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聚

劉聚,江南沛縣人。

劉聚

元末劉聚

劉聚,江南沛縣人。元至正間,群雄紛起,聚起兵鳳陽,盱衡當世,見明太祖仁明英武,克成大業遂歸焉。洪武初禮店守御千戶所正千戶,歿後追封義信侯。弟劉暹於永樂四年調禮店所副千戶。聚子劉政襲職正千戶,政子劉宗嘗從軍征討,屢立戰功,授特別優獎。(勢之在起,人人從龍。虹縣人鄧愈、懷遠人常遇春兩位神勇之將即來投附。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很有政治權謀和馭人手腕。他知道常遇春乃武裝頭目劉聚手下,便說:“汝因部隊無糧來歸,然汝故主在,吾安得奪之。”常遇春頓首泣訴:“劉聚剽掠盜賊,胸無大志。如能效力於您,雖死猶生!”當時,朱元璋正要渡江發展,便激言道:“能相從渡江乎?取太平之後,歸我未晚也。”)【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財政破產,軍備廢弛。權臣燕帖木兒死後,又來另一個權臣伯顏獨掌朝政。在他執掌期間,土地兼併十分嚴重:早在蒙古滅金朝之時,蒙古貴族就大興“圈地”之風,但是這不像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純粹是霸占土地,將其私有變成農場,牧場,甚至獵場,城市裡可沒有“作坊”等著大量破產的農民去工作的。那時的圈地少則數百、數千頃,多則十萬餘頃。元末之時,土地的兼併更甚。大批的貴族、官僚通過賞賜、占奪的方式轉化為大土地所有者。寺廟、僧侶的占地現象也十分嚴重。《元史·順帝紀》載:“至正七年十一月拔山東地土十六萬二千餘頃賜大承天護聖寺。”廣大農民就是由於上述原因喪失了土地,破產成為佃戶,或者流亡。伯顏當權時,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多次缺堤泛濫,中原水災,荒災連年。順帝元統三年(1332年),京師地區大水災,饑民有四十多萬人;次年(1333年),江浙一帶大飢,有饑民五十九萬多戶(注意:是“戶”,不是“人”)。偏偏朝廷竟然不加救濟,導致人口存亡相半,出現了“剝樹食其皮,掘草食其根”的悲慘景況。更兼各級官吏勒索不已,賄賂成風,民間將其等同於“賊”。蒙古統治者在滅金滅宋的戰爭中,還大量地掠奪人口,將他們叫做“驅口”,永生永世做蒙古人的奴隸。例如大將阿里海牙就曾在湖南沒收降民三千八百戶(又是“戶”)為家奴!這些“驅口”和馬、牛、羊一樣,可以在市場上買賣。有的主人擔心“驅口”逃亡,就在他們的身上施行各種記號,或毒啞,或烙足。“驅口”對主人有終生服役的義務——想不到在中世紀的中國竟然和古羅馬一樣的黑暗!此外,中國人在遭受種種階級壓迫的同時,更有“四等人制”的民族壓迫!忽必烈統一全國後,將全國居民按種族、地域分為蒙古、色目(大致相當於成吉思汗西征時征服的西域一帶的居民)、漢人(大致相當於原金朝統治下的居民)和南人(大致相當於原南宋王朝統治下的居民)四個等級,用法律條文作出種種不平等的規定。例如:蒙古人殺死漢人、南人,只需要當兵或罰銀,蒙古人毆打漢人、南人,漢人、南人不得還手,更不得聚眾與蒙古人鬥毆,只能指定第三者作為證人到官府告狀,否則就要按律法嚴判;如果漢人、南人盜竊,要在臉上刺字,蒙古人色目人則不用;在政治上,漢人一般不能做正長官,南人則永遠排斥在中央領導層之外……凡此種種,民族壓迫震古爍今。伯顏更揚言要殺盡張、王、劉、李、趙五姓的漢人、南人。後來,伯顏的侄子脫脫得到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的支持,廢黜了伯顏。