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姓氏]

曠[姓氏]
曠[姓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曠姓為中文姓氏之一,曠的英文是Kwong,曠姓在2006年中國國內姓氏人口排名中位於第464位,曠姓在2006年年末總人口數為3.55萬,曠姓人口約為國人總數的0.0027%,湖南、四川、重慶、江西、貴州多此姓,湖南、江西的曠姓人口約為國人曠姓總數的87%,湖南省是曠姓人口的第一大省,漢族、水族、布依族等族皆有此姓。2000年年末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出全國曠姓人口為12.9萬多,在全國姓氏人口排名中曠姓位於第302位。2016年年末全國南嶽汝霖公房曠氏十一修譜統計出全國南嶽汝霖公房的曠氏丁口大約總共有6.55萬,其中上譜的曠氏丁口大約有6.2萬多。2017年8月全國店門前日烈公房曠氏九修譜統計出丁口大約有2萬餘,其中上譜的丁口約1.5萬,未入譜的族居地有:祁東、大足、寧遠、常寧約1000餘,醴陵、衡陽約500多,湘鄉,株洲,湘譚白石港、茶恩寺,廣安、萬州共2000餘,志本公康熙年間遷畢節,後來學祥、學顯兄弟四人亦遷畢節,有千人多。河東楓木橋房曠氏丁口大約有300多。曠姓在2016年年末總人口數大約為10.93萬。

基本信息

姓氏淵源

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師曠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記載:“曠,<風俗通>云:師曠之後。皇朝潭州曠元則,生用宗。用宗生無忌,無忌生湜,字次淵,紹興二年進士,皇朝,今按:四庫本原作宋,據殘宋本改。” 《風俗通義》:“曠氏,師曠之後,(通志氏族略、類稿四六、古今姓氏書辯證三三)。” 《姓解》:“曠,《姓苑》云:師曠之後也。”

源於黃姓

出自東漢時期河陽侯黃宣,屬於避難改姓為氏。聽長輩說“鄺”乃姓黃在廣東與湖南的郴州一帶躲起來了,姓鄺的祖先黃氏在當時的朝代可能是犯了“株連九族”罪就攜帶著家眷南下,逃到了史稱“南莽”的廣東與郴州,而南莽歷來朝廷不管,於是“黃氏”就在這帶紮營, “黃氏”為了隱姓埋名,在者“黃氏”不讓自己的後人忘記自己的祖先姓“黃”,再者黃氏所在之地是廣東與郴州,顧而黃氏就改姓為鄺,還有一說“黃廣鄺乃一家”。 (傳說初在黃外加廣,為廣姓)。

鄺(曠)(Kuàng)

源流·派語

1941年(常德)《曠氏族譜》載《曠氏歷代始祖世紀》:遠祖宣,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河南始祖賢,唐神龍間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黃,二子以族難易姓,旦改鄺,丞改曠,徙陳留,再徙吉州,為江西遷祖。傳至壽一、壽二,於明永樂年間由江西吉水遷武陵,為武陵(今常德)始遷祖。

(續派)玉大文章房 嘉言自汝昌 賢能待國用 名成必有光 (再續派)慶余由善積 宏第煥湖湘。

1948年(新田)《鄺姓氏族源流》"遠祖溯源"曰:"遠祖姓黃諱宣,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娶梁侯鄧禹孫女,生子諱賢,字四明,唐神龍年間拜右相,以武功封鄆國公,居汴梁鄧州泉。"(輯錄者按:東漢至唐神龍年間近800年,世系編造者缺乏起碼的歷史常識)生二子,長曰旦,次於丞,原姓黃,為失守邊關,二子逃外易姓,長旦添邑於右為鄺,次丞添日於左為曠,仍不離黃姓本意。旦移居河南陳留東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孫遷播各地。新田始遷祖仁表,字愛民,於宋太祖乾隆年間從宜章縣馬口沖遷寧遠縣陶嶺腳赤背保、橋頭嶺(今屬新田),再遷至現址三和鄉第十一保頒村。族人分布於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寧遠等縣。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宜章)《宜陽鄺氏族譜》"序"稱鄺氏,江西廬江郡人,祖千祿,元至元十六年(1279)因任宜章縣教諭,隸籍縣治之西廣田湖。

按:《廣韻·盪》:"鄺,姓。出廬江。"《統譜》:"鄺音曠,一音荒。廣東南海、高安多此姓。"《廣韻·宕》:"曠,姓。"《古今姓氏書辨證》:"《風俗通》云:'師曠之後。'宋潭州曠元則,曾孫湜:紹興二年進士。"《姓觽》:"《國名紀》云:'古曠國之後,有曠氏、鄺氏。'"湖南鄺、曠氏族譜,均稱由黃姓而易,姓氏書無載,不知所本。今從俗,鄺即曠。又考湖南鄺、曠氏,似以衡山為界,衡山以南各縣為鄺,衡山及其以北各縣為曠。

郡望·堂號

廬江郡

南陽堂、廬江堂

堂聯

溯姓源氏;宗河陽侯。

岣嶁傳《易》(曠敏本);六柱定讞(曠楚賢)。

土木之役萬古(鄺埜);嶺南撫夷千秋(鄺彥譽)。

歷代名人

曠氏宗祠南嶽房淵源索引曠氏宗祠南嶽房淵源索引
曠(鄺)氏宗祠四大房淵源索引(二)曠(鄺)氏宗祠四大房淵源索引(二)

宜章人鄺埜,明永樂九年(1411)進士,官由兵部侍郎晉尚書,勤慎為政,護駕土木之役,戰死沙場;臨武人鄺彥譽,明天順年間鎮撫兩粵,以武功顯;衡山人曠敏本,清乾隆元年(1736)進士,執掌嶽麓書院,工詩文,名重一時;曠聖元,清乾隆年間,歷主石鼓、集賢、白沙諸書院講席;曠楚賢,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平獄定讞,董修千里長堤,均有政績;耒陽人鄺鄘,曾任工農革命軍第四師師長,後遭敵伏擊犧牲;衡山人曠經榮,林業特等勞動模範;嘉禾人鄺靖,台灣陸軍後勤司令部中將經理署長;長沙人曠習模,教育學家;等 。

源於古曠國

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廬江縣一帶,古稱曠林,居人因以為氏。據代代謠傳所言,古曠國起源於五代古國之首,轄管江南東部一帶,始祖流落他鄉為不忘家國而以國為姓。曠姓與況姓是兩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 。

鄺姓起源

曠[姓氏]曠[姓氏]

鄺姓是占中國人口較多的第二百六十四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廣東地區。當代鄺姓人群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19%,總人口大約有24萬。

鄺姓名義和圖騰

曠[姓氏]曠[姓氏]

鄺,源自此姓的用途。從字的組成來分析,由廣和邑組成,廣的甲骨文字形是屋室之形下一個黃字,表示住人之屋很大。鄺人應是與兩廣的地域有關。當時,兩廣地域廣闊,在那廣闊的大地上建起房屋和城堡,四周荒無人煙,有一支擅長建築城堡的群體被稱為鄺氏族,鄺入所居之城為鄺邑,由此產生了鄺姓。

鄺姓的起源與演變

鄺姓起源於古鄺國。宋朝羅沁《路史》說:古鄺國之後有鄺氏。古鄺國地理位置不詳,而且古鄺國不見於正史,此源有待探索。鄺姓最早出現在宋朝,至今大約有1000年的歷史,這可能與唐初和唐末由中原大規模南下閩粵的兩次移民有關。

清朝的《姓氏考略》說,鄺即曠姓。古曠國,即荒浦,春秋時舒鳩之地,故地在今安徽舒城東南,曠國之後有曠氏、鄺氏等。

外族基因的流入

自鄺姓誕生後,一直穩定的往下傳遞,鄺姓中融入其他民族血液的事件發生很少。當今僅在侗族、水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發現有此姓。

歷史上鄺姓的分布和遷移

明朝時期,鄺姓大約有2萬8千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03%,大約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五十位,當時湖南、廣東是鄺姓分布的集中之地,其次在河北也有分布。

