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

元和十年(815),劉禹錫和同被貶的柳宗元、韓泰等人奉詔回京,各授遠州刺史,劉禹錫得連州。 十四年,老母去世,劉禹錫扶柩北歸。 寶曆二年(826),罷和州,北歸洛陽。

內容介紹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其先洛陽人,後遷居滎陽(今屬河南),自稱為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山。天寶末年,中原大亂,禹錫隨父親劉緒奔江南,童年在嘉興等地度過,得從詩僧皎然、靈澈等游處學詩。貞元九年(793),登進士第,又登吏部取士科,授弘文館校書郎。貞元十二年,以殿中侍御史主持埔橋鹽鐵留務的劉緒病重,卒於揚州,禹錫遂告假東歸。服喪期滿,被淮南節度使兼徐泗節度使杜佑闢為徐泗節度掌書記。杜佑罷領徐泗,又改為淮南節度掌書記。貞元十八年,調為京兆府渭南縣(今屬陝西)主簿。次年冬,登朝為監察御史,與韓愈、柳宗元同在御史台。永貞元年(805)正月,順宗即位。不久,劉禹錫遷屯田員外郎,兼德宗崇陵使判官,判度支鹽鐵案,積極參與王任、王叔文的革新活動。同年八月,順宗退位,革新夭折。十一月,革新參加者都被貶竄,劉禹錫被貶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行至江陵(今屬湖北),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而且在制詞中有“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的話。元和十年(815),劉禹錫和同被貶的柳宗元、韓泰等人奉詔回京,各授遠州刺史,劉禹錫得連州。十四年,老母去世,劉禹錫扶柩北歸。長慶二年(822),起為夔州(今重慶奉節)刺史;四年秋,改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寶曆二年(826),罷和州,北歸洛陽。
大和元年(827),在宰相裴度等人的關照下,劉禹錫授主客郎中分司東都,“官無責詞,自此而始”。次年春,回到長安,為主客郎中,兼集賢直學士。這時,距永貞元年被貶已經有整整24年了。次年,改禮部郎中,仍兼集賢學士。按照慣例,禮部郎中掌尚書省文翰,稱“南宮舍人”,100天內遷知中書制誥。但不久,裴度受到李逢吉等人的排擠,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劉禹錫也一直未能升遷,大和五年冬出為蘇州刺史。在蘇州任上因為賑災有功,賜金紫。大和八年秋,調任汝州(今河南臨汝)刺史。次年,遷同州(今陝西大荔)刺史。同州是四輔之一,唐代往往作為臨時安置要員的地方。但這時的劉禹錫已是64歲高齡,而且他很快看到了長安上演的“甘露之變”——宦官與朝官相傾軋,十多位宰相、節度使同時被族誅的慘劇,於是在次、年,亦即開成元年(836)秋,辭官回到洛陽,授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和前此已在洛陽的裴度、白居易詩酒酬和。以後,曾改官秘書監分司,又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分司,直到會昌二年(842)秋因病去世,再也沒有離開過洛陽。死後,贈兵部尚書。
劉禹錫是一位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也是一位積極從事革新的政治活動家。他多才多藝,擅長書法和音樂,在詩歌和散文創作方面,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時代古文家李翱曾說:
“翱昔與韓吏部退之為文章盟主,同時倫輩,柳儀曹宗元、劉賓客夢得耳。”稍後的趙璘也說:“元和以來,詞翰兼奇者有柳柳州宗元、劉尚書禹錫及楊公(敬之)。劉、楊二人,詞翰之外,別精篇什。”他的詩歌豪邁俊爽,與白居易齊名,在中唐後期通俗寫實詩派與怪奇詩派之外,卓然自成一家,白居易曾用“詩豪”、“詩稱國手”、“神妙”等一類詞語熱情地稱讚過他。
劉禹錫勤於著述,又很注意自己作品的編錄和保存。他除了曾將自己和白居易、裴度、令狐楚、李德裕的唱和詩分別編為《劉白唱和集》、《洛中集》、《彭陽唱和集》、《吳蜀集》之外,還曾編錄己作為40卷,大和七年在蘇州刺史任上又刪選其中四分之一編為《劉氏集略》10卷。但他自編的40卷集及自選集《劉氏集略》後皆不傳。《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劉禹錫集》四十卷”。此集收入了大和七年以後的作品,不是劉氏自編的40卷集。卷二七編者記云:“右已上詞,先不入集。伏緣播在樂章,今附於卷末。”似是劉禹錫後人口吻。至北宋初,原集佚去10卷,宋敏求(1019—1079)裒其遺文,編為《外集》10卷,合原集仍為40卷。故劉集今有40卷本及30卷本傳世。30卷本有明刻本《劉賓客文集》(藏中國國家圖書館),1974年陝西人民出版社曾據以影印;又有光緒五年定州王氏刻《畿輔叢書》本,《叢書集成》即據之排印。40卷本今存宋刻本三種:一為宋蜀刻本《劉夢得文集》30卷、《外集》10卷,藏於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1913年,武進董康用珂羅版影印100部歸國,後來《四部叢刊》據董本影印,遂廣為流傳;另一種是南宋浙刻本《劉賓客文集》30卷、《外集》10卷,未有宋敏求《劉賓客外集後序》和紹興丁丑(紹興八年,1157)董其跋,原藏熱河避暑山莊,今藏台灣故宮博物院,1923年吳興徐森玉曾借出影印;第三種是宋蜀刻本《劉夢得文集》,僅殘存1—4卷,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此外則有光緒三十一年仁和朱氏結一廬《剩餘叢書》本,系據明抄本刊刻,《四部備要》據之排印,此本又收入劉氏《嘉業堂叢書》中。此次整理即以徐森玉影印宋浙刻本《劉賓客文集》(簡稱徐本)為底本,校以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劉賓客文集》(簡稱明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簡稱《叢刊》本)、《嘉業堂叢書》本《劉賓客文集》(簡稱劉本)、《全唐文》、《全唐詩》及《文苑英華》、《唐文粹》諸書。徐本第十三卷原缺三、六兩頁,所缺即以《叢刊》本補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