順帝起用脫脫為相,政治上一度清明。但是終究挽救不了元朝滅亡的厄運。他在國庫空虛,災荒連連之下,變更鈔法,濫發紙幣,造成物價飛漲;又修改黃河故道,拯治水患,但是各級官吏乘機舞弊,貪污腐化,敲詐勒索,人民苦難不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初,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及其教友劉福通在潁上(安徽潁上縣)揭竿而起,領導紅巾軍反抗元朝政府。幾個月後,江淮一帶,義軍風起雲湧。元末明初人陶宗旺在其史事札記《輟耕錄》引用一首《醉太平小令》可以為證:堂堂大元,奸佞當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軍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賣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明初大將常遇春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一、採石大戰,漸露頭角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濠州懷遠(今安徽懷遠縣)人。祖上世代務農,家境貧寒。然而自幼習武,長大後相貌奇偉,勇力絕人,是一個出色的神射手。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中原地區爆發紅巾軍大起義,各地豪傑蜂起,聚眾自雄。常遇春的家鄉,就有豪帥劉聚擁眾自保。二十三歲的常遇春跟隨劉聚反抗政府,兩年後,他覺察到劉聚“多抄掠,無遠圖”(《續資治通鑑·元紀三十》),認定劉聚終究難成大事。他聽聞占據和州(今安徽和縣)的朱元璋勢力“恩威日著,兵行有律”(所引同上),於是決定投奔朱元璋。朱元璋(1328-1398),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人,有關他的傳記資料可參閱吳晗的《朱元璋傳》。元末至正二十年(1352年),朱元璋投奔當時雄踞濠州的紅巾軍郭子興部,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郭子興是白蓮教徒,元末之際散財結識四方豪傑,1351年潁州(今安徽阜陽縣)人劉福通倡導紅巾軍大起義,次年,郭子興即與同黨孫德崖等四人聚眾起兵,於1352年攻克濠州城。郭子興自稱節制元帥。這一年春末,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部,很快就得到主帥的信任,郭子興更是將一位養女馬氏嫁給朱元璋,作為器重他的表現。1353年,朱元璋回鄉召募兵馬,擴張勢力。1355年,郭子興部攻占和州,朱元璋成為事實上的軍事統領。元兵十萬前來爭奪和州,朱元璋率軍擊破元兵。郭子興隨即病死。此時,北方的紅巾軍勢力正好如日中天,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為帝,建國號“宋”,年號為“龍鳳”,另授郭子興之子郭天敘為都元帥,接管郭子興的部眾,朱元璋和另一位名叫張天祐的將領為左右副元帥,輔助郭天敘。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二十五歲的常遇春帶著十幾個好友向和州投奔朱元璋,路上睏倦不堪,倒在田間休息,夢中見一位披甲持盾的神人叫喚他起來迎接君主,常遇春驚醒後,發現朱元璋正好領兵經過,連忙迎拜,請求歸附。