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洵

簡介

劉學詢,孫中山的同鄉,劉莊的主人,光緒十二年考中進士,卻沒有走上升官發財的道路,他在吏部“待分配”好幾年,見沒有升官的希望,便毅然包辦“闈姓”(“闈姓”是晚清兩廣地方利用科舉考試進行賭博的一種方式),從此成為腰纏萬貫的富翁,一時聲名鵲起,被人稱為“劉三國”,即“文可華國,富可敵國,妾可傾國”。

詳細介紹

劉學詢為名將後裔,且頗有壯志雄心,他一心想反清復明,由自己來當皇帝,這與孫中山倡導的民主共和實屬南轅北轍,可他倆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想推翻清朝,因而兩位香山同鄉便在政治上結成了聯盟。劉學詢自命為朱元璋、洪秀全,卻視孫中山為徐達、楊秀清。
但結果是劉學詢不僅沒能坐上皇帝的龍椅,而且不能算作辛亥革命的功臣,當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劉學詢只是在劉莊做他的隱士。
劉學詢的政治主張與孫中山迥然相異,與保皇黨康有為和梁啓超也根本不同,他們雖然都擁護帝制,可康、梁保的是光緒皇帝,而劉學詢則是要反清復明,自任皇帝。因而劉學詢千方百計想借慈禧之手殺死康、梁,後來雖沒能遂願,卻親臨南海監督,把康氏祖墳挖得七零八落。這下可惹惱了康、梁,梁啓超不斷寫信給保皇黨專管兩廣軍事行動的澳門總局:“肥賊劉豚在粵,頗增我輩之阻力,宜設法圖之(劉豚即劉學詢)。”結果劉學詢從澳門返回廣州時,“甫登岸,即被兇徒以槍對面打中胸部”。劉學詢雖沒被打死,可也知道了康、梁的厲害,沒有再輕舉妄動。
劉學詢曾一度做兩廣總督李鴻章的幕僚,但他只把李鴻章當作他反清復明大棋盤上的一枚棋子。八國聯軍攻北京時,國內一片混亂,他建議李鴻章聯合孫中山,策劃兩廣獨立,進而建國,李鴻章心有此意,卻含糊其辭,靜觀時局發展。1900年6月15日,清廷電令李鴻章“迅速來”,擔任議和大臣,李鴻章經反覆權衡,決定赴任,以便將大權攬回自己手中。劉學詢眼看自己精心策劃的“兩廣獨立”將付之東流,便通過香港參議局唯一的一名中國議員韋玉,轉告港督卜力,暗示他乘李鴻章北上途經香港時將李扣留,逼他反清。正當這一計畫就要實現時,卜力卻收到英國殖民大臣張伯倫從倫敦發來的電報“不準扣留李鴻章”。
劉學詢幾次謀事不成,遂心灰意冷,他決心急流勇退,把全部精力投向在杭州西湖畔建私家別墅,這就是劉莊。建國後,劉莊被政府接管,稱“西湖賓館”,80年代改建為“杭州西湖賓館”。
這裡大家可能更感興趣的是孫中山曾寫給劉學洵的一封信,信中說:“主政一人,或稱總統,或稱帝王,弟決奉足下當之,故稱謂由足下裁決。”落筆為高野長雄【孫中山在日本時的化名】
信的主要內容是:請劉學詢“及楊(衢雲)、李(紀堂)同志等速代籌資百萬,交周君(平山周)匯帶弟處,以便即行設法挽回大局。”政治上的安排,是“先立一暫時政府,以權理政務。政府之格式,先以五人足矣。主政一人,或稱總統,或稱帝王,弟決奉足下當之,故稱謂由足下裁決。其餘內政一人,外政一人,財政一人,此三人由足下擇人當之。弟意以楊君文(楊衢雲)優當財政,李君伯(李紀堂)優當外政,(未知此人與公同氣否),盛宣君(盛宣懷)足當內政,兵政一人弟自當之,稱行攻取土地,然後請公等來會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