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文學學會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

1980年四川成立了成都杜甫研究會(1987年改名為四川省杜甫研究會,1999年更名為四川省杜甫學會。)這是新時期成立的第一個有關唐代作家的研究學會。緊隨其後,1982年在西安成立了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這是唐代文學研究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標誌著唐代文學研究開始走向正規、健康、有組織的學術的道路。

溯源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中國唐代文學學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先後成立了許多學術團體,1980年四川成立了成都杜甫研究會(1987年改名為四川省杜甫研究會,1999年更名為四川省杜甫學會。)這是新時期成立的第一個有關唐代作家的研究學會。緊隨其後,1982年在西安成立了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這是唐代文學研究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標誌著唐代文學研究開始走向正規、健康、有組織的學術的道路。學會出版《唐代文學研究年鑑》和《唐代文學研究》兩個會刊。

研究概況

80年代唐代文學研究

(一)80年代唐代文學研究代表性著作

80年代學術專著具有學術開拓性和堅實性,重要的如《唐代詩人叢考》(傅璇琮中華書局1980),是80年代初重要的開風氣的著作。在唐詩方面,林庚先生以詩人的氣質寫成的《唐詩綜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是多篇文章的組合,此書內容被人評論是“博大精深的,這不僅因為在那些從各方面論述唐詩藝術成就的長篇論文中有著博大精深的闡釋,並有著獨特的新穎,就連一些隨筆式的短章,那深湛又美妙的藝術分析也是讓人咂摸不盡,給人以博而精的審美感受的。”(P255)劉開揚著《唐詩通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是“學術界結束極左思潮干擾後第一部關於唐詩發展史之研究專著。”(P1326)此書沿用高的唐詩分期說,繼續把唐詩分為初、盛、中、晚四期,並以各分期的主要詩人為線索,探討了他們詩歌的成就及其風貌。在唐詩學研究方面出現了兩部同名的著作,是陳伯海著《唐詩學引論》(知識出版社1988)和郭揚著《唐詩學引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陳伯海認為“唐詩的研究也不能停留在資料的堆砌和作家作品論的彙編上,必須進—步去探究這些單個、局部的文學因子之間的貫串線索,藉以把握唐詩的全局。”(P3)因此他對唐詩的特質、淵源、流變、體式等方面做了全面的探討。郭揚著《唐詩學引論》主要梳理了唐詩的一些基本理論概念,論述了唐詩的分期、風格、流派、名家、詩話,還就唐詩的格律、用韻、節奏、聲病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此期,唐代文學與佛教的關係也引起了學者的注意,孫昌武《唐代文學與佛教》(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關注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羅宗強著《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則開創了文學思想史的著述。唐代的文學編年史也開始在這一時期出現,熊篤《天寶文學編年史》(重慶出版社1986)在這一時期出版。

唐人小說與筆記方面的著作較少,比較重要的有周勛初《唐語林校證》(周勛初校證中華書局1986)、(吳志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唐人傳奇》(李宗為中華書局1985)3本。《唐語林》是一部比較經典的有關唐人的雜事異說之書,而周勛初先生的整理工作精湛嚴密。此書被人譽為是“《唐語林》整理研究的集大成者”(P259)。吳志達在《唐人傳奇》一書中,探討了唐人傳奇的名稱和淵源、興起原因、發展概況、內容表現、藝術成就以及它在文學史的地位和影響。李宗為把唐人傳奇的發展作了分期,詳細介紹了唐人傳奇演變的歷程和思想藝術特點。

80年代唐文研究集中在古文運動及其作家當中,出現了10多部高質量的著作,其中以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通論》(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最有代表性,此書是一部斷代文學史。其中很多論述不乏真知灼見,如在討論“古文運動”的淵源時,批評了那些缺乏歷史發展觀念的狹隘偏見,認為“從本質上看,‘古文’是文學歷史上的新產物,‘古文運動’是對文體和文學散文全面革新的運動。”

在唐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中,李、杜是研究的重點,80年代李白的專著有21本,杜甫有26本之多。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是陳貽焮《杜甫評傳》(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此書“無論是篇幅、結構的安排,融評論於描述之中以及縱橫比較、綜合考察等方法的運用、還是抉隱發微的考證的穿插,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還原和塑造社甫的真實形象。”[6](P136)由於是用小說的筆法寫成,此書內容有情節性,是一部很有份量的上乘之作,至今在有關杜甫的傳論著作中,無有超越其上者。這一時期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也是研究的重點,代表性成果有《韓昌黎詩系年集釋》(修訂本)(錢仲聯編年注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李商隱詩歌集解》(劉學鍇、余恕誠中華書局1989)等著作。