朱元璋以為又有饑民投軍,雖然接收了他們,卻不甚在意。然而當時的他不知道,正是這個常遇春,在往後的將近二十年的兼併戰爭和統一戰爭中,為他立下了無數的戰功,成為朱元璋的最出色的開國元勛之一。後來朱元璋在總結開國之功時曾說:“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九卷》引注黃金:《皇明開國功臣錄·卷一·常遇春》)不久,常遇春毛遂自薦,請求當前部先鋒,朱元璋說:“你只不過是因為飢餓前來投軍,希望能夠得到食物充飢罷了;況且,你還有故主劉聚在懷遠割據一方,我這裡怎么能夠留得下你呢?”如果常遇春這時就離開了朱元璋,歷史可能要改寫了,然而聽到這句話後,他不僅沒有離去,反而叩頭流淚說:“劉聚只不過是一個強盜罷了,沒有什麼能力和作為;假如我能夠效命於明主你,雖死猶生!”朱元璋不耐煩地說:“你願意跟從我軍渡江作戰嗎?等過了長江,奪取了太平後,再說也不遲啊。”原來朱元璋打算渡江作戰,奪取長江以南的太平(今安徽當塗縣)、集慶(今江蘇南京市)地區。同年五月,朱元璋得到巢湖廖永安、俞通海水軍的歸附,他們為朱元璋帶來了千艘戰船。在擊敗元朝御史中丞蠻子海牙部隊的封鎖後,朱元璋決定出兵採石,繼而攻占集慶。朱軍(暫時以主帥為朱元璋,將其軍隊稱為“朱軍”)挺進採石門戶牛渚磯(即采石磯,在今馬鞍山市之南。該地長江邊有一座牛渚山,其北部突入江中,取名“采石磯”,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元兵列陣抵抗,朱軍船隻被阻,離岸邊近三丈余,朱軍士卒無法登入。剛好常遇春駕著飛艇趕到,朱元璋見他威風凜凜而來的樣子,便舉令旗命他向前衝殺。常遇春應聲而上,奮勇向前。將要靠近岸邊時,他揮動長戈,直取岸上元兵。元兵捉住他的武器不放,常遇春竟然乘勢一縱就跳上了江岸,只見他高聲吶喊,舞動長戈,跳躍賓士,沖入敵陣,元兵難以抵擋,紛紛逃避。朱元璋欣喜之餘,忙命麾下將士乘勢登入。於是,朱軍攻克采石磯,附近的元兵據點隨即攻陷,朱軍直逼太平府(今安徽當塗縣)。這場戰役徹底改變了朱元璋對常遇春的看法,他認識到這個勇士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編輯本段2.

明朝劉聚

劉聚者,太監永誠從子也。1441年,(正統)六年正月,英宗命定西伯蔣貴為征蠻將軍,都督同知李安、僉事劉聚副之,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太監曹吉祥軍務,侍郎徐晞督軍餉兵部尚書王驥提督軍務,發四川、貴州、湖廣、南京兵十五萬,轉餉半天下,征討麓川。十二月,思任發渡江逃往緬甸,王驥等班師。七年十月,又命蔣貴、王驥征麓川,大敗叛軍,思任發又逃脫。十年十二月,緬甸將思任發交給明軍,斬首獻於京師。十三年春,為討伐思任發之子思機發,明朝又興兵十三萬征剿。思機發多次遣使入貢謝罪,明軍與思任發少子立約,許其管理部眾,居於孟養,遂罷兵。正統十三年四月,茂七圍延平。刷卷御史張海登城撫諭。賊訴乞貰死,免三年徭役,即解散為良民。海以聞。命瑄往招討,以都督劉聚、僉都御史張楷大軍繼其後。瑄既至,先令人齎敕往撫。茂七不肯降,瑄馳赴沙縣圖之。賊首林宗政等萬餘人攻後坪,欲立寨。瑄令通判倪冕等率眾先據要害,而身與都指揮雍埜等邀其歸路,斬賊二百餘級,獲其渠陳阿岩。明年(1449)二月,瑄誘賊復攻延平,督眾軍分道衝擊。賊大敗,遁走,指揮劉福追之,遂斬茂七,招脅從復業。未幾,復擒其黨林子得等。尤溪賊首鄭永祖率四千人攻延平。瑄偕埜等邀擊,擒之,斬首五百有奇,餘黨潰散。1449年,十月敕謙提督各營軍馬。而也先挾上皇破紫荊關直入,窺京師。