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橋

劉家橋

劉家橋,位於中華桂花之鄉鹹寧桂花鎮境內,距華中重鎮武漢80公里,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宮山100公里,距溫泉16公里。 今天的劉家橋,好像一個天生麗質的大家閨秀,深藏在群山環抱之中,保持完好的四處明清古民居群落,大小房間共2000多間,古樸典雅,疏密有致,融青山、秀水、翠竹、古樹、棧道、廊橋、田園渾然一體。劉家橋的先祖們,自漢高祖劉邦始,曾歷主四朝(西漢、東漢、蜀漢、南朝宋),先後共有36位皇帝,統治中國達511年,占整個封建王朝四分之一。劉邦幼弟,西漢楚元王劉交,又被封為“彭城王”,是為劉家橋人的封王始祖,由他而始,傳承至劉家橋已有八十一代。現劉家橋劉氏皇族近9000人聚族而居,自然而然形成一個龐大的大漢皇族群體,這一罕見的漢王朝後裔的活體發現,對湖北,對中國,乃至全世界帶來震驚! 劉家橋,是“彭城世家”、“墨莊世家”,又是帝王之後,必將是享譽天下的中國大漢皇族村也! 在鹹寧市區南面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個聚族而居四個世紀的古民居群落,名叫劉家橋村。 這裡,青山環繞,清泉潺流,古屋成群,古橋飛架,古木參天,風景秀麗。