90年代唐代文學研究

(二)90年代唐代文學研究代表性著作

90年代的唐代文學研究則對唐代作家的生平、作品、展開了多方面的考證和討論。對作家生平考證的傑出著作是傅璇琮主編的《唐才子傳校箋》,此書匯集了一批知名專家進行研究,所做的工作“實際上已越出為《唐才子傳》作校箋的職能,而發展成為有唐一代詩人事跡考辨的資料庫,在唐詩史料學建設上具有重要的意義”(P440);作家評傳性質的代表著作是《劉禹錫評傳》(卞孝萱、卞敏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和《杜甫評傳》(莫礪鋒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對作家詩文進行研究的特色成果有《李商隱詩歌研究》(劉學鍇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等;對作家的思想藝術進行研究的有《李白思想藝術探驪》(葛景春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等10多本;從文化的某個角度揭示唐詩的有《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葛曉音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等。在90年代中期以後,一批著作則從文化的方方面面關注唐詩,有10多部著作,其中如《唐詩美學》(李浩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批從文學流變、或從文學史的角度來討論唐代文學,如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等3部著作。此期值得一提的編寫了一批文學編年史,其中由傅璇琮主編,陶敏、李一飛、賈晉華、吳在慶等人參與撰寫的《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最有代表性,此書具有開拓性意義,把唐代文學的活動放在廣闊的歷史和事件的背景下,使人容易“知人論世”,對唐代文學研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90年代唐代文學的古籍整理類成果較多。出現了一批資料性的整理成果,如裴斐、劉善良編著的《李白資料彙編》(金元明清之部)(中華書局1994),匯集了大量有關李白的評說、作品研究、生平事跡之記述與考評,為研究李白提供了方便。而詹瑛主編的《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是李白研究的集大成者,為新世紀唐代文學中的別集整理開了範例。此期,也出現一批唐人別集的整理著作,有《盧照鄰集箋注》(祝尚書箋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王維集校注》(陳鐵民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等10多部,這些別集的整理工作大都是校釋合一性質的,為研究和理解唐人的詩文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90年代的唐文研究成果不多,韓理洲在散文方面用力頗深,連續出版了《唐文考辨初編》(韓理州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和《新增千家唐文作者考》(韓理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兩書。值得一提的是陝西師大教授高海夫主編了《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三秦出版社1998),此書的撰稿人大多是唐代文學研究專家,如閻琦、李浩、楊恩成等人,因此校注集評質量很高,不失為一部解讀唐宋八大家文章的有用參考資料。在唐代的駢賦方面,主要有於景祥的《唐宋駢文史》(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和俞紀東的《漢唐賦淺說》(東方出版中心1999),分別講到了唐代駢、賦發展的情況。

90年代的唐人小說文獻整理先有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問世,此後李時人編校的《全唐五代小說》(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出版,質量較好。這兩部書為唐人小說研究提供了方便的資料。而李劍國編著的《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上、下)(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對兩百多種唐五代志怪傳奇詳加考證,並對每種作品加以品論。此書“不但是一部以書目篇目的敘錄為形式的唐五代小說史,又是一部匯集諸家議論的小說斷代批評史”[8],治唐五代小說者重要參考書。唐人小說研究論著以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和周勛初《唐人筆記小說考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較為著名。而程國賦著《唐代小說嬗變研究》“避開前人探討已多的話題,從唐傳奇作品在後世的嬗變來研究,也別開洞天,彌補了缺憾,填補了一個空白。”

研究團隊

老一輩的學者如霍松林、卞孝萱、王運熙、周勛初、吳文治等人國學根基深厚,形成第一梯隊,繼續在唐代文學研究中發揮著學術餘熱的作用;中老年學者如傅璇琮、袁行霈、羅宗強、孫昌武、莫勵鋒、葛曉音、吳在慶、尹占華等人學養有素,形成第二梯隊,在唐代文學研究中起著學術帶頭的作用;還有一大批在80年代成長起來的中青年學者開始嶄露頭角,如陳尚君、尚永亮、李浩、胡可先、程國賦、雷恩海等人,在唐代文學研究中起著學術骨幹的作用;此外,還有一大批人數眾多的青年,他們剛剛碩士或博士畢業,正在唐代文學的研究中經受學術砥礪,他們人數眾多,思想新異,可以想像,日後的唐代文學研究必將綻放出燦爛的花朵。

文學學會

學會是由研究某一學科或某個學術領域的人組成的學術團體。現在就讓我們來盤點專門研究文學的學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