當代鄺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鄺姓的人口大約有2 4萬,為第二百六十四位大姓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19%。目前鄺姓的第一大省為廣東,居住了大約一半鄺姓人口,其次分布於湖南、廣西,河南、海南、江西等地。

鄺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粵桂瓊閩、湘贛大部、浙江南端、黔雲東部,鄺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為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6%以上,以上覆蓋面積

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0.6%,居住了大約7 8%的鄺姓人群。

鄺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鄺姓的郡望是廬江,以郡望的地名作為其堂號。廬江,漢置郡,治舒,故城在今安徽廬江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安徽巢縣、舒城以南,長江以北,湖北英山、廣濟、黃海和河南商城等地。

楹聯 有關鄺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一副:

海雪堂遺臣死節,土木堡兵部殉忠。

家譜 目前上海圖書館收藏鄺姓族譜1部,全國其他單位和美國的圖書館還收藏鄺姓族譜6部。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鄺姓歷代名人9名,占總名人數的0.02%,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三百九十位;鄺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1%,排在並列第四百四十位;鄺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1%,排在並列第三百三十二位。

鄺姓歷史著名人物:明朝陝西按察副使鄺子輔,永樂進士、兵部尚書鄺埜,廣東按察使鄺彥譽,成化進士、監察御史鄺文,弘治進士、河南按察副使鄺約,弘治進士、瑞州知府鄺璠,崇禎進士、襄陽推管鄺曰廣,中書舍人、詩人鄺露;當代內科學家鄺安堃。

鄺姓血型

曠[姓氏]曠[姓氏]

鄺姓人群總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9.2%,A型占28.5%,B型占25.3%,AB型占7% 。

郡望堂號

郡望

廬江郡:秦朝時期為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為舒。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置廬江縣,治所在舒邑(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廬江堂:以望立堂。

遷徙分布

今在下列地區均有曠氏族人分布

湖南省

長沙市,懷化市,武崗市,衡東縣,新田縣,藍山縣,桃江縣,漢壽縣,新化縣,常德市武陵區,岳陽縣鹿角鎮,邵陽縣酈家坪鎮,沅江市南大鎮華勝村,龍山縣茅坪鄉、賈壩鄉,茶陵縣馬江鎮、平水鎮,雙峰縣唐家灣鎮曠家堂,祁陽縣龔家坪鎮新曠居委會,衡陽市南嶽區、石鼓區曠家坳,衡陽縣演陂鎮、金蘭寺鎮十里村荷葉組,衡山縣開雲鎮建勝村、嶺坡鄉赤鹽村曠家灣,漣源市橋頭河鎮、杉山鎮杉山村,醴陵市燕頭、龍禹灣、榨平櫳村,株洲縣淥口鎮柏樹村、楊梅村、姚家壩鄉,攸縣鍾佳橋鎮盤陂村、大同橋鎮曠橋村、桃水鎮睦塘村、淥田鎮,湘潭縣楊嘉橋鎮、荊州鄉曠家村曠家山、茶恩鎮棠花村,洞口縣竹市鎮柘溪村、群溪村、洪橋村、管竹鄉、高沙鎮、石江鎮、山門鎮,祁東縣太和堂鎮、城連圩鄉柏山排村、幸福罐村、西坪村、楊梅村、過水坪鎮曠家院子,衡山縣店門鎮、店門老街、師古鄉、開雲鎮建勝村、沙泉鄉建華村、東湖鎮圓山村、望峰鄉、萱州鎮,湘鄉市壺天鎮、合東村(曠家祠堂)、叢溪村、直東村、橫東村、澗山鄉、翻江鎮岐山村,婁底市婁星區杉山鎮花溪村曠家組、曠家牛車橋、杉山村杉山坳老街曠家、西陽鎮宋家村、江龍村。

四川省

西昌市,夾江縣,南溪縣,成都市、新都區、彭州市、簡陽市,閬中市老觀鎮,廣漢市金輪鎮,遂寧市南壩灣,大邑縣安仁鎮,開江縣新寧鎮,青川縣茶壩鄉寺壩村,長寧縣硐底鎮新保村,綿竹市孝德鎮、板橋鎮新泰村,渠縣嘉禾鄉橋溝村爾子山,南江縣和平鄉宋朝寨村一組,旺蒼縣木門鎮上曠家坡、下曠家坡、杏埡村,自貢市貢井區牛尾鄉、蓮花鎮,什邡市回瀾鎮、禾豐鎮、元石鎮,眉山市東坡區柳聖鄉楠橋村、永壽鎮,仁壽縣大壩子鄉,樂山市五通橋區,青神縣河壩子鎮、高台鄉,大英縣玉峰鎮、三家鎮曠家池塘、大坡鄉土城村,渠縣嘉禾鄉橋溝村爾子山,大竹縣高灘場鄉中心村、回龍村、李家鄉松坪村、連心村,廣安市廣安區悅來鎮農旺村、楊坪鄉老鷹村、仙魚村11組、白馬鄉碑梁村、白馬村、石筍鎮玉峰村6組、四崖村、龍台鎮青松村曠家石壩、西家村5組,肖溪鎮,前鋒區代市鎮拱橋辦事處旭光村、光輝鄉光輝村,華鎣市雙河鎮,岳池縣顧縣鎮。

重慶市

銅梁縣,城口縣,巫溪縣田壩鎮,萬盛區南桐鎮,江津區吳灘鎮,榮昌縣,萬州區余家鎮同心村9組,梁平縣城東鄉響鼓8組 ,綦江縣三角區四合頭村,永川區寶峰鎮登東場、永榮鎮曠家村、陳食鎮,大足區寶頂鎮天宮村曠家溝、寶興鎮小河村、回龍鎮騎勝村、龍水鎮、晏家壩、珠溪鎮、化龍鎮、三驅鎮、玉龍鎮,奉節縣公平鎮明水鄉、紅土鄉峰岳村、青正鄉,雲陽縣老城、張家壩社區、人和鎮立新社區、高陽鎮文龍鄉、雙江鎮雲安路、黃石鎮、巴陽鎮、南溪鎮、盛保鎮、江口鎮、水口鄉。

江西省

豐城市,蓮花縣,遂川縣,吉水縣,永豐縣,信豐縣西牛鎮牛頸村,安福縣金田鄉峽陂村、洲湖鄉、洋門鄉高洲村,分宜縣湖澤鎮漢塘村、納田村,吉安縣敖城鎮曠家村、固江鎮鍾家村,吉安市青原區河東鎮菱塘村委會(曾家坪村),於都市仙霞鄉三貫村上屋組、七公坑、老富坑、銀坑鎮銀坑圩,泰和縣冠朝鎮後谷村、社下村、沙村鎮後谷、萬合鎮沙湖村花石小組,永新縣縣城北街、埠前鎮心田村、龍官村、錢溪村、心田鎮錢溪村、石橋鎮沿曲村上曲塘組、燎原村源泉組。

貴州省

貴陽市,石阡縣,德江縣,盤縣,岑鞏縣平莊鄉亞林村,普安縣雪浦鄉硐口村補馬組,思南縣三道水鄉、文家店鎮、瓦窯鄉、興隆鄉、大河壩鄉繼勛村(原桃子丫村、四聯村、柏家坳村、轉角村於2007年合併)、思塘鎮、大壩場鎮、瓮溪鎮,三都水族自治縣普安鎮燕高村曠家岩。

湖北省

武漢市,天門市張港鎮張港村,宣恩縣萬寨鄉,監利縣程集鎮南橋村、三弓村、廖王村、毛市鎮。

雲南省

廣南縣,丘北縣,水富縣,永善縣墨翰鄉響水村小河自然村、蓮峰鎮。

陝西省

安康市漢濱區梅子鋪鎮袁莊村,漢陰縣浦溪鎮田河村、雙乳鎮三同村。

廣西壯族自治區

全州縣才灣鎮曠家村。

廣東省

韶關市湞江區、南雄市。

安徽省

全椒縣縣城、石沛鎮。

江蘇省

南京市溧水區

台灣省

台北市

海南省

海口市

家乘譜牒

後谷曠氏宋德佑丙子纂修舊譜序

予泰和江鄉諸大世家,多經兵火之餘,族屬分散,使一世至再世三世相見如塗人。由者譜碟之不穆,本源之莫辨,間其能藏其先世舊譜,又藐然視為虛車,略不經意以續休美,使上無所統,下無所承,是固未得為賢子孫也。茲曠君紹祖,輯其家譜,既成帙,將籌諸梓屬序於余。