基本信息

劉家橋,位於中華桂花之鄉鹹寧桂花鎮境內,距華中重鎮武漢80公里,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宮山100公里,距溫泉16公里。
今天的劉家橋,好像一個天生麗質的大家閨秀,深藏在群山環抱之中,保持完好的四處明清古民居群落,大小房間共2000多間,古樸典雅,疏密有致,融青山、秀水、翠竹、古樹、棧道、廊橋、田園渾然一體。劉家橋的先祖們,自漢高祖劉邦始,曾歷主四朝(西漢、東漢、蜀漢、南朝宋),先後共有36位皇帝,統治中國達511年,占整個封建王朝四分之一。劉邦幼弟,西漢楚元王劉交,又被封為“彭城王”,是為劉家橋人的封王始祖,由他而始,傳承至劉家橋已有八十一代。現劉家橋劉氏皇族近9000人聚族而居,自然而然形成一個龐大的大漢皇族群體,這一罕見的漢王朝後裔的活體發現,對湖北,對中國,乃至全世界帶來震驚!
劉家橋,是“彭城世家”、“墨莊世家”,又是帝王之後,必將是享譽天下的中國大漢皇族村也!
在鹹寧市區南面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個聚族而居四個世紀的古民居群落,名叫劉家橋村
這裡,青山環繞,清泉潺流,古屋成群,古橋飛架,古木參天,風景秀麗。
劉家橋村於明代崇禎三年始建,繁衍至今已有十八代了。相傳,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小弟彭城王劉交的第五十三代劉用謀,跟隨明太祖朱元璋起義,在他部下任副總戎。天下平定後,敕封劉用謀鎮守岳州。洪武十一年以病告休,在其子劉元武的陪同下,返鄉江西瑞州天寶。途經鹹寧不幸卒於白沙,靈柩落放當地包方村,後遷移到劉祠到下葬於此。劉元武就在劉祠村安居創業,繁衍生息。至六十代劉伯常,偶爾發現劉家橋四面環山,中間有一大片開闊地,狀如葫蘆,土地肥沃,一條小河從中流過,是一塊風水寶地。便帶小兒子劉如鶴來這裡興基創業。始建老屋、下廠(用於竹麻造紙)、鶴皋學校、石拱廊橋。後由劉如鶴二兒子劉世宏分支出來做了上新屋,再由劉世宏的曾孫劉大本分支出來做了下新屋,至清朝道光
十三年全部建成。
劉家橋四處古民居建築總面積3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間,樓道38條,天井54個。廊橋和獨木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改為石拱橋)各一座,劉姓用兩座橋和石板路將四處民居及學校連線成為一個整體。老屋依山從下而上成階梯形建築,其它則依山伴水而建,建築風格大體一致,具有明清古莊園建築模式。房屋皆為兩層建築,屋內,一進幾層,石凳、石溝、石天井。堂屋高大,巨梁橫跨,雕樑畫棟。房房相連,房廂相接,廊道相通,樓道深巷迂迴曲折,可謂是“行至幽廂疑抵壁,推門又見一重庭”。屋外,青磚到檐,石門、石窗、石板路。青瓦蓋頂,垛牆斜伸,從外觀看,門庭嚴謹,高牆聳立,俯視屋頂,屋宇綿亘,鱗次櫛比,蔚為壯觀。
尤是劉家廊橋,飛架白泉河上,獨孔,拱形,壘石而成。橋上蓋有廊亭,廊亭內梁雕有龍鳳八卦圖。青瓦蓋頂,兩側橋身用青磚建起兩米高的方孔花格攔護牆,牆內置有長凳。昔日橋東頭設有爐灶、木製大茶桶、小竹茶筒。一年四季,村民輪番燒茶,免費供行人飲用。橋西河沿店鋪,可供吃、住、購物。古代和近代,這裡是江西、通山,通往鹹寧、漢口的主要通道,廊橋上熱鬧非凡。遠望劉家廊橋,古樸典雅,碧蔥蔥,幾株古柳掩映,清悠悠一脈白泉反照,有道不盡的詩情畫意。正如廊橋上一副對聯所云:“水秀山青古道縈紆墨第,峰迴路轉小橋飛跨劉家橋。”
劉家橋在歷史上是遠近聞名的書香門第,有“墨莊世第”之稱。祖人劉如鶴,號陰皋。有句家訓:“不求富貴在,但願子孫賢”。他非常重視教育下一代,老屋和下廠建起後,便建了皋鶴學校,供子孫熟讀賢書。據初步統計,劉家橋幾十戶人家,民國前有舉人2人,貢生4人,庠生6人,秀才23人。鹹豐年間,貢生劉炳元和庠生劉毓華,父子倆熟讀經典,知書達理,曾被州府授予《父子明經》扁額。據統計,文化大革命前劉家橋村存各類扁額50餘塊,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四十餘塊,如今還保存十五塊。走進劉家大堂屋,扁額高懸,古韻猶存,不失為一大景觀。
劉家橋村四面環山,一水穿村而過,山奇水秀,白泉河在這裡形成了一幅古樸典雅的迷人的農家風俗畫卷——河水清澈透亮,水中游魚小蝦、螃蟹、石鰻清晰可見;兩岸河沿,皆用青石塊壘起,民居處巨形塊石砌成寬闊的洗衣埠;兩道石堰攔河築起,形成落羞,將瀑布呈現在眼前;堰頭上有一水輪車悠悠鏇轉,幾個女人在洗衣埠漂擺著五顏六色的衣裙,一群鴨子在河心戲鬧,一農夫站立竹牌上撐篙順流而下,幾個玩童光著屁股在沙洲水邊玩耍……
劉家橋村歷史上過著以農耕為主的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這裡又是書香門第,民風淳樸,風采獨特。至今村里還存留許多古近代用過的工具,如石碾、推礱、紡車、碾槽、榨坊、花轎、竹轎,世襲至今。還在使用的古近代用具有犁、耙、風車、水車、連枷、曬墊、盤籃、蔑籮、竹笱、石磨、舂臼、水臼、吊鍋、火塘等。不少農戶家中還保存有祖傳的關門床、太師椅、八仙桌、春台桌(書案),上面的花紋圖案,雕工精細,形象逼真,精美動人。村裡的紅白喜事,衣食住行,亦帶古樸淳厚色彩。這裡真可謂是一個民俗博物館。
劉家橋村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為一體,蘊含著豐厚的楚南文化特色,吸引了眾多有識之士。成千上萬遊客慕名前來觀光,導演也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先後有《汀泗橋之戰》、《漢正街人》、《守望家園》、《桂花嫂》等劇到這裡拍攝外景。目前,古民居群落劉家橋正在開發之中,她將以嶄新的姿態,把歷史和現實凸現在世人面前,讓你目睹她美麗奇特、古樸的風姿,感受她深邃、幽遠、厚重的韻味!

