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麟[清朝大臣]

劉玉麟[清朝大臣]

劉玉麟(1863年-1942年),他是第四批留美幼童之一。1881年回國後,入天津電報學堂和醫學堂,並被李鴻章聘為家庭教師。作為清朝大臣,他曾通電擁護共和;他是清政府和中華民國兩個時代的駐英公使;他看不慣官場糜爛的作風,1914年,悄然隱退到澳門。1942年逝世。

基本信息

概述

劉玉麟(1862-1942)字運道,號葆森,廣東香山人。幼學於上海廣方言館,1875年赴美,為中國第四批留美幼童留學生之一。1881年回國後,入天津北洋學堂習醫,後因病輟學;病癒,改任天津電報學堂教習,並被李鴻章聘為家庭教師。1886年派充駐紐約領事館翻譯官。1889年調任駐美使館翻譯官。嗣任直隸候補道、洋務局總辦、北洋大臣洋務文案。1893年派為駐新加坡總領事館翻譯官。逾年,署理新加坡總領事。1898年派為駐比利時使館二等參贊,代辦駐比利時出使大臣事務。後派充澳大利亞總領事,任滿調外務部丞參上行走。1909年1月,赴上海參加萬國禁菸會議,外務部任為首席專員,1910年補授外務部右丞,9月任出使英國大臣。翌年,英國劍橋大學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12月,再任駐英全權公使。1914年6月,辭駐英職公使。1917年9月,任廣州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高等顧問。後任兩廣鹽運使,逾年解任。1922年8月,任為粵海關監督兼廣東交涉員。1923年1月離任,隱居澳門,聘為澳門政務會議華人議員。1929年2月,任中山縣第一區自治籌備所所長。1930年隨唐紹儀卸縣長而同時解任,回澳門寓居。1942年1月27日在澳門逝世。終年80歲。

後人憶述

劉玉麟與其後人在一起劉玉麟與其後人在一起

即將升入大學時被清廷召回

2004年11月13日中午,澳門颳起了風,西墳馬路邊的聖美基墳場(西洋墳場)顯得格外空蕩,74歲的劉家銘先生帶領記者繞過一座座幽靜的墳墓,把腳步停在了一座漢白玉大理石墓前,在鑲嵌著“英倫秉節,黎閣傳書”8個金字的墓碑下面,長眠著他的祖父,留美幼童、中華民國的第一任駐英全權大使——劉玉麟。

1875年,光緒剛剛登基,而容閎極力推行的幼童留美計畫已經到了第4個年頭,年僅13歲的劉玉麟就在這一年派出的30個幼童里。劉玉麟在美國留學6年,完成了中學的學業,可當1881年其即將升入大學時,清廷卻突然撤回了留美幼童,19歲的劉玉麟只得回國。劉家銘告訴記者,其父常告訴他,祖父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完成大學學業。

劉玉麟的父親劉福謙,曾任嘉里約正領事,駐秘魯代辦出使大臣事務。劉玉麟回國後,也逐漸受到李鴻章賞識,子承父業走上了外務工作的道路,先後出任出使美日秘大臣和出使英意比大臣的翻譯官,也曾任新加坡領事等職務。1910年,拜外務部右丞,並任出使英國大臣。

辛亥革命時積極擁護共和

據旅美報人、清史研究專家孫甄陶先生考據,劉玉麟在英國的政績出色,輯睦邦交。英國劍橋大學也特贈與其法學博士學位。但是他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在辛亥革命爆發後,率先與另一留美幼童梁誠一起通電擁護共和的故事。

1911年,國民革命軍起義於武昌,辛亥革命爆發,清廷派袁世凱統兵鎮壓,劉玉麟原是留美學生,久已醉心於民主政治,深恐起義失敗,乃密電各外使商討對策以挽救革命,並親筆擬電稿請清帝退位,擁護民國。民國成立後,隨即受任為駐英全權公使,1914年英國私自在西姆拉會議上炮製麥克馬洪線,劉玉麟立刻兩次正式照會英國政府,拒絕承認,表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

不慣官場腐化毅然隱居澳門

由於長期留學於美國,並受容閎的影響,劉玉麟並不習慣於民國官場腐化貪污的作風,據劉家銘回憶,“我的祖父一生清廉,兩袖清風,一心盡忠於他的國家,他的事業。他看不慣中國官場的風氣,與當時官僚階層普遍的習氣差別非常大。”在英國的任期結束後,當孫中山在廣東組建軍政府時,劉玉麟受聘為高等顧問,繼而為兩廣鹽運使。陳炯明失敗後,劉玉麟也離任,從此不再擔任國家政要了。

告別政壇、隱居澳門的劉玉麟,也曾經有一次短短的回歸經歷。當時留美同學、曾任民國總理的唐紹儀出任中山縣縣長,邀請劉玉麟任中山第一區自治籌備所所長,籌備工作完成後,又請其出任區長。劉家銘回憶說,當時唐紹儀特地分派了他祖父一輛汽車,並安排了一名專職司機,每天從澳門南灣街接送劉玉麟到中山的任所上班。一個民國第一任總理,一個民國第一任駐英全權大使,在中山這個縣城再一次奇妙地構架在一起。不久,唐紹儀卸任,劉玉麟也告別了這一次“玩票”性質的官場生涯。

在澳出資增建鏡湖醫院

辭去了官職的劉玉麟並沒有回到家鄉香山隆都(今中山沙溪鎮),在歐美多年,深受薰陶的他選擇了與家鄉相鄰的澳門,其時澳門正受葡萄牙管轄,是一個有著非常濃鬱南歐氛圍的小城。於是,劉玉麟帶著家人,住進了澳門。

在劉家銘先生的家裡,記者看到了當時劉玉麟故居的相片,當時劉玉麟購進的南灣里111號,正是一所非常典雅的歐式兩層洋樓。劉家銘先生回憶說,由於劉玉麟名聲清廉,當時大家都非常敬重他,稱呼他為“劉公使”或“劉博士”。時任澳門總督的巴波沙非常尊敬他,請其擔任澳門政務會議華人議員,現澳門特首何厚鏵之父何賢也擔任過此職務,據旅美報人、清史研究專家孫甄陶先生考載,他為澳門做了不少好事。他也曾擔任鏡湖醫院董事,與親家,原廣東省省長陳席儒一起出資增建了鏡湖醫院,至今在鏡湖醫院仍可見到其碑。

到了澳門之後,劉玉麟已正式告別了官僚階層,轉而寄情於藝術,以書畫自娛。當年一起留美的周壽臣、梁誠等常過來澳門,每次都住在劉玉麟家。現澳門已無當年三人聚會的蹤跡可尋,我們仍可以想像得出,在美利堅共同求學的童年,必定是三人不變的話題。1942年,劉玉麟走完了其80歲的人生道路,帶著一生未能在美國完成求學生涯的遺憾,下葬在聖美基墳場,與辟邪揚善的天使聖美基為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