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亞[山東大學副校長]

劉建亞[山東大學副校長]

劉建亞,1964年生,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威海校區黨委書記、校長,山東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劉建亞,男,漢族,1964年8月出生,河北固安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2年、1995年分別獲山東大學碩士、博士學位,1996年至1998年在香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0年任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畫”,200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02年被評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003年被評為全國高校首屆教學名師,入選2009年“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2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現任山東省數學學會理事長、AdvancesinMathematicsofCommunications雜誌主編、ScienceChinaMathematics雜誌編委、《數學文化》雜誌主編、FrontiersofMathematicsinChina雜誌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學天元基金領導小組成員。

1995年7月起在山東大學數學系任教,先後被聘為副教授、教授,1999年9月任山東大學數學院副院長,2003年10月任山東大學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院長,2008年4月兼任威海校區數學與統計學院院長,2015年7月任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015年9月兼任山東大學研究生院院長,2016年4月兼任威海校區黨委書記、校長。

個人

劉建亞劉建亞
1980年9月入河北師範大學數學系學習,

1984年7月畢業後在河北廊坊師範學校寧夏大學任教。

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在山東大學與寧夏大學數學系攻讀碩士學位。

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在山東大學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1995年7月起在山東大學數學系任教,先後被聘為副教授、教授,

1999年9月任山東大學數學院副院長,

2003年10月任山東大學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院長,

2008年4月兼任威海校區數學與統計學院院長,

2015年7月任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15年9月兼任山東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2016年4月兼任威海校區黨委書記、校長。

學術職務

山東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聘任崗位:基礎數學。

個人生平

劉建亞劉建亞
劉建亞院長及其課題組自1995年開始,在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科技研究重大項目的支持下,系統地研究了自守形式理論,尤其是自守L-函式的分析理論,開闢了一個新途徑,成功地將高維自守形式套用到素數分布,並在多個問題中取得了實質性突破。哥德巴赫猜想雖然家喻戶曉,但它只是線性問題,也只是素數分布領域眾多著名問題之一;素數分布領域更含有很多著名的、非線性的猜想。素數分布領域就像一個豐富多彩的果園,有著各種各樣的果樹與果實。哥德巴赫猜想,只是一棵蘋果樹頂尖的一個蘋果。該項目開闢了一個新途徑,並且收穫了一批其它果樹上的果實。該研究成果共發表SCI論文80篇,單篇最高SCI他引26次,並得到了沃爾夫獎得主Sarnak、以及三位英國皇家學會會員Heath-Brown、Harman和Wooley等同行評價與引用,更被AnnalsofMath等頂尖數學刊物評價和引用。課題組在國際會議上作大會邀請報告30餘次。

當代著名數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沙納克教授在寫給山東大學校長展濤的信中也提到:“建亞的學術研究已經走上一條前途遠大的道路。在中國的研究者中,他是惟一能將經典解析數論和當代自守形式成功結合的人,我相信他將成為自守形式理論研究的帶頭人”。而劉建亞卻經常對學生講:“一生中一個人只要認認真真地乾好一件事就足夠了,可以用10年、20年的時間去想這件事。”這件能讓劉建亞“10年、20年去想的事”就是數學。這得益於他少時特殊的環境和經歷。上國小三年級時,在“合堂教學”中旁聽的劉建亞因能回答出四年級學生解決不了的數學題而得到老師的讚許,他特別有成就感,也因此萌發了最初對數學的興趣。至於將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則緣於國中——數學老師借給他一篇名為《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這位教師可能沒想到,就是這篇文章決定了一個少年一生的路。

從此,劉建亞對數學的興趣越來越濃,高中時就自學了《微積分》,考進了河北師大數學系。隨後的15年時間,對劉建亞來說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他認為,做數學,除了要有一定的智慧外,更要有耐心、有毅力,當然,最關鍵的還是要有新的想法。而思想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對數學問題思考的積累,二是“功夫在書外”。

1994年劉建亞著手博士論文的準備工作,選題是關於非線性素變數三角和在小區間的估計。儘管幾代數學人對此已有所探索,但其中的基本問題一直沒有徹底解決。導師潘承洞寄希望於劉建亞突破“三次方以上的一般情形”。

隨後的4個多月,在時任劉建亞執行導師展濤的具體指導下,劉建亞展開了一場艱苦的攻堅戰,最終解決了這個存在了60年的問題。在論文答辯時,潘承洞感慨地說:“這個問題我年輕時做過,很難的!”這是劉建亞惟一一次聽到導師的表揚。