劉家橋的來歷

清代鹹寧劉家橋有個劉冬木,通山焦下有個焦思寧,兩個人都是地方上有名的說師﹙律師﹚,兩個人相互瞧不起。一天焦思寧到鹹寧縣城有事住進一家飯館,恰巧劉冬術先到一步,兩個人同住一間房間,同睡一張床。兩人閒聊時焦思寧問劉冬木聽說:“鹹寧有個劉冬木打官司挺厲害,你認識他嗎?”劉冬木知遒此人就是焦思寧,便說:“不認識。”焦思寧說:“聽說這個人挺能說會道的,是不?:”劉冬木說:“不知道。”焦思寧說: “我是通山焦思寧,你聽說過嗎?”劉冬木說:“沒聽說過。”焦思寧說:“我真想逢他一回,見識見識他的利害。”劉冬木沒吭聲。 第二天早晨,焦思寧早早起床來了,想回通山去。可自已帶來的被子卻被熟睡的劉冬木壓在身下,一時不便叫醒他,於是出去遛了一圈。回來後劉冬木還沒醒。焦思寧推醒他說:“鹹寧客,你怎么還睡著不起床?”劉冬木不耐煩地說:“我起不起來與你何乾?”焦思寧說:“我要走了,你把我的被子壓住了,你不起來,我咋走?”劉冬木說:“這是我的被子,咋成了你的被子?你這通山客咋這么不講理。”焦思寧氣極了說:“這是我從家裡背來的被子,怎么說是你的被子?你這鹹寧客真是橫不講理。”說完,焦思寧氣乎乎地走了。他來到縣衙告了劉冬木一狀,焦思寧說鹹寧客把他的被子占去了。縣令派人把劉冬木找去,兩人對薄公堂。縣令問:“劉冬木,你咋把人家的被子占為己有呢?”劉冬木說:“這本來就是我的被子,他說是他的,你問他被子有什麼記號。”縣令問:“焦思寧,你說是你的被子,你被子有記號嗎?”焦思寧這才知道鹹寧客就是劉冬木,他不以為然說:自家的被子還要做啥記號?縣令問:劉冬木,你被子有啥記號?“”劉冬木說:“我這人不大記事,我娘怕我把被子丟了。出門時專門在被角裡面蓋了四個紅印。”縣令說:“你翻出來看看。”劉冬木翻開被角果然每個被角都有一個紅印。縣令問:“焦思寧,你還有什麼可說的?”焦思寧氣得要死,可又無言以應答,氣沖沖地走了。焦思寧走出大街拐進一條小街,劉冬木趕上來了,喊住焦思寧,說:“通山客,我對不起你了,我是逗你玩的,被子是你的還給你。”焦思寧又慪又氣,說:“你總有哪天要逢到我手上。”說完接過被子走了。劉冬木聽了也惱了,他一不做二不休,轉身又到了縣衙,對縣令告狀,說通山客把他的被子搶走了。縣令派人把焦思寧抓來,奪下被子。罵道:“狗奴才,膽子好大,敢搶別人的被子。來人,給打20大板。”焦思寧吃了虧,可又有苦難言,只好忍氣吞聲。
焦思寧一氣之下決走不當說師了,改學卜卦,一學就是三年。三年後,焦思寧開始報復劉冬木。一日焦思寧聞劉冬木娘去世前來弔孝。他戴著禮帽下跪,叩頭時故意將禮帽弄掉了,便用頭去頂,頂不起來,卻弄得滿屋人笑了。劉冬木也笑了。焦思寧見了,站起身說:“孝子,孝子,三年不能露齒。你是不孝之子。”弄得劉冬木一時無言以對,好不難堪。又一次,焦思寧從劉家橋經過發現劉家橋風水好,尤其是下新屋對面山形如烏龜,右邊龜頭伸向劉家灣村前的白泉河,是劉家橋風水之所在。是他起了歹心,要在烏龜頸處修條路斬斷劉家橋的風水。他騎著一匹馬在宋家嶺處路踏出一條路痕,灑上些石灰碴,過了幾個月後,焦思寧向武昌府呈報說:劉家橋宋家嶺處原是一條古棧道,被荒廢了,要求恢復古棧道。並說若鹹寧縣不恢復通山縣來恢復。武昌府答應了。於是一條石板路從劉家橋經宋家嶺過曹鐵直達白沙橋。劉冬木長嘆一聲,悔之晚矣!劉家橋自此再也沒有出過能人了。
宋家嶺原名新開嶺,劉家橋人為避嫌漸漸改稱為宋家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