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泉[貴州江口人]

劉源泉[貴州江口人]
劉源泉[貴州江口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源泉,男,字元全,筆名寒簫,號漏旗(怒溪)生,貴州江口人,銅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青少年作家協會、中國當代青年作聯、香港中華文化教育交流學會、中國教育寫作學會會員、常務理事,土家族青年作家,文學 學士,在職研究生學歷,公務員。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劉源泉,男,字元全,筆名寒簫,號漏旗(怒溪)生,貴州江口人,銅仁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青少年作家協會、中國當代青年作聯、香港中華文化教育交流學會、中國教育寫作學會會員、常務理事,土家族青年作家,文學 學士,在職研究生學歷,公務員。

人物生涯

劉源泉 (巴人後裔) 劉源泉 (巴人後裔)

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生於貴州江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淨山第二旅遊線——怒溪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鎮大灣巴 人古寨的源泉先生,酷愛文藝創作,熱衷新聞采編,1996年3月發表處女作。先後在《銅仁日報》《貴州日報》《當代貴州》《人民日報》《國際日報》《中國青年報》《山花》《花溪》《青年時代》《梵淨山文學》《散文》《散文詩》和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新華網等省 及國家級報刊雜誌 、廣播電台、電視台和官方網路主流新媒體發表文章800餘篇(首),並獲全國百佳青少年文藝先進工作者、優秀會士、全國教師精典小論文選集特別金獎諸等級獎多次;散文、詩歌、小小說入編多部作品集,代表作《父輩的婚姻》《遠方的情愫》《秋夜心雨》《善待生命》《叔嫂愛恨情緣》深得廣大讀者及文聯工作者的好評,作品無論數量和質量,均達到一定水準,既有讀者關注的熱點報導,又有耐讀耐看的小說故事,亦有韻味十足的精美散文,充滿時代氣息,力展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著有《梵淨風雲》(劇本)《梵淨山旅遊(江口卷)》《江口民族史》《江口文體廣電史》《怒溪風情暨巴文化攬勝(1)-(10)》《桃映羌寨風情暨爾瑪文化攬勝(1)—(8)》《中國黔東漏溪劉氏巴人志》文集,是一位對文學執著追求並開始嶄露頭角的文學新秀,素有“黔東文學新星”美譽。

劉源泉[貴州江口人] 劉源泉[貴州江口人]

其調研論文《江口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如何破局(現狀調查與思考)》獲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中國青年報社授予的“少先隊工作調研全國三等獎”併入編《2007年度全隊調研獎獲獎論文彙編》一書;有散文詩作品榮獲或入選湖北荊門文化報作家林雜誌社1996年龍泉杯全國青少年文化藝術徵文大賽特等獎、中國教育學會中學全國語文教學專業委員語文報社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及教育部(國家語委)語言文字報刊社、“語文界”全國運營管理中心“‘真語文’之幸福的小故事全國中小學生徵文大賽指導獎;理論文章《春風相伴未來可期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榮膺貴州“科學發展·成就輝煌”喜迎十八大主題教育活動徵文全省三等獎;《讓和諧文明鑄就孩子明天——農村寄宿制學校語文教學巧妙滲透法制教育問題如何破局》在由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今古傳奇傳媒集團、速讀雜誌社主管主辦的“全國‘教育創新,科學實踐’學術交流活動”中榮膺“全國科學教育成果一等獎”並發表在國家級核心期刊-中國龍源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國核心期刊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全文收錄期刊、全國優秀理論研究期刊《速讀》雜誌2014年2月下旬刊(國內統一刊號:CN42-1841/I,國際刊號:ISSN 1673-9574,郵發代號:38-14),被中國龍源期刊網、中國核心期刊上(遴選)資料庫、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全文收錄(國家級);《銅仁市如何打破發展瓶頸》《再借東風行大船——看德江如何打造黔東北區域性教育中心》《突破發展大瓶頸,桃花源里可耕田—德江縣域民辦教育發展調研》《貴州德江經濟開發區建設發展問題探析》等理論調研在《銅仁日報》《貴州日報》《中國日報》及《銅仁論壇》《貴州調研》《理論與當代》《人民教育》《當代貴州》《黨建》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等報刊、官網公開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中共貴州省委當代貴州雜誌社、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其全省十佳鄉鎮村工作先進個人;貴州省委機關報《貴州日報》、省委官方網《當代先鋒網》分別評其為“優秀通訊員”(省部級);並獲中共銅仁市委機關報《銅仁日報》“通聯工作一二三等獎”(地廳級);中共江口縣委、碧江區委、德江縣委、銅仁市委宣傳系統“通聯工作一二三等獎”“優秀通訊員(特約記者)”“十佳通訊員”(縣區市級)諸獎。