余按曠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後關伯苗裔。迨漢光武時,有祖姓黃諱宣,居河東,以治水奏績,拜侯,因留籍於南陽。衍至唐神龍間,一世祖曰賢,紀功封鄆國公。後因邊關失守,上命滅族。賢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黃,長子旦添邑於右為鄺,次子丞添日於左為曠。竄逃於外,旦移居河南陳留東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幸次子丞,系開元初舉進士第二,選駙馬,封安平侯,以公主故未罹厥難。至天寶間,因諍事謫吉州長史,故吉之有曠始於長史公也。由長史公而八世孫曰有容,建隆元年移家高州,有卜居詩。雲自宋季之變,昆第子姓散漫諸外,而容五世孫孟宇暨子中秀徙居後谷。中秀公而下,世居後谷,鹹以詩文顯其族,而雲亭諸大名宗,曾不一二屈指焉。

紹祖君既登公車,嘗以世系置念。今觀其譜,賢宦必書,墳墓姻婭必書,功勳義烈必書。且其先,或以科第發身,或以功名勅封,或以子爵襲贈,簪纓圭組,前後相望,溯其源而演其派,審其是而正其非,尊卑有定,疏戚有辨,秩然不相紊,君之用心可謂至矣。矧君之族,曾經兵鐵,而斯譜之舊類掇拾於灰燼之餘,至今世系炳然,曾無確失,俾後之若子若孫,興起尊祖敬宗之念者,實君始之也。語曰: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曠氏之後必有興者,斯譜之作,固百世之信貸矣,豈虛車云乎哉?吾與君通家社游也,因其請而為之序,且以詩弁其首。云: 曠氏家聲振漢唐,九天星斗煥文章。權兵百萬降邊圉,柱國無雙協帝王。應有勛名扶社稷,更傾忠義佐朝綱。綿綿譜牒傳今古,一字千金御墨香。

大宋德佑二年丙子冬望後

少保右丞相兼樞密院事文天祥拜撰

南嶽曠氏六修譜序

余居湘鄉之東北隅,距衡山僅百里許。知衡多望族,而曠氏最著,蓋族以人傳也。前太史岣嶁先生,碩望巨儒,名噪海內,所著有禹貢註疏,雜著、詩、古文、詞、時藝各集。其弟名進士,半崖先生,亦著制藝、課草行世。余自知文,即服膺二公著作,未嘗不深高山仰止之慕焉。又嘗讀前輩科場策諭,知二公從兄檻泉,亦名儒也。投筆請纓,領解額,成進士,歷膺朝廷鎖鑰,輕裘緩帶,儒將風流。所謂文武世家,良不誣也。早歲,余幸叨科名,備員京邱,月夕風晨,每與當世名公卿談及岣嶁諸公人品、學問、文章、事業,蓋未有不津津樂道之者。歲戊申,曠子堯臣,以廩膳游京。一日,以同鄉來謁余,見其敦厚誠謹,欽敬久之。及悉其閥閱,則知為太史原任觀察六柱先生之仲子也。壬子歲,余丁內艱回籍,堯臣亦南鏇。乃者余奉命封辨團防,拓集軍馬,駐衡郡者數月。時都閫曠竹友,幼習戎行,老成持重,為衡郡土著,余比倚為長城。嗣余討賊,由湖北而安慶,而江西,竹友均與偕,所至皆立有功。既而竹友以疾告歸。余亦復以丁外艱鏇里。久之,堯臣偕竹友來用,因便以其族續修譜序請余。比以讀禮辭,然終不能卻也。因詳閱其譜牒本末,知曠氏自漢而唐以盛於今。蟬聯科弟,代不乏人。今者文武諸生近百人,而應童子試者,以數百計。洵哉!其為衡邑望族也。至其族譜之修,則始自明牧伯魯源公圖說,次逸齋,次岣嶁,次蓮峰,次東序諸公,迄今凡六修矣。其譜例則仿諸歐蘇,而斟酌損益,又盡善焉。夫家之有乘,猶國之有史也。而吾謂家乘與國史,實同而異,國史有褒有貶,有美有刺,有錄有不錄。至家乘,則雖有親疏貴賤等級之不同,然無不敬之宗,即無不牧之族。蓋國史以義為斷,而家乘以仁相親。支分派別,木本水源,余維曠氏譜,為尤得合敬同愛之微意焉。是為序。

鹹豐七年歲次庚申仲春月上浣之吉滌生曾國藩拜撰

註:曾國藩著《南嶽曠氏六修譜序》現收入《曠氏南嶽道孫公房十修通譜》卷一綱要《舊譜序跋》。

湖南氏族源流曠

南嶽曠氏

始祖東漢河陽侯宣公,本姓黃,數十傳至唐神龍間鄆國公賢,生旦、丞二公,以難改姓“鄺”“曠”。丞公徙江西吉州。凡二十傳至善卿公,生汝霖、作霖。汝霖因慕衡岳山水之勝,元末明初自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境竹小源遷居衡山楊林頭左家坪,今南嶽祝融水口。作霖遷攸縣。汝霖生道孫、進孫、勝孫。道孫生仁清、仁泰。仁清居衡山福田東湖,稱東湖房。仁泰生惟寬,居南嶽止觀橋,後衍材、清、興、誠四房。清雍正3年(1725)、乾隆元年(1736)、乾隆29年(1764)、乾隆57年(1792)、道光5年(1825)、鹹豐10年(1860)、光緒17年(1891)、1920年、1941年、1993年纂有族譜。至1993年,共有丁口48112人。班行:士本大儒(聖賢)學,一經啟運昌,文章鳴國盛,禮義兆家祥,懿德流芳遠,先疇纘緒長,忠良繩祖武,勳業振河陽。該族名人曠深本,雍正28年武進士。曠敏本,乾隆元年進士。曠學本,乾隆2年進士。曠楚賢,乾隆46年進士。

醴陵梢岡曠氏

始遷祖若霖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廬陵遷此。族人分布於燕頭、龍禹灣、榨平壠。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醴陵北鄉之梢岡鋪(今株洲縣姚家壩鄉境內)。班行:宗 家申方錄澤

常德曠氏

該族以東漢宣公為遠祖,本姓黃,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傳至賢公,唐神龍間拜右相,居汴梁,二子以族難易姓,旦改鄺,丞改曠,徙陳留。丞再徙吉州。後以安祿山之亂,調安城參軍團練使,遂居東蒙岡。至壽一、壽二公於明永樂年間自江西吉水遷常德武陵。族譜創修於清嘉慶16年(1811),鹹豐10年(1860)續修,1941年三修。派語:(自十二世始)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賢能待國用,名成必有光,慶余由善積,宏第煥湖湘。1941年(常德)《曠氏族譜》載《曠氏歷代始祖世紀》:遠祖宣,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河南始祖賢,唐神龍間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黃,二子以族難易姓,旦改鄺,丞改曠,徙陳留,再徙吉州,為江西遷祖。傳至壽一、壽二,於明永樂年間由江西吉水遷武陵,為武陵(今常德)始遷祖。

洞口曠氏

始祖孟宗公,江西廬陵敖城人,官居學士,子中信公,於宋紹興間因金人南侵,而遷居武岡江南壠,今屬洞口縣管竹鄉洪橋村,譜尊為一世。中信生三子:厚載、厚爵、厚祿。爵遷新化,祿遷沅江,載留居故土。後裔散居群溪、尖江、柘溪、路下沖、石井等處。清光緒元年(1875)始修族譜,宣統元年(1909)二修,1993年三修。至1948年,共有族人1218人。宣統2年(1910)創建宗祠於神溪。前班:中厚家國治,風雲時會合,惟添道久永,行萬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崑崙。後班:懿德流芳遠,先疇贊緒長,忠孝繩祖武,勳業振河陽 。