石亨議斂兵堅壁老之。謙不可,曰:"奈何示弱,使敵益輕我。"亟分遣諸將,率師二十二萬,列陣九門外:都督陶瑾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朱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宣武門,而謙自與石亨率副總兵范廣、武興陳德勝門外,當也先。以部事付侍郎吳寧,悉閉諸城門,身自督戰。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於是將士知必死,皆用命。副總兵高禮、毛福壽卻敵彰義門北,擒其長一人。帝喜,令謙選精兵屯教場以便調用,復命太監興安、李永昌同謙理軍務。(《明會典》關於四衛營的“事例”中也記載說:“萬曆二年議準,勇士、四衛二營,各裁坐營官二員。”這些記載都說明,勇士營和四衛營是同時並存且都由御馬監提督的。雖然御馬監統領禁兵從永樂、宣德就已開始,但其真正發揮作用並引起時人的關注,卻是在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之後。當時瓦剌騎兵直撲京師,北京保衛戰在於謙的組織下進行了五天,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西直門和彰義門。由於明軍主力京軍三大營盡陷,守衛西直門的是御馬監太監劉永誠的侄子右軍都督劉聚,在彰義門主動出擊瓦剌軍的則是御馬監提督的留守北京的四衛勇士、旗軍。)景泰七年(1456年)二月進禮部右侍郎兼學士,入內閣。文(陳文,字安簡,廬陵人)既入,數撓賢以自異,曰:“吾非若所薦也。”侍讀學士錢溥與文比舍居,交甚歡。溥嘗授內侍書。其徒多貴幸,來謁,必邀文共飲。英宗大漸,東宮內侍王綸私詣溥計事,不召文。文密覘之。綸言:“帝不豫,東宮納妃,如何?”溥謂:“當奉遺詔行事。”已而英宗崩,賢當草詔。文起奪其筆曰:“無庸,已有草者。”因言綸、溥定計,欲逐賢以溥代之,而以兵部侍郎韓雍代尚書馬昂。賢怒,發其事。是時憲宗初立,綸自謂當得司禮,氣張甚。英宗大殮,綸衰服襲貂,帝見而惡之。太監牛玉恐其軋己,因數綸罪,逐之去。溥謫知順德縣,雍浙江參政。詞所連,順天府尹王福,通政參議趙昂,南寧伯毛榮,都督馬良、馮宗、劉聚,錦衣都指揮僉事門達等皆坐謫。雍亦文素所不悅者也。改吏部左侍郎,同知經筵事。1457年以“奪門”(英宗復辟於1457年)功,為金吾指揮同知。進都指揮僉事,復超擢都督同知。(天順五年-1461年)與討曹欽,進右都督。成化六年(1470年),以右副總兵從朱永赴延綏,追賊黃草梁。遇伏,鏖戰傷頦,麾下力捍以免。頃復與都督范瑾等擊寇青草溝,敗之。永等追寇牛家寨,聚亦據南山力攻。寇大敗,出境。論功進左都督,以內援特封寧晉伯。八年(1472年)冬代趙輔為將軍,總陝西諸鎮兵。寇入花馬池,率副總兵孫鉞、游擊將軍王璽等擊卻之。還至高家堡,寇復至,敗之。追奔至漫天嶺,伏起夾擊,又敗之。鉞、璽亦別破賊於井油山。捷聞,予世券。(1473年)其冬,孛羅忽、滿都魯、癿加思蘭連兵深入,至秦州、安定、會寧諸州縣,縱橫數千里。賊退,適王越自紅鹽池還,妄以大捷聞,璽書嘉勞。(十年春1474年,廷議設總制府於固原,舉定西侯蔣琬為總兵官,越提督軍務,控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邊。總兵、巡撫而下,並聽節制。詔罷琬,即以越任之,三邊設總制自此始。論功,加太子少保,增俸一級。紀功郎中張謹、兵科給事中郭鏜等論劉聚等濫殺冒功,並劾越妄奏。越方自以功大賞薄,遂怏怏,稱疾還朝。)頃之,紀功兵部員外郎張謹劾聚及總兵官范瑾等六將殺被掠者冒功。部科及御史交章劾。