《西部開發報》《銅仁日報》《貴州日報》《理論與當代》《貴州教育》《黨建》《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諸新聞媒體曾對其先進事跡作大篇幅專題報導。


發表散文:《父輩的婚姻》(《銅仁日報》梵淨山周末 2000.11.25 第2版頭條);《梵淨山下領頭雁》(《銅仁日報》梵淨山周末2007.5.26第3版2條);《母親和雨》(《新世紀青年》雜誌2000年雪花號第1期);《人情》(《銅仁日報》2007.7.14第3版2條);《秋夜心語》(《銅仁日報》梵淨山周末2000.11.4第2版);《山里孩子的酒文化》(《星雨文學》雜誌2002年第2期、《江口教育》2001年第1期);《羌寨風情暨爾瑪文化攬勝1-8》(《貴州民族報》2007.11.2——2008.05連載);《黃岩大峽谷——怒溪風情暨巴文化攬勝(1)》(《銅仁日報》梵淨山周末2006.7.8第5版2條);《大灣古寨——怒溪風情暨巴文化攬勝(2)》(《銅仁日報》梵淨山周末2006.12.23第5版頭條);《土家歌舞——怒溪風情暨巴文化攬勝(3)》(《銅仁日報》梵淨山周末2007.1.6第7版頭條);《土家習俗、服飾及飲食——怒溪風情暨巴文化攬勝(4)》(《銅仁日報》梵淨山周末2007.1.13第5版3條);《七夕,我們去了九寨溝》(《德江報》98期);


發表詩歌:《心情》(《青年時代》青年時代之友1998·9·25)、《銅仁日報》梵淨山周末1998.09.07);《擁抱澳門》(《希望報》“澳門回歸專版”頭版頭條1998·12·20);《土家山鄉:我永遠的疼痛》(《金頂》2007.8.1第8期);《懷念第119號》(《青年時代》青年時代之友1998.10.10)、《星雨文學》2003.10.11第1期、《江口教育》2001年第1期);《花仙子,十月十日你的生日》(《青年時代》青年時代之友2007.05.30)。


發表散文詩:《眾志成城抗震救災,戰勝困難涉過險境——迎來震後明媚陽光》(《當代貴州》2008年11期);《說好秋天就回來》(《語文報》1996年9月、《中國校園詩報》1996.08.23頭版、《時代風》雜誌1998年9月第1期轉載) ;《傳說中,心與心能相逢》(《青年時代》青年時代之友1998.03.22);《守過舊歲》《青年時代》青年時代之友1999.12.28)、《昕陽》轉載2002.12.30);《深夜簫聲》(《青年時代》青年時代之友1998.10.10、《昕陽文學》2002.11.28);《遠方的情愫》(《青年時代之友》2001.10.1)。


發表小說:《感覺好,就給我回話》(《青年時代》2001年3期《花溪》2001年第5期、《山泉·薔薇》1999﹒12﹒22第3版轉載;《叔嫂愛恨情緣》(《貴州政協報》黔聲周刊2006.10.19第3版頭條整版 、《銅仁日報》梵淨山周2006﹒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