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建[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副所長]

劉新建,男,1968年10月出生,安徽碭山人,理學碩士,研究員,中共黨員。 他在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簡稱理化所)參與建立完整的“科研立項-成果產業化”機制,設立科技開發基金和產業化實施基金,提高了成果轉化程度。他領導產業策劃部利用外部資源與地方、企業合作在經濟發達地區組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實現了多項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 2009年4月起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副所長。

人物生平

工作履歷

劉新建 劉新建

1987年8月,參加工作。

1996年,研究生畢業。

2004年,參與理化所在“長三角”組建事業法人性質的孵化基地。

2005年,參與理化所在“珠三角”組建企業法人性質的孵化基地,吸引社會資金逾1.5億元。

2006年,獲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支持。

2007年,參與理化所組建環渤海孵化基地。

2013年7月,理化所杭州分所簽約落戶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劉新建受聘為開發區建設“兩港八園”的專家顧問團成員。

2013年10月,理化技術研究所(靖江)空心微珠節能材料工程中心在江蘇省靖江市掛牌成立,副所長劉新建和靖江市市長趙葉共同為工程中心揭幕。

科研轉化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劉新建說:“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是我們所工作的重心。”他表示,理化所是中科院諸多研究所中唯一一個偏重中下游產業鏈,並以技術轉移、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為其重要任務的研究所。他說:“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是件費勁的事,分好些個步驟,任何一個步驟都可能決定著結果的好壞。”他認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兩個階段,一是實驗室成果,也就是科技上新的理論和發現;二是在實驗室成果上的套用性研究。

理化所研發並在2001年通過技術鑑定的可以用於深冷冰櫃的混合工質製冷技術(原來只有美國和日本掌握),是理化所科研成果產業化的一個範例。

2002年,藉助一次學術會議的機會,理化所邀請一些企業的技術總工來利用混合工質製冷技術研製的一個冰櫃樣機,這台樣機能夠將溫度降到零下120多攝氏度(如今利用這項技術可以下降到零下200多攝氏度)。

“我們期望企業能掏錢來做中試試驗,推進這項技術的產業化過程,但當時沒有企業願意為此買單。”劉新建說,理化所只好自籌了200萬元左右做中試試驗。這個項目成功後,吸引企業花錢購買了相關技術,理化所最終收入2200萬元。

這次成功的技術轉讓,重要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收入,更是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在混合工質製冷技術的延伸套用上,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這項技術還可以套用到高低溫試驗箱、天然氣液化裝置等。

一項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路線就此打通。

“理化模式”

劉新建 劉新建

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技管理學院的《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投資與監管模式研究》報告對理化所的科技成果轉化主導模式進行過分析。

一方面,理化所側重從套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中試實驗到產業化前期的帶有明顯中下游研究特色的“全過程”研究活動,開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身優勢的技術創新活動。

另一方面,加速中試工藝線或示範線建設,加強與行業、地方、企業的合作,探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有效方式。

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理化所共實施專利82項,平均專利轉化價格近200萬元;實現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20餘項,轉讓經費總額2.08億元;股權投資近8000萬元;培育成功13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一家企業已經正式掛牌上市,預計投資收益2億元,3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期。

轉化多元

為了解決技術轉移方面的操作問題,加強對成果轉化工作的組織管理,實現技術轉移和產業化的推動,理化所還在2002年4月成立了劉新建擔任部長的產業策劃部,在對外技術轉移過程中,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重點突出對產業發展關鍵和共性技術成果的調研、策劃及轉移,集成各方面資源加速研究所中試工藝線或工業示範線建設,加強與行業、地方、企業的合作,探索促進技術轉移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理化所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上,逐步形成多元化轉化模式:

智慧財產權投資入股模式,是以單項科技成果及相關的智慧財產權為基礎,與企業或創業投資合作,組建新的科技型企業。例如中科力函,該企業以熱聲及相關技術為核心,與創業投資結合組建,開展太陽能熱聲發電、熱聲製冷等系列技術及產品的開發及產業推廣。

股權重組模式、現金+股權模式、技術授權模式以及技術孵化與高新技術企業育成結合模式。這些模式都已有實際案例作為支撐,共同構建了理化所多元化的轉化模式。

科研企業

劉新建 劉新建

“科技成果轉化中還有一道鴻溝橫亘在科研人員和企業人員之間。”劉新建談到,早期的科研人員和企業人員無法交流,互相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

企業人員關心的是:“這項技術成熟不成熟”,成熟是指相關技術至少做完了中試試驗,或是已經在市場上有了一定的套用;而科研人員會說“已經成熟了”,但其理解的成熟是指這項技術已經通過了實驗室階段,得到了科學論證,並非已套用。這就出現了明顯的理解差異。

對一項技術的優劣判斷,科研人員是通過發表的文章、同行的評價等等來介紹技術的特性和優勢,而企業人員關心的則是這項技術投入套用後的投入產出比、投資回報率等等,這就導致雙方無法走進對方的世界。

“為了讓科研人員聽得懂企業的語言,我們所組織了一批科研人員去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讀MBA(工商管理碩士),去學習企業人員的思維方式和相關知識。”劉新建說。

理化所還依託外部智力資源,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邀請國內外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專家展開系列培訓活動。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已經成為所內科技人員的共識,湧現出一支以產業策劃部為核心的懂科研、善經營、精策劃的技術經紀人團隊和技術轉移帶頭人。

有別於中科院大部分研究所“學科建所”的思路,理化所結合自身的實際凝練出“以技術創新、技術轉移建所”的思路,高度重視與支持具有明確套用前景的套用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

劉新建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表示:“我們對於科研人員的要求就是面向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研發的技術必須想辦法和社會結合起來,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品去套用。”

主要成就

劉新建 劉新建

劉新建作為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的直接推動者和組織者,參與領導理化技術研究所將40多項科技成果成功轉套用到浙江、江蘇等14個省市。單項契約金額超千萬元的成果6項,得到國家發改委產業化示範項目支持的成果3項,成果轉化契約總金額逾1.4億元。以技術投資方式轉化的成果已形成每年7億元的產值,年上繳利稅4700多萬元。

他積極參與研究德國夫琅霍夫協會研究所的管理模式,形成針對性報告,為所領導決策提供了依據;建議並組織科研和管理骨幹進行MBA培訓和企業考察;圍繞研究所幾大重點發展領域下功夫遴選項目、尋找下游,奠定了理化所成果轉化順利實施的基礎。

他協助建立完整的“科研立項-成果產業化”機制,並領導產業策劃部利用外部資源與地方、企業合作在經濟發達地區組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大大推動了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劉新建的論文和報告發表在《科學對社會的影響》等刊物上,並多次應邀在院內外會議上交流經驗和介紹成功案例。

獲獎榮譽

2007年4月,獲第九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獎。

2007年9月,獲全國專利運用與產業化優秀工作者。

2008年2月,獲“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2007年度院地合作工作優秀個人”稱號。

2009年8月,獲第四屆中國技術市場協會金橋獎。

擔任職務

2002年4月,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產業策劃部主任(部長)。

2004年6月,任理化所所長助理。

2006年3月,任理化所黨委委員。

2009年4月,任理化所副所長。

2009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

2009年9月,任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人物評價

劉新建 劉新建

中國科學院第九屆“中科院傑出青年獎”頒獎評語:

劉新建一直奮鬥在科技管理一線,取得顯著成績。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在知識創新工程中肩負著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艱巨任務。作為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的直接推動者和組織者,劉新建帶領其團隊大膽創新、勇於開拓、克服重重困難,作出了突出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