.我國根際微域營養環境的研究.見:李慶逵與我國土壤科學的發展.江蘇科技出版社,1992.134

23劉芷宇.根際土壤的氮素狀況.見:中國土壤氮素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92

24 劉芷宇.水稻的根際土壤環境.見:中國水稻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25 王建林,劉芷宇.根圈化學.地球科學進展.1993,8(2):88

26劉芷宇等.根際研究法.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9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