像這樣艱難突破的研究還有一次。1996~1998年他在香港做博士後研究,研究計畫包含美國數學家蓋拉格1975年提出的一個猜想,即每個大偶數都可表成4個素數的平方與k個2的方冪之和。這屬於當前數論領域未解決的問題之一。但越有挑戰性的東西對他越有吸引力。劉建亞一頭扎了進去。大半年了,還是進展不大。最後,就連他的合作者、香港大學廖明哲教授也沉不住氣了,可劉建亞仍在苦苦支撐著。有一天,他到圖書館翻閱期刊,突然,一篇法文文章吸引住了他的目光,直覺告訴他,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了!劉建亞急忙飛快地跑回去,把這個訊息告訴了廖明哲。看到他虛弱而又近乎衝動的樣子,廖明哲生怕出什麼事,一再說道:“要冷靜,要冷靜。”那一晚,他們徹夜無眠。劉建亞仍不停地重複著一句話:“不懂法語就完了!”

近幾年,劉建亞在數論領域已收穫頗豐。在今後5年中,他給自己規定的任務是:開闢將自守形式及一般的L—函式套用於堆壘素數論研究的途徑;研究自守形式及一般L—函式的解析理論,且使之適合堆壘素數論研究的需要;研究包括偶數“哥德巴赫猜想”、“華林—哥德巴赫問題”在內的堆壘素數論問題。

這又是一次極大的挑戰,但劉建亞無悔。在給畢業生寫“留言”時,他以《論語》中的一段話相贈共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個人榮譽

1996-1998年在香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9任晉升為教授、任副院長;

2000年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畫”。

2001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02年被評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2003年榮獲教育部全國高校首屆百名教學名師獎。第十三屆"山東十大傑出青年"候選人.

2003年教育部組織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評選活動,山東大學的劉建亞入選,成為全國高校100名教學名師之一。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劉建亞又出席了由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青年聯合會隆重舉行的“紀念五四運動85周年暨青年先模表彰大會”,榮獲第八屆“山東青年五四獎章”榮譽稱號。

學術相關

學術兼職

2003—,山東大學數學學院,院長

2010—,天元基金領導小組,成員

2010—,《數學文化》雜誌,合作主編

2007—,山東數學學會,理事長

2006—,中國數學會,常務理事

學習和工作經歷

1996-1998:香港大學,博士後

1998-1999:山東大學,副教授

1999-至今:山東大學,教授

1999-2001:每年春季學期,訪問學者,香港大學

2001-2002:訪問學者,TheUniversityofIowa

2004/11:訪問學者,UniversitedeNancy1

2006/04:訪問學者,PrincetonUniversity

2007/07:訪問學者,InstituteforAdvancedStudy,PrincetonUniversity。

研究方向

解析數論,自守形式

講授的課程

劉建亞教授先後為國家理科數學基地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講授了以下核心課程:高等代數、FundamentalsofNumberTheory,解析數論基礎,TopicsinAutomorphicForms,代數數論等,其中“解析數論基礎”和“TopicsinAutomorphicForms”是解析數論方向研究生的必修課,特別地,“TopicsinAutomorphicForms”是改革課程設定之後為碩士生和博士生新開的選修課,內容涵蓋自守形式的基本理論、解析理論、譜分解理論等,包含了當代解析數論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的基礎知識。“代數數論”課程以世界經典的名著為教材,講述當代代數數論的基本理論:理想論,賦值論,Tate’sthesis和類域論等。這是進一步學習自守表示的重要基本知識。

主要貢獻

在解析數論經典問題的研究中,尤其是在堆壘素數論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例如:在以往證明Gallagher猜想的基礎上,研究了該猜想的深化問題;二是通過深入研究L-函式,證明了華羅庚猜想例外集更好的上界。三是通過對DirichletL-函式零點分布的研究,條件地證明了算術級數中最小素數問題即Linnik常數L=1。

在自守形式、L-函式等方面,一是證明了自守L-函式零點分布的superposition,並將其用於素數分布;二是證明了Rankin-SelbergL-函式的Lindelof猜想在平均意義下成立,從而推出其亞凸性上界,並且解決了量子力學中的一個均勻分布猜想。三是深入地研究了Rankin-SelbergL-函式的性質,證明了關於Rankin-SelbergL-函式的素數定理,並對於自守L-函式證明了A.Selberg提出的Selberg正交性猜想。實質性地改進了經典圓法,在堆壘素數論的研究中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證明了蓋拉格猜想;首次定出了幾乎哥德巴赫猜想中的常數;成果保持國際領先水平。

科研項目

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55萬,2002.01-2005.12,劉建亞(獨立)。

⒉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大項目,數論與密碼,50萬,2005.01.01-2007.12.31,劉建亞(第一,項目負責人)。