臨武鄺家村源流

湖南鄺氏起源出自黃姓。黃宣祖籍河南,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唐神龍年間拜右相,居汴梁,封鄆國公,公本姓黃,其子二,長曰旦,次曰丞,以難故易姓,旦改曠,丞改鄺。丞添邑於右為鄺,徙居吉州(江西)。

遠祖宣(姓黃),東漢河陽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鄧禹孫女。雲孫(八代以下的孫)曰賢,字四明。唐神龍間拜右相,以功封鄆國公。居汴粱鄧州白水村,生子二,長曰旦,次曰丞。原姓黃,因敗關滅族。易姓潛名(傳說初在黃外加廣,為廣姓),旦添曰於左為曠,居河南陳留村:丞添邑於右為鄺,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開元舉進士,選駙馬,封安平侯,以言諍,天寶乙未謫吉州長吏。安祿山兵動,調安城參軍團練使,遂居敖城,生子纞,傳十於世,生幼父,遷湖廣臨武壽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自十一世以下,子孫甚繁,名著三忠,存跡九女,江浙之有如安富之蒼州,東山峽珠村,彭方盧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鄉,吉水中村,永豐上市,秦和下村,遠則江省之有進賢。湖廣之有臨武、宜章。衡山、攸縣,廣東之有南海,連州,大寧,派為遞遷,代有聞人……(原載1990年新修宗譜首頁首段)

宜章鄺氏族譜

我祖始於軒轅黃氏,越至東漢河陽侯,諱瑄,神龍年間生子一,諱賢,字四明,拜右相,生二子,長曰旦,次曰丞,因敗關滅族易姓焉,旦添日於左為曠,丞添邑於右為鄺,丞公由唐開元中舉進士,選駙馬,封安平侯,以言拂當事,天寶乙未年謫居吉州長史。安祿山兵動,調安城參軍團練史,家居敖城,生子懋,懋生緋,緋生伯芳,伯芳生顯申,顯申生用思,用思妣王氏,生三子,長富國次安國季定國,定國之後生二子,長桂次桃,桂公遷宜章,為宜章之始祖。(光緒十三年,二十四世祖天池撰序。宜章譜第十六頁)

嘉禾縣鄺氏族譜

稽我族姓,起點於周師曠,為晉屏公之臣,職司樂師,後以名為姓,東漢時遠祖諱宣,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娶梁侯鄧禹之孫女,其後裔諱賢,字四明,唐神龍間拜相,以功封鄆國公,居汴梁鄧州白水村。生子二,長諱旦,次諱丞,因避兵亂,旦仍原姓,遷居河南陳留東村,丞添邑於右為鄺,徙居吉州。丞之後諱佑,唐開元舉進士,選附馬,封平安侯。天寶乙末以言拂上,調吉州長史。佑之子諱懋,傳十世孫諱有容,徙居高州。再傳誕生幼四八公,遷居臨武壽塘,即我族始祖。”(民國丁亥夏華清編)

永興縣鄺氏族譜序

遠祖宣為東漢河陽侯,家南陽白水。娶梁侯鄧禹孫女生子賢字四明,唐神龍間拜右相,以功封鄆國公。居汴梁鄧州白水村,生子二,長曰旦次曰丞。原姓黃,因族難改姓易名。旦添日於左為曠,居河南陳留東村。丞添邑於右為鄺,徙居吉州。丞後唐開元間舉進士,尚公主封安平侯。天寶已未,因以言諍,謫吉州長吏。安祿山兵動,調安成參軍團練使,家居敖城,生子懋,傳十餘世,生幼四八公,名公著,遷湖廣臨武之壽塘,時大宋紹興年間也,又十餘傳,至元正末年間,千三十朗公分居於永興金陵鄉之老鴉山前焉。

---喜慶謹錄

淡墨黨記

在昔宋時方盛,鄺姓日興,英[]挺生,宗族列惠連之秀,甲科累掇,闕廷接王相之榮榜。後先之淡墨偕書,勝事會承於白水,美談遠播乎廬江,龍文繁周尹之支,大有人以繩武螺子燦歐蘇之譜,因取此以名堂。

--景善謹識

宜章定國公派下鄺氏族譜序

(宜章梅田龍村,定國公派下茂甫公世系)

(摘錄)

稽我族肇自宣公治水有功,封河南候。傳二世賢公,拜右相,居汴梁鄧州白水村,封鄆國公。生二子,曰旦、曰丞。旦公潛心理學,去鄧州,移陳留,遂為陳留之鄺氏。丞公唐開元初,舉進士,第二選駙馬封安平候,後亦去鄧州,徒江右吉州永新之新田,遂為永新之鄺氏。累世存節,匾其堂,名曰三忠堂。三世懋公,唐上元初,授銀青光祿大夫,至五世緋公,貞元間以武功封淮陽候,皆世居新田。六世伯英公,任南海縣令,居扶南大鎮村,遂為南海之鄺氏。伯華公由新田徒泰和,遂為泰和之鄺氏。伯芳公元和二年,舉進士,授歸安節度使,加太尉太保,生二子,長以敬,次以梯,敬公寶曆元年,以文明拜御史中丞,梯公官臨武令,家臨武之壽塘,遂為壽塘之鄺氏。生二子,曰清、曰湖,湖公曾任宜章教諭,清公子自幼四八公名著公,生三子,長富國、次安國、三定國,富安同居壽塘,代有聞人。安國子孫,亦有徒四川,遂為四川之鄺氏。富國子孫,元善公徒宜章,遂為白石渡之鄺氏。生子宣,再傳而生本廉,本庸,本庠,本序,而庸公以平彝衛參年顯。定國徒宜章,遂為龍村之鄺氏。再傳至志大,生三子,長天福,次天祿,三天壽,祿公居廣田,兵部尚書 ,即其苗裔也。壽公徒陝西,遂為陝西之鄺氏。福公子運亨,生初福,徒居龍村,生開穆,至泰極,由宋歷傳至元,至明,至清,其中為參軍,為太守,為翰林學士,工部侍郎、禮部侍郎、兵部尚書,至於登仕路者,若而人,受榮封者,若而人,炳炳琅琅,不可盡述。峰祖仁公,壽享百齡,恭賜旌表,皆其彰彰者也。繼至今派衍繁昌,有由宜邑徒湘潭,去長沙,即稱湘潭長沙之鄺氏。徒益陽,移安仁,遷興寧,即稱益陽、安仁、興寧之鄺氏。總之出自鄆國公之苗裔也。道光三年,歲在癸未,孟夏月之吉

十五世孫庠生奇峰敬撰

湖南鄺氏源禮公派下源流

溯余鄺氏源流,啟於軒轅黃氏,越東漢河陽侯、諱宣,家南陽白水,娶梁侯鄧禹孫女,生子諱賢,字四明,唐神龍間拜右相,以功封鄆國公,居汴梁鄧州白水村,生二子,長曰旦,此曰丞,丞於開元間舉進士,選駙馬,封安平侯,因敗關滅族而改姓,旦添日於左為曠,居河南陳留東村,丞添邑於右為鄺,徒居吉州,歷傳至宋,日以蕃衍,有分於廬陵、泰和、永新、遂寧,以及兩粵三楚,臨武,宜章等處者。

而泰和太祖居正公之後,源禮、源惠二公,生於南宋紹興年間。禮公幼業詩書,複姓穎異,怡情詩酒,不介意於富貴,唯以遨遊山水為快,於宋乾道年間,由吉州太和游訪名勝,途徑臨武、見其山川秀麗,遂定居於蓬水頭。迨後惠公六傳至才安公,亦於南宋末葉,攜琴書游臨,定居壽塘之四排頭。(古鐵爐頭,今羅家巷。)

禮、安二公乃我居臨武二族之鼻祖。洎今二戶宏開,子孫繁衍,詣臨雖有先後,而源流一貫,皆吉州之所出也。

根據鄺氏宗譜乾隆四十七年安公派下十六世孫維新序整理。

整理人:禮公派下二十六世裔孫鴻章謹錄

鄺氏族譜舊序(源禮公世系) (摘錄)

