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石大戰

採石大戰

採石大戰,又稱采石磯大捷,南宋紹興三十一年秋,(金正隆六年,1161年),金帝完顏亮調集32萬大軍,分路出兵,企圖一舉滅宋,東路完顏亮率17萬大軍順利渡淮。占據和州(今安徽和縣),宋軍敗退採石。虞允文臨危受命,集兵1.8萬人,於採石大敗渡江的金軍,完顏亮採石渡江不成,被迫於率軍轉向淮東,企圖從瓜洲(今屬江蘇邗江)南渡,卻遇內訌完顏亮被部將所弒,金軍北撤,采石之戰徹底奠定了宋金南對峙的政治格局。

歷史背景

採石大戰採石大戰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1161年)十一月,是年,金主完顏亮集兵大舉南下,當時的金國,兵精糧足,金主完顏亮平定了金國後方,氣勢很盛,他甚至寫下了“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的詩詞,表明了他企圖一舉吞併南宋的決心。

力量對比

當時,宋軍江防部隊僅有集結後的王權餘部1.8萬人,只及金軍的1/10。
但金軍用於渡江的船隻,是臨時拆用民房的木材建造的,很不牢固;
而宋軍則擁有艨艟、海鰌、車船等多種戰船,船體堅固,機動性好,攻擊力強。

兵力部署

根據交戰雙方的兵力情況和戰區的地形,虞允文對江防作了周密的部署:
1、以步、騎兵蔭蔽在江岸高地後面,嚴陣以待;
2、以水軍為主力,部署在江中,憑藉水戰長技,加以水陸結合,以御金軍。
水軍共分為5部分:兩部分分別防守江岸的東段和西段,為左右兩翼;一部分居中,作為主要突擊兵力;另兩部分蔭蔽在港汊中,充當預備隊。

戰爭過程

採石大戰採石大戰
完顏亮率兵從壽春一帶渡過淮河,首先進攻廬州(合肥)。宋將王權連夜南逃,先逃到和州,又從和州逃到長江南岸,他帶著將士爭渡長江,全軍將士淹死大半。踞守在揚州的老將劉琦也被迫退至鎮江設防。完顏亮揮軍南下。直逼長江北岸。

宋高宗見勢不妙,想逃往海上,宰相陳康位竭力反對。高宗不得已,命李顯忠接替王權,同時派中書舍人虞允文到採石犒師。
虞允文從建康(南京)趕到採石,見王權部還剩下18000多殘兵,士氣低落。而接替王權部李顯忠尚在池州,軍無主帥。江北的金軍正以排山倒海之勢紮營在江口,渡江之戰迫在眉睫。在這萬分艱危之際,虞允文毅然擔起接揮重任。他召集將士,曉以報國禦侮的大義,親自指揮將士投入戰鬥。

公元1161年11月8日,完顏亮指揮金兵從橫江渡江,想奪取採石。虞允文指揮宋軍,用事先準備好的蒙沖艦和霹靂炮對付金兵。金軍兵多船小,連划槳都感到不便,遇到宋軍的蒙沖艦,無法招架,損失慘重。戰鬥一直打到天黑,金軍仍無法搶渡,只得退回江北。第二天,完顏亮傾巢出動,瘋狂進攻,又遭到宋軍的伏兵突擊,船隻被焚燒三百多艘,金兵落水不計其數。

完顏亮無奈,只好收拾殘兵,轉軍瓜州。他惱羞成惡,妄想孤注一擲,遂強令金兵三日內過江,否則,兵將一律斬首。由此激起了兵變,金將射殺了完顏亮,派人到臨安,和南宋講和。金軍兵變,完顏亮被殺。

戰爭結果

由於採石失敗,京口又不得渡,軍事上的失敗加劇了金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十一月二十七日,完顏亮為部屬殺死,金軍全軍北撤。

戰爭點評

官兵同仇敵愾
采石之戰的勝利是南宋官兵同仇敵愾,英勇奮戰的結果;

虞允文高明指揮
虞允文本一個文官,他到採石只是執行慰問部隊的任務,但當他見到金軍即將渡江,南宋已處於危在旦夕的緊急關頭,便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指揮部隊抗擊金軍。他膽略過人,判斷敵情準確,部署兵力得當,不僅將水軍和步、騎軍進行了縱深梯次配備,而且兼顧了戰線左右兩翼的安全,同時還掌握了預備隊,以應付緊急情況和擴張戰果。他針對金軍不習水戰、渡江船隻又不堅固的弱點,以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南宋水軍作為主力,鏖戰江中,以強擊弱,使金軍船毀人亡,無法靠岸。

水軍制勝
由此,南宋采石之戰的勝利,水軍起了決定性作用。此戰的特點是,宋軍因勢利導,戰法靈活多變,充分發揮水戰之長,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采石磯水戰告捷,阻止了金軍渡江,從而保衛了長江防線,使金朝攻滅南宋的戰略計畫遭到徹底破產,南宋得以轉危為安,保持長期偏安的局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