⒊數學與金融平台—劉建亞團隊,“985二期”工程建設項目,山東大學,100萬,2005-2007,劉建亞(第一,項目負責人)。

⒋自守形式的算術與幾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120萬,2006.01.01-2009.12.31,劉建亞(第一,項目負責人),展濤,趙春來,周健,李克正,徐飛。

⒌數學與其它領域交叉的若干專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國家科學技術部;子課題:大規模積體電路設計中的凸輪與代數方法,40萬,2006.09-2011.08,范更華,劉建亞(第二,項目技術骨幹)。

論著

劉建亞劉建亞
Publications

54、(with P. Sarnak) Integral points on quadrics in three variables whose co-

ordinates have few prime factors, to appear in Israel J. Math.

53、(with A. V. Kumchev) Sums of primes and squares of primes in short intervals, Monatsh. Math. (2009) 157, 335-363.

52、(with Y. Wang) A theorem on analytic strong multiplicity one, J. Number Theory 129 (2009) No. 8 1874-1882.

51、(with Y. Ye) Functoriality of automorphic L-functions through their zeros,

Sci. China Ser. A, 52 (2009), 1-16.

50、(with Y. Ye) Correlation of zeros of automorphic L-functions, Sci. China

Ser. A, 51 (2008), 1147-1166.

49、(with E. Royer and J. Wu) On a conjeture of Montgomery-Vaughan on extreme values of automorphic L-functions at 1, Centre de Recherches Mathematiques, CRM Proceedings and Lecture Notes, 46 (2008).

48、(with Y. Ye) Perron's formula and the prime number theorem for automor- phic L-functions, Pure Appl. Math. Q., 3 (2007), 481-497.

47、A large sieve estimate for Dirichlet polynomials and its applications, Ann. Univ. Sci. Budapest., Sect. Comp., 27 (2007), 91-110.

46、(with T. Zhan) The quadratic Waring-Goldbach problem, J. Shandong Univ., 42(2) (2007), 1-18.

45、(with Y.-K. Lau, Y. Ye) Shifted convolution sums of Fourier coefficients of cusp forms, Number theory, 108--135, Ser. Number Theory Appl., 2, World Sci. Publ., Hackensack, NJ, 2007.

44、(with Y. Ye) Petersson and Kuznetsov trace formulas, Lie groups and auto- morphic forms, 147-168, AMS/IP Stud. Adv. Math., 37, Amer. Math. Soc., Providence, RI, 2006.

43、(with Y. Ye) Zeros of automorphic L-functions and noncyclic base change, Number theory, 119-152, Dev. Math., 15, Springer, New York, 2006.

42、(with G. Lü, T. Zhan) Exponential sums over primes in short intervals, Sci. China Ser. A, 49 (2006), 611-619.

41、(with Y. K. Lau, Y. Ye) Subconvexity bounds for Rankin-Selberg L-functions

for congruence subgroups, J. Number Theory., 121 (2006), 204-223.

40、(with Y.-K. Lau, Y. Ye) A new bound k^{2/3+epsilon} for Rankin-Selberg L functions for Hecke congruence subgroups, Int. Math. Res.Pap., 2006, 1-78.

39、(with J. Ye) Mean-value estimates for nonlinear Weyl sums over primes,

Japan. J. Math. (N.S.), 31 (2005), 379-390.

38、(with Y. Wang, Y. Ye) A proof of Selberg's orthogonality for automorphic

L-functions, Manuscripta Math., 118 (2005), 135-149.

37、An iterative method in the Waring-Goldbach problem, Chebyshevskii Sb., 5 (2005), 164-179.

36、(with K.-M. Tsang) Small prime solutions of ternary linear equations, Acta

Arith., 118 (2005), 79-100.

35、(with T. Zhan) The exceptional set in Hua's theorem for three squares of primes, Acta Math. Sin. (Engl. Ser.), 21 (2005), 335-350.

34、(with Y. Ye) Selberg's orthogonality conjecture for automorphic L-functions, Amer. J. Math., 127 (2005), 837-849.

33、(with Y. Ye) Weighted Selberg orthogonality and uniqueness of factorization

of automorphic L-functions, Forum Math., 17 (2005), 493-512.

32、(with Y. Ye) Distribution of zeros of Dirichlet L-functions and the least prime

in an arithmetic progression, Acta Arith., 119 (2005), 13-38.

31、(with K.K. Choi) Small prime solutions of quadratic equations II, Proc. Amer. Math. Soc., 133 (2005), 945-951.