歲維辛丑,余 於邑西寶華山。適鄺氏纂修宗譜工告竣。門人光珍,代明等請序於余。余接其手帙閱之,始知來臨之始祖諱,源禮,出自豫章吉安府泰和縣。由宋乾道年間,遨遊山水。道經臨邑,見其山川秀麗,遂肇基於平田鄉之蓬水頭。生子者四:太一、太二、太三,得授撫州巫教。剌賜都靈,都慰,都廣,三位聖號。法力廣大,身顯神通,至今雕像廟祀,威靈赫濯,故其所出自由來矣。

惟四曰安道,號二郎,長生伯川,次生伯州,遷居金三鄉之大泉。川生子者二,長曰清輔,次曰清輅。清輅之裔至七世文昌,又徒居於斜江。支分兩房,歷今二十世,子姓繁多,孫枝蕃衍。

康熙六十年歲在辛丑,浦月完之吉日

邑庠年家卷友生曾光斗頓首拜撰

續修族譜序(源禮公世系) (摘錄)

唯我太祖諱源禮,源惠發跡來臨。公禮卜居蓬水頭,公惠六傳才安公卜居四排頭壽塘。二公先後來臨。一脈而派分由稽 者,先民詳載備矣,茲不必重贅。迨我二世祖諱安道,則派又分孟伯川、仲伯州。流慶蕃衍,厥後陬壖四處。唯公州後裔傳十三世祖諱友富公,遷居坪石浪頭。今以戶族森森,但未合籍,余則以斯事競競焉,朝夕剔勵,殷思勤思,誠恐繽紛之無所,輵轇之無緒。泊此之時,家乘宜修尚矣。

中華民國九年歲官庚申仲冬月之吉日

禮公派下二十四世裔孫獻廷薰沐謹撰

浪溪鄺氏族譜序

(廣東浪溪,季錡公世系)摘錄

民國紀元,第一甲戌族中前清增生邦華先生,見族中識丁人少,族譜丞應提前重修,以號召族眾,安魁先生為箸籌之一。族人以科舉巳廢,通儒無望,然其說邦華先生遂為主修,安魁先生為庶務,安蘭先生以前清庠生亦列名總理,遙領厥事,各房亦派人襄理之。余以讀書治軍為國民革命奔走二十餘年,今歲因親老催歸,得投戈息馬,整理家事。曾聞譜牒重修,主持有人,私人竊慰,繼以同支叔侄百餘丁口之責難,方回老居視查矣。考我鄺姓乃伯益之後,有封於黃者,以黃為姓。至東漢黃宣娶粱候鄧禹孫女,生子賢,家南陽白水村,唐神龍間拜右相,封鄆國公者,史佚其名。生二子,長曰旦,次曰丞,因敗關之禍,旦易姓為曠,丞易姓為鄺,皆內隱黃字,示不忘本。旦乃徙居河南陳留東村,丞乃徙居江西吉州。丞之孫佑,唐開元中舉進士,選駙馬,封安平候,安祿山叛,調安城參軍團練使。後以諍,天寶獲罪,謫吉州長吏,遂家居敖城云云。余於民國十九年至二十年,奉綏靖河南之命,師次陳留,曾策騎訪東村,已無復存。至鄧州之白水村,系密邇於光武故里之貴人鄉。詢諸故老,亦同隔世,蒼涼弔古,不禁欷噓。鏇返戈入贛剿匪至吉安,距敖城僅九十里,道途梗阻,可望而不可即,然幸得與敖城曠氏之避難吉安者相往還。僉雲曠為長房,旦公後,鄺為次房,丞公後,始祖同為現葬敖城之園園,公語雖真確,而譜牒陷諸匪窟,無從稽考。敖城鄺為光序,又說鄺姓在贛湘散居狀況,似皆實在,而考吉安府志,並詳詢吉安、泰和、永新各曠氏之知識分子,始知江右歷無鄺姓,並有丞公後裔已遷湘南之說,則為光之序似無據,設使有據,未必皇皇大族,曾幾何時,乃式微至此。源流謂丞居敖城,生子懋,傳十餘世,生幼父,始遷臨武壽塘,幼父即壽塘始祖著公。蓋幼父壽塘之遷,實為吾族存亡之一大關鍵。源流所載,宋以前世系不明,唐代有敗關之禍,轉徙流離,黃巢之發難,亦適逢其會。黃氏能不株累而悻存,實關天命,隱姓匿名,亦勢所難免。又我鄺氏以廬江為郡,考江西水道敖城,地濱廬水,廬水又名廬江,或在遷徙之後,紀念故居,即以廬江為郡,則來自敖城已無疑義。且著公以前,諜記無存,考祖其所。可知則系出丞公,源從廬水,較為明確。我浪溪始祖琪富公,由臨武徙居粵省乳源之浪溪,上溯世係為壽塘鄺氏第九世之季錡公,琪與錡音同義近,當為後之更名,此清時安蘭二前輩,前曾親赴壽塘考查,更無可疑之點。自錡富公生章可公,章可公生紹渲、紹海、緒澄、紹清、紹深、紹淳。渲公無傳,其海、澄、清、深、淳、五房,瓜綿椒衍巳二十代,丁口數千人,歷朝科第,文武仕途,顯達者不乏其人、耕讀世其業,技術晉其身者,比比皆是,此皆吾族人天賦異質,堪為譜諜之光,亦未始非祖宗厚德之報。

民國二十三年 十一月吉日

第十七世孫,陸軍步兵上校,歷任上校團長,

上校副團長少校團付,中校營長,少校營長,

上尉連長,中、少慰排長少校諮議各級參謀副官,

師司令部訓育委員,中國國民黨團黨部執行委員兼常務委員,駐粵滇軍韶關講武堂修業,民國五年湖南省明德中學畢業

恤源撰

惟富國、安國,仍居壽塘。公族蕃衍,屢世簮纓,而其出仕者,每代有之,采芹者,不可勝數,亦由祖宗積德而流光遠也。因又究及浪溪,何輩開派,皆謂季輩派分。余隨查其譜諜,果系季錡與季鏞,同為兄弟,乃富國八世之後,移居我浪溪,今而知季錡公,實我浪溪之始祖也。……於是各房議立首事,共重修族譜,依臨武壽塘季錡為始祖,居一世章可,即彥可,居二世深淳,即紹行,列居三世,本源已清,命余督掌聊撰譜序,並錄壽塘排行,以記始末,俾後世知有本也。若夫移易始祖之名,非出余之已見,實出祖居壽塘之本源,確確可據者,故易之也,苟無實據,而敢妄為之乎!

嘉慶十年,歲在乙丑,季冬月,中浣日,吉旦

十三世後裔孫朝琇華章氏撰

宜陽鄺氏

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宜章)《宜陽鄺氏族譜·序》中稱鄺氏,江西廬江郡人,祖千祿,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因任宜章縣教諭,隸籍縣治之西廣田湖。

河南省鄺氏族譜

周口、駐馬店兩地有鄺姓十多村莊,人口一萬餘,周口八千餘,2001年重續族譜。

一:鄺氏考,據《姓氏探源》載,春秋時,在安徽廬江有一四等小國,國人以國為姓,始有鄺姓。

二:鄺氏來龍片斷錄:起南海,遷高安,徙麻城,來橫七。祭祖牌撰:始祖橐來祖道安公;兩側對聯曰:湖廣麻城遷來客,橫七溝村移來人。

字輩派語

南陽郡吉安曠氏字輩排行

1—13世:賢,丞,懋,緋,芳,莊,海,顯,鈺,有,玉,寶,高;14—63世:宇秀實彥景,元叔均文士,時敘丕宏崇,世起卿相立,朝尚聞允善,法天開隆運,明德在新民,忠厚傳家寶,詩書訓後人,光祖良才承。

大英縣曠氏字輩排行

洪霄世應日,古典慎玉長,伯本立永(炳)時,天少文明,忠秀毓英,國安家慶,代遠顯榮,啟光德勝

洞口曠氏字輩排行

前班:中厚家國治,風雲時會合,惟添道久永,行萬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崑崙。後班:懿德流芳遠,先疇贊緒長,忠孝繩祖武,勳業振河陽。