詔遣給事中韓文往勘,還奏如謹言:所報首功百五十,僅十九級。帝以寇既遁,置不問。聚尋卒。贈侯,謚威勇。傳子祿及福,福,弘治中掌三千營,加太子太保。卒,子岳嗣。卒,從子文請嗣。吏部言聚無大功,子孫不宜再襲。世宗不允,命文嗣。贊曰:宋晟在太祖時,即與開國諸元勛參跡戎行,其後四鎮涼州,威著西鄙。兩子尚主,世列徹侯,功名盛矣。薛祿以下諸人,皆與“靖難”。祿東昌、滹沱之戰,劉榮守永平,譚廣守保定,宣力最著。雖策勛之日,未即剖符,而各以積閥受封。其善撫士卒,慎固封守,恪謹奉職,有足尚者。趙輔、劉聚猷績遠遜前人,而帶礪之盟,與國終始,誠厚幸哉。諸人並以勳爵鎮御邊陲,故類著於篇。明朝武選武選,掌衛所土官選授、升調、襲替、功賞之事。凡武官六品,其勛十有二。正一品,左、右柱國。從一品,柱國。正二品,上護軍。從二品,護軍。正三品,上輕車都尉。從三品,輕車都尉。正四品,上騎都尉。從四品,騎都尉。正五品,驍騎尉。從五品,飛騎尉。正六品,雲騎尉。從六品,武騎尉。散階三十。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升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從二品,初授鎮國將軍,升授定國將軍,加授奉國將軍。正三品,初授昭勇將軍,升授昭毅將軍,加授昭武將軍。從三品,初授懷遠將軍,升授定遠將軍,加授安遠將軍。正四品,初授明威將軍,升授宣威將軍,加授廣威將軍。從四品,初授宣武將軍,升授顯武將軍,加授信武將軍。正五品,初授武德將軍,升授武節將軍。從五品,初授武略將軍,升授武毅將軍。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從六品,初授忠顯校尉,升授忠武校尉。歲凡六選。有世官,有流官。世官九等,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衛鎮撫,正千戶,副千戶,百戶,試百戶,所鎮撫。皆有襲職,有替職。其幼也,有優給。其不得世也,有減革,有通革。流官八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都指揮使,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正留守,副留守。以世官升授,或由武舉用之,皆不得世。即有世者,出特恩。非真授者曰署職,署職,遞加本職一級作半級,不支俸,非軍功,毋得實授。曰試職,試職作一級,支半俸,不給誥。曰納職,納職帶俸,不蒞事。戰功二等:奇功為上,頭功次之。首功四等:迤北為大,遼東次之,西番、苗蠻又次之,內地反寇又次之。凡比試,有舊官,洪武三十一年以前為舊。有新官,成祖以後為新。軍政,五年一考選,先期撫、按官上功過狀,覆核而去留之。五府、錦衣衛堂上各總兵官,皆自陳,取上裁。推舉上二人,都指揮以下上一人。凡土司之官九級,自從三品至從七品,皆無歲祿。其子弟、族屬、妻女、若婿及甥之襲替,胥從其俗。附塞之官,自都督至鎮撫,凡十四等,皆以誥敕辨其偽冒。贈官死於王事,加二等;死於戰陣,加三等。凡除授出自中旨者,必覆奏然後行之。以貼黃征圖狀,以初績征誥敕,以效功課將領,以比試練卒徒,以優養恩故絕,以褒恤勵死戰,以寄祿馭恩幸,以殺降、失陷、避敵、激叛之法肅軍機,以典刑、敗倫、行劫、退陣之科斷世祿。(劉子戊2008年整理)
編輯本段3.

清朝劉聚

劉聚,河南清豐人。(清豐右都督劉聚,過而築之,費千金,閣賴之。凡南船至,多停泊游恕,遂稱名焉。《季羨林文叢:耄耄新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