30、 (with T.D. Wooley and G. Yu) The quadratic Waring-Goldbach problem, J. Number Theory, 107 (2004), 298-321.

29、(with G. Lü) Four squares of primes and 165 powers of 2, Acta Arith., 114 (2004), 55-70.

28、On Lagrange's theorem with prime variables, Q. J. Math., 54 (2003), 453-

462.

27、 (with Y. Ye) Subconvexity for Rankin-Selberg L-functions of Maass forms, Geom. Funct. Anal., 12 (2002), 1296-1323.

26、 (with Y. Ye) Superposition of zeros of distinct L-functions, Forum Math., 14 (2002), 419-455.

25、(with M.-C. Liu and T. Zhan) Squares of primes and powers of 2. II, J. Num- ber Theory, 92 (2002), 99-116.

24、(with K.K. Choi) Small prime solutions of quadratic equations, Canad. J. Math., 54 (2002), 71-91.

23、(with Y. Ye) The pair correlation of zeros of the Riemann zeta fun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rimes, Arch. Math. (Basel), 76 (2001), 41-50.

22、(with T. Zhan) Distribution of integers that are sums of three squares of primes, Acta Arith., 98 (2001), 207-228.

21、(with T. Zhan) Hua's theorem on prime squares in short intervals, Acta Math. Sin. (Engl. Ser.), 16 (2000), 669-690.

20、(with M.-C. Liu) The exceptional set in the four prime squares problem,

Illinois J. Math., 44 (2000), 272-293.

19、(with M.-C. Liu) Representation of even integers as sums of squares of

primes and powers of 2, J. Number Theory, 83 (2000), 202-225.

18、(with M.-C. Liu and T. Zhan) Squares of primes and powers of 2, Monatsh. Math., 128 (1999), 283-313.

17、(with M.-C. Liu and T.Z. Wang) On the almost Goldbach problem of Linnik, Les XXèmes Journées Arithmétiques (Limoges, 1997). J. Théor. Nombres Bordeaux, 11 (1999), 133-147.

16、(with T. Zhan) The Goldbach-Vinogradov theorem, Number theory in progress, 2 (Zakopane-Koscielisko, 1997), 1005-1023, de Gruyter, Berlin, 1999.

15、(with M.-C. Liu and T.Z. Wang) The number of powers of 2 in a representa- tion of large even integers. II, Sci. China Ser. A, 41 (1998), 1255-1271.

14、The Goldbach-Vinogradov theorem with three primes in a thin subset, Chinese Ann. Math. Ser. B, 19 (1998), 479-488.

13、(with M.-C. Liu and T.Z. Wang) The number of powers of 2 in a representa- tion of large even integers. I, Sci. China Ser. A, 41 (1998), 386-398.

12、(with T. Zhan) Exponential sums involving the Mobius function, Indag. Math. (N.S.), 7 (1996), 271-278.

11、(with T. Zhan) Estimation of exponential sums over primes in short intervals I, Monatsh. Math., 127 (1999), 27-41.

10、(with T. Zhan) Sums of five almost equal prime squares. II, Sci. China Ser. A, 41 (1998), 710-722.

9、(with T. Zhan) On a theorem of Hua, Arch. Math. (Basel), 69 (1997), 375-390.

8、(with T. Zhan) The ternary Goldbach problem in arithmetic progressions, Acta Arith., 82 (1997), 197-227.

7、(with T. Zhan) Estimation of exponential sums over primes in short intervals. II, Analytic number theory, 2 (Allerton Park, IL, 1995), 571-606, Progr. Math., 139, Birkhauser Boston, Boston, MA, 1996.

6、 On an error term of Chowla. III, J. Number Theory, 64 (1997), 51-58.

5、On an error term of Chowla. II, J. Number Theory, 64 (1997), 36-50.

4、On an error term of Chowla. I, J. Number Theory, 64 (1997), 20-35.

3、(with T.Zhan) A Bombieri-type mean-value theorem concerning exponential sums over primes, Chinese Sci. Bull., 41 (1996), 363-366.

2、(with T. Zhan) On sums of five almost equal prime squares, Acta Arith., 77 (1996), 369-383.

1、Remark on a theorem of Wolke, Arch. Math. (Basel), 65 (1995), 413-416.

獲獎情況

⒈教育部,國家級精品課程“線性代數”,國家級,2006;劉建亞(第一)。
⒉教育部,教學成果大學數學課程體系改革與立體化教材建設,國家級,二等獎,2005;劉建亞(第一)。
⒊教育部,高校教學名師獎,國家級,2003;劉建亞(獨立)。
⒋黨政密碼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省部級,單項Hash函式的分析與設計,2002;劉建亞(第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