什邡市曠氏字輩排行

湖廣班行詩:錢廷才思友,永萬世正清,仁禮來高爵,忠貞錫顯名,崇文長發達,重道代昌榮,德厚宏儒起,基開士子成,光宗齊耀祖,福壽振家聲。前班行詩:中厚家國治,風雲時會合。後班行詩:惟添道久永,行萬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崑崙,祥瑞德作錦,大化希聖文,顯榮昌發起,詩學立本成,光宗耀祖遠,福壽汝聰明。

彭州市曠氏字輩排行

為天道久勇,行正萬世卿,仁禮良智侑,首子葉崑崙,祥順德作。

綿竹市曠氏字輩排行

良,志,佑,祥

懷化市曠氏字輩排行

禮,良,賜

長寧縣曠氏字輩排行

大學應從逢,世懷先列守,培元正汝中,洪開道本友,祖德克光昭,家聲能永久,人文顯朝廷,勛名煥星斗。

吉安縣敖城鎮曠氏字輩排行

金水木,昭顯宗功遠,積裕定發祥,忠厚傳家寶,詩書繼世長。

吉安縣固江鎮曠氏字輩排行

生,永,發,祥

南雄市曠氏字輩排行

老派:德子思成大,登明傳世德,啟運藉賢良,家國垂光耀,文明奕代昌。新派:昭顯宗功遠,積裕定發祥,忠厚傳家寶,詩書繼世長。

思南縣曠氏字輩排行

昌宏廣大(或者益),明遠光華,鍾毓濟美,世德成家。

宣恩縣曠氏字輩排行

昌宏廣大品,龍元世代興。

三都縣曠氏字輩排行

廣大洪恩品吉賢享

普安縣盤縣曠氏字輩排行

道玉芝啟明(忠),大毓以學仕,廷發業再晴,詩經成萬語,普座德筆珍。

店門前房曠氏字輩排行

清大丙文景,添思嗣志福,顯體臣隆世,士本聖賢學,一經啟運昌,文章鳴國盛,孝友(禮義)兆家祥,懿德流芳遠,先疇 緒長,忠良繩祖武,勳業振河陽。

東沖曠氏字輩排行

八修公議班行:任重繼前訓,雨露育英才,勳業同泰岱,蘭桂競騰芳。源流班行詩:清大丙文景,添思嗣志福,顯體臣隆世,士本聖賢學,一經啟運昌,文章鳴國盛,孝友兆家祥。湘班詩:一永福楚,萬忠興(國秀)隆,紹宗大(良)賢學,玉成運昌,文章鳴世盛,孝友兆家祥。

開江縣萬州區曠氏字輩排行

士本大賢學,一經啟運昌,文章明盛國,少友定家祥。

安康市曠氏字輩排行

賢學玉成公,普安代亥(先吉)廷,顯勝華。

南嶽房曠氏字輩排行

士本大儒(聖賢)學,一經啟運昌,文章鳴國盛,禮義兆家祥,懿德流芳遠,先疇纘緒長,忠良繩祖武,勳業振河陽。

永川區江津區曠氏字輩排行

士本大儒學,一經啟後昆,文章鳴盛世,孝友兆家祥。原譜班行詩:仕本大儒學,一經啟後昆,家聲同岳峙,秀髮耀南垣。永邑班行詩:仕本國儒學,一經啟後昆,文章鳴盛世,孝友兆家祥。登東場班行詩:茂德時芳泰(紹宗良賢學),鴻年運正昌,文章經盛世,家慶鼎承光。陳食班行詩:茂德時芳泰,鴻年運正昌,文章經盛國,家慶定承光。吳灘班行詩:士本大儒學,一經啟後昆,家聲傳百世,俊秀顯群英,文章高萬代,武藝勝三軍,壯志充星斗,威名震長春。

廣安市廣安區曠氏字輩排行

士本大(聖)賢學,一(壹)經啟後昆,家聲同岳峙,秀髮(效法)耀南垣,道逹仁方貴,明高望正寬,宗功培久遠,德澤紹長綿,富儒傳千代,文明繼萬年,光先開國運,慶衍送堯天。

祁東縣城連墟鄉邵陽酈家坪曠氏字輩排行

(老班)復世子孫學,一經啟運昌;文章鳴國盛,孝友兆家祥。(新班)懿德流芳遠,先疇 緒長,忠孝繩祖武,勳業振河陽。

大足縣曠氏字輩排行

歷代宗派:士本大儒學,一經啟後昆,文章傳盛國,孝友兆家祥。新派:士本聖賢學,一德時芳(方)泰,萬年運正昌,文章經盛國(國業)(家定國), 家慶定承光(忠厚振家崗)。經公世系:廷希自朝世,士本聖賢學,一德時芳泰,萬年運正昌。繆公、純公世系:(遜/邈)師廷(木)應文復世,士本聖賢學,一德時芳泰,萬年運正昌。

雲陽縣曠氏字輩排行

自吉安廬陵由衡徒湘排律:一永福楚,萬國興隆,紹宗良善,百世榮昌。乾隆戊午湘衡合譜改頒排行:紹宗聖賢學,玉成公輔材,恆心徵有守,泰運貴能開,尚德維邦志,同仁善世懷,承先思衍祚,厚澤自長延。乾隆三年戊午湘衡合譜改頒排行:紹宗聖賢學,玉成公輔材,奉階徵有慶,鳳詔自廷來。新班行詩:紹宗良賢學,玉成公輔材,茂德石方太(恆心徵有守),泰運貴能開,尚德維邦志,同仁善世懷,承先思衍祚,厚澤自長延。

奉節縣曠氏字輩排行

自吉安廬陵由衡徒湘排律:一永福楚,萬國興(忠秀)隆,紹宗良善,百世榮昌。乾隆戊午湘衡合譜改頒排行:紹宗良(聖)(大)賢學,玉成公輔材,泰階徵有慶,鳳詔自廷來。乙巳譜修更改排律: 懋德時方泰,逄年運正昌,文章經盛國,家慶定承光。江友一派:同朝金福,士學茂鳳,家和泰理,永世其昌。

全州縣曠氏字輩排行

士本大賢學,一經啟運昌,文江學

監利縣宣恩縣曠氏字輩排行

立仁和家(一經啟運)昌,世代有餘

南溪縣曠氏字輩排行

春龍其,有才大學士,邦國顯文章,先德宏夢遠(天德弦謀運),後繼永昌隆。

常德曠氏字輩排行

(自十二世始)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賢能待國用,名成必有光,慶余由善積,宏第煥湖湘。

雲陽縣大竹縣曠氏字輩排行

玉大文章秀,家言至爾昌,賢能代國用,民臣必有光。

渠縣廣安市廣安區曠氏字輩排行

戎舜玉湯周,玉大文章秀,家延世(祝)爾昌,偕(財、賢)能皆國用,明道自有光。

醴陵梢岡鋪(株洲縣姚家壩)曠氏字輩排行

宗 家申方錄澤。

眉山市樂山市曠氏字輩排行

朝正天星順,官清民自安,仕忠仁為貴(文元武),大化道從寬(仁貴連登科),興隆家承(佳永)富,榮華萬代傳(宏),仕中文元,聯甲登科,君振巨良,永治朝邦,周公厚業,桂馥芹香。

旺蒼縣曠氏字輩排行

百世名聖賢,應龍,三思庭宗崇,國長園自敏,王遠芳應龍。

南江縣曠氏字輩排行

百世名文仁,應之秀純祖,三廷思宗叢,國長元自敏,康定方永龍。

綦江縣南岸區曠氏字輩排行

玉帝仁康,文光世永,澤維昌大,鴻紹先修。

西昌市曠氏字輩排行

世新文聯時(志), 易(時)永德光明(繼世興集文聯,時志永光明)。

簡陽市曠氏字輩排行

嚴壽建綠如千秋。

全椒縣曠氏字輩排行

保有家衛國。

大邑縣曠氏字輩排行

長,壽,山,澤。

自貢市曠氏字輩排行

景星成發斗。

成都市曠氏字輩排行

興成發斗萬。

閬中市曠氏字輩排行

承義友興。

天門市曠氏字輩排行

人義道德。

文山州曠氏字輩排行

贊,永,廷。

楹聯典故

曠氏宗祠堂聯

源從白水世承東漢封侯,派衍武岡策系廬江一脈。

四言通用聯

溯姓源氏;宗河陽侯:全聯典指曠氏淵源,特指東漢時期的黃宣(曠宣),治水有功,封河陽侯。

岣嶁傳易;六柱定讞:上聯典指曠敏本,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進士,頗有學識,執掌嶽麓書院,工詩文,名重一時;著有《白沙井記》。下聯典指曠楚賢。

六言通用聯

土木之役萬古;嶺南撫夷千秋:上聯典指明朝時期兵部尚書曠埜,護駕土木之役,戰死沙場。下聯典指明天順年間鎮撫兩粵、以武功顯赫的曠彥譽。

三忠曠鄺氏標銅五族譜診璣譜敘(通序)

余蓋觀於舊譜,俯而深維,作而曰:美哉,彬彬乎多矣。夫譜以明世也。百世之上可以老,老焉。百世之下可以幼,幼焉。一世之中可以長,長焉。長長可以觀弟矣,幼幼可以觀

慈矣,老老可以觀孝矣,三美備矣,不亦鎂乎哉。三忠曠鄺門戶甲他族。其先河難鄧州白水,以武功封侯位,失守邊關,二子易姓逃名,曠為左房,鄺為右房,二世謫判吉州,遂居敖城。十世有容,徙居高州。自十一世以下,子姓甚繁,名著三忠,跡存九女。如安福之倉州,東山峽水朱村,彭方盧齡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鄉、吉水中村、永豐上市、泰和下村,遠則江省之有進賢。湖廣之有臨武、宜章、衡山、攸縣,廣東之有南海、連州、大寧,派為遞遷,代有聞人,先後相望,如忠烈之貞,勳業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駸駸乎多士之顯矣,其源遠,其流長,統而觀之一本也,散而觀之一氣也。自一世而十一而百世,一氣也,敢不敬乎。自一而昆弟,而從昆弟若肺腑然,一身也,敢不愛乎。是故其敬也,必有庚黔婁之孝焉,王詳之恭焉,王偉元之思焉,萬石君之醇焉。其愛也,必有朱守昌之思親焉,繆容之篤睦,楊播、薛包之義讓焉,斯之謂睦族之實,非徙託言空已也。書曰:克明峻德,以親九族,言睦必自明德始,修身齊家之化,毋以吾言為迂夫,是命銅千斤銘,以垂不磨雲。

萬曆十一年,葵未仲冬望

廷試第一甲進士、第一翰林內史,鳴宇朱國祚撰

鄺氏播遷:客家先民的足跡!

鄺氏,是我國漢民族中少見的姓氏之一。鄺氏人口雖然不多,但她卻是客家家族的典型個例。考察鄺氏家族的崛起和遷徙史,使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軌跡及其文化傳承。

鄺乃古姓,羅泌《路史》卷三○《國名紀·雜國上》:“鄺,古國,有鄺氏。”《姓苑》:“鄺氏,廣東南海、高州多此族。”據陝西漢陰發現的乾隆二十六年《鄺氏族譜》記載,鄺與曠,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黃姓,乃伯益之後。東漢時,有河陽侯黃宣者,娶妻梁侯鄧禹之孫女,生子黃賢,家於河南南陽鄧州白水村。至唐神龍中(705~707年),黃宣裔孫黃旦、黃丞兄弟因避禍易姓,黃旦易姓曰曠(曠),黃丞易姓曰鄺(鄺),俱隱“黃”字於其中。以後,曠氏自南陽徙居陳留東村,鄺氏徙居江西吉州。

漢陰《鄺氏族譜》內有《敖城鄺氏宗譜序》一篇稱:“自丞公由開元中舉進士,選駙馬,封安平侯。因言拂上,天寶乙未謫吉州長史。安祿山兵動,調敖城參軍團練使,家東蒙山下,遂為敖城人。”

此後,鄺氏以吉州敖城為中心,不斷向周邊地區遷徙。漢陰《鄺氏族譜·敖城鄺氏宗譜序》又稱:“歷傳至宋,子孫日益蕃衍。一居廬陵,一居永新,一居太和,一居永寧,一居南海,一居臨武、宜章,一居寶慶、武岡,一居衡州、攸縣,一居蜀之遂寧,一居東粵之連州,一居西粵之羅城,先後以甲第顯,簪纓衣衿郁然相望。”諸如安福、蒼州、東山、峽水、朱村、彭方,永新之辛田上鄉、吉水中村、永豐上市、泰和下村以及南昌以東的進賢縣,都有鄺氏子孫的家園。明萬曆年間,禮部右侍郎、代理尚書朱國祚在《三忠堂鄺、曠氏標銅五族珍璣譜敘》中說:“派為遞遷,代有聞人。後先相望,如忠烈之貞,勳業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

鄺氏以江西吉州(今吉安)為郡望,號“廬陵堂”,又因鄺、曠出自黃氏,黃、鄺、曠同為一宗,而鄺、曠始祖因報國而易姓,故又號“三忠堂”。

唐末及五代十國期間的戰亂,造成了流民大遷徙。中原移民遠者已達廣東韶州、惠州、嘉應州等地,而多數則遷居福建汀州和贛州東部各地。

由於人口的不斷膨脹和戰亂,吉州鄺氏也隨著移民大潮從江西敖城向南遷徙,記載比較有名的有兩支:十世有容公遠遷廣東高州;幼父公則遷居湘粵邊界的湖南臨武之壽塘。這兩支後來都成為望族,為客家鄺氏族系的再遷徙奠定了基礎。

臨武縣地處湖南省最南部,南嶺山脈東段北麓。據《臨武縣誌》記載:“唐乾符四年, 遷入三戶12 口。宋時,江西客民130餘姓大量遷入臨武。”黃、周、陳、鄺、李、劉等姓均於宋時由江西遷入。

今臨武鄺家村是一個有5000 多人口的大村,鄺氏在臨武是大姓。鄺幼父從江西敖城遷居臨武之壽塘,時間應該是在宋仁宗天聖年間(1023~1032年)。在臨武,鄺氏子孫瓜瓞綿延,繁衍日眾,不得不進一步向各地遷徙。諸如:湖南寶慶、衡州、宜章、武崗、攸縣,四川遂寧,廣東南海、連州,福建泰寧,廣西羅城等地,皆有吉州鄺氏的裔脈。

廣東乳源縣浪頭村鄺氏,也是幼父公後裔中的一支,開基祖為鄺法琳。

宋末元初,法琳公攜子鄺權赴廣東貿易,“歷盡粵中山水,至乳源上積里,相其陰陽,觀其流泉,見山清水秀,一脈龍氣逶迤而來,美不勝收,又聞此地舊有龍浦之名,遂與子權決意定居於此,取名浪頭村”。自鄺法琳攜家定居浪頭,鄺氏人口大增。法琳公生子二:長權、次永。至第三代,已形成深、淳、清、海、澄、渲“水旁六大房”。至第四世“文”字派,僅鄺權一支,即分為七大門;而鄺永一支更是支脈錯綜,支系龐大。明末清初,部分族人還遠遷海外。

明末清初,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天災人禍使四川和陝南(尤其是秦巴山區)社會經濟遭受到嚴重摧殘。清王朝建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移墾”政策,招徠各地流民,進山墾荒就食。乳源浪頭鄺氏淳公支下禎公,生三子:世松、世相、世才。時值清初“湖廣填四川”,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鄺世才攜妻沈氏、子代榮以及長兄、二兄之子侄與堂兄鄺世長,自乳源縣浪頭村輾轉流移,遠遷四川梁山縣。

鄺氏族人在梁山生活11 年之後,鄺世才深感此地非創業繁衍之所,乃攜家帶口於雍正六年(1728 年)遠徙陝西省興安府漢陰廳東路蒲溪鋪。世才公“見此地高山四圍,江河南繞;月河以南,豁然平敞,數百里源泉灌注,陂地相屬。乃謂之曰:此即楚所謂漢中六百里之地,史稱西蜀沃野千里也”,而漢陰尤為沃饒,遂定居於此。越二年,世才公復往梁山,搬來長房侄兒(世松公之子)代通、代秀,二嫂(世相公之妻)林氏及其子代芨、代烈、代倫、代崇;後又回乳源縣浪頭村搬取兄嫂。

鄺世才之長兄世松因年老多病留乳源浪頭,兩年後去世;二兄世相早在康熙五十九年西遷途中去世,長嫂鄧氏偕孫朝安、朝舜隨世才公遷入漢陰縣蒲溪鋪。由是,乳源鄺氏定居在漢陰縣蒲溪鋪繁衍生息,數十年中,鄺氏人口迅速增長,逐漸發展成為蒲溪鋪望族,號稱鄺氏三大門。

鄺世才為鄺氏家族遠遷川陝、開發秦巴山區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乾隆四年,鄺世才53 歲壽辰時,漢陰知縣張應梅親臨鄺氏莊園為其祝壽,並贈匾額“以介眉壽”。鄺世才之子鄺代榮,字東升,乾隆八年中舉,在河灣鄺氏莊園的大門外,曾建有木牌樓和旗桿。鄺氏在漢陰的繁衍十分昌盛,如今鄺氏家族後裔已有數千人之眾,分布在安康市的漢陰、漢濱、紫陽三縣區的蒲溪、澗池、小街、鳳亭、城關、觀音河、沈壩、葉坪、梅子鋪、蒿坪等地。

鄺氏子孫雖然輾轉遷徙,歷經千年,但他們始終保持著客家文化承傳。

鄺世才率子侄定居漢陰30 年後,在蒲溪鋪王家壩(今蒲溪鎮小街鄉四一村)、石板溝(今蒲溪鎮小街鄉先鋒村四組)、河灣(今蒲溪鎮三堰村二組),修建了三處莊園。莊園按照南方建築格局,呈井字形,土牆青瓦,正房加左右偏廈,迎面為大門,各有瓦屋12間,後世稱之為“老屋”。之後,又在月河南岸的石板溝口(今先鋒村第一組)修建了鄺氏宗祠。鄺氏子孫以三個老屋為核心,在其周圍陸續修建了不少連環宅院。

鄺氏家族十分注重尊祖敬宗和家族文化。傳說鄺氏尊奉的“朝王爺”三弟兄,因在王母蟠桃會上分食仙桃而位列仙班,世代有木雕像三尊和竹轎一頂輪流供奉,每年春節,鄺氏家族都要舉行盛大集會。除夕之夜,三大門闔族男女老少在本門族長率領下,敲鑼打鼓,鳴放火銃鞭炮,高舞竹龍到宗祠向“朝王爺”跪拜請安。由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將“朝王爺”抬至祠堂前的廣場上,闔族大小分班次圍坐,依次跪拜進香。焚化紙錢之際,三條龍燈舞動,鼓樂齊鳴,以此向“朝王爺”拜年,迎春祈福。寅時再次向“朝王爺”進香,卜卦預測來年農事收成、生意盈虧、人畜平安等事項,一直熱鬧到天明,闔族丁壯在祠堂休息,聯宗篤誼。正月初三由族長安排當年農事及工商貿易事項,並對族中學業有成者進行褒獎,發給學費,然後各自歸家。

清明祭祖,是鄺氏家族的又一項重大活動。除了祠堂之外,族中置有公田,田租由族長掌管,用於族中集會開銷。每年清明節,鄺氏家族由族長主持清明會,並籌備酒菜,闔族大小均來祠堂祭祀先祖,展讀家譜,認祖追宗,按輩請安,俗稱“吃清明會”。祭祀先祖有固定程式,除燃放鞭炮、焚化香燭、行叩拜大禮之外,還要給列祖列宗焚燒紙錢,謂為“燒包”。燒包是客家人的共同風俗,即給每一位先人的紙錢要分別封包,上邊寫明先人的稱謂和名諱,以便在地府查收;清明會上,同時還要對不遵守國法族規、不忠不孝的子孫進行責罰,以儆效尤。

據調查,今天鄺氏家族幾乎沒有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部分老人對自己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有的還珍藏著輾轉傳抄的族譜。但是年輕一代對祖籍源流的了解都十分模糊,對客家遷徙歷史更是一無所知。上世紀60 年代前,鄺氏族人帶有濃厚湘南音調的客家話還比較流行,大概是因為當時的居住環境以及交通、通訊等相對閉塞,周邊居民大多也是湖廣移民,人們的交流普遍是夾雜著客家話的湖廣語言。後來,隨著交通、通訊的逐步發達,人群交流的日益頻繁,大部分鄺氏族人已經完全放棄了客家方言而使用當地流行的官話(平腔);再加上族人中因參軍、升學、招工以及上世紀90 年代以後外出務工人員的大量外流,官話的大面積融通,尤其是國語的快速推廣,鄺氏族人不少都兼講官話和國語,逐漸疏遠了客家話,甚至不少族人不會講、不願意講客家話了 。

姓氏名望

古代名人

曠元則宋潭州人,曾孫曠湜。

曠訖淳祐四年(1244年)進士,武岡人,工部尚書。

曠湜按《鄭樵通志》:“湜,潭州人,登科。”

曠世臣按《萬姓統譜》:“世臣,吉水人,紹興進士。”

曠嗚鸞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廬陵縣人。

曠敏按《萬姓統譜》:“敏,宿州人,永樂舉人,任山西清源縣教諭。”

曠緝徽按《萬姓統譜》:“緝徽,安福人,永樂舉人。”

曠彥溫按《萬姓統譜》:“彥溫,德州人,正德間任餘干知縣。”

曠宗舜(公元1528~1557年)字芝封。醴陵北鄉人。明嘉靖七年(1528)鄉試第一。

曠宗董明醴陵人。《醴陵縣誌》,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刻本。

曠昭字淑侯、伯余,明末遂寧縣人。萬曆四十六年(1618)舉人,任江西巡撫。

曠騰按《萬姓統譜》:“騰,遂寧人,嘉靖舉人。”

曠驥按《萬姓統譜》:“驥,吉水人,萬曆癸酉舉人。”

曠廣青神人,清康熙進士。

曠深本著名清朝將領,雍正8年武進士。

曠敏本(1700~1784年),字魯之,號岣嶁,衡山人,清乾隆元年(1736)進士,選庶吉士 。

曠斅本著名清朝學者。字遜之,號半崖,衡山人,敏本弟。清乾隆二年(1737)進士。

曠萼本字函英,衡山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歲貢,為集賢書院山長。

曠聖元著名清朝學者。衡山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副榜,歷主石鼓、集賢、白沙諸書院。

曠楚賢著名清朝大臣,衡山人,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進士;

曠學古字沐堂,衡山人。清嘉慶五年(1800)舉人。歷主雯峰、集賢各書院。

曠學廷清衡山人。《衡山縣誌》四十五卷首一卷,文岳英、曠學廷纂,清光緒元年(1875)刻本。

曠輔廷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武殿試金榜,賜同武進士出身第三甲第17名,道光元年,鄖陽鎮右營游擊,全州武舉,道光二十六年,鄖陽鎮守備,全州武進士,鹹豐元年,鄖陽鎮右營游擊中營守備署,鹹豐三年,鄖陽鎮前營都司中營守備署。

近現代名人

曠子椿江西泰和人,清朝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進士。

曠運辛湖南衡山人。《百病方》(輯),民國稿本,藏湖南圖書館。

曠繼勛(1895年—1933年):貴州思南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第七混成旅旅長,中國工農紅軍紅四軍軍長,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主席 。

曠伏兆(1914年—1996年):江西永新人,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曠文瀾湖南衡山西鄉沙泉鋪山田沖人,別號錦泉,黃埔軍校第12期學員。

曠仁山江西永新人,江門市江海區區委書記。

曠湘霞湖南衡山人,現為台灣省「台灣之音」電台第五屆董事長。

拼音是kuang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