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鈞[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大鈞[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大鈞(1926年7月-2016年8月),江蘇常州人,1949年7月金陵大學農學院畢業,1959年獲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生物科學副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小麥遺傳育種學家、原南京農業大學校長。劉大鈞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60餘年,在外源優異基因發掘與種質創新等領域成就卓著。利用輻射育種技術選育出小麥新品種“寧麥3號”,建立小麥染色體和細胞工程技術體系,率先將分子生物學和細胞遺傳學相結合創製小麥遠緣新種質,發現白粉病免疫基因Pm21,促成遠緣新種質在小麥育種中的廣泛套用。2016年8月22日,劉大鈞因病醫治無效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91歲。

基本信息

經歷

劉大鈞劉大鈞
劉大鈞,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細胞遺傳研究所所長。
194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藝系並留校任教。
1955年,公派赴前蘇聯莫斯科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學習。
1959年,獲副博士學位。
1960年,回國後長期在南京農學院(1984年更名為南京農業大學)工作。
1981年5月至1991年11月,歷任南京農學院農學系主任,南京農學院副院長、院長,南京農業大學校長。
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6年8月22日19點50分,劉大鈞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1歲。

成就

劉大鈞長期從事作物遺傳育種教學與研究工作,是國內外知名的作物遺傳育種學家和農業教育家。培育的小麥品種“寧麥3號”曾在長江中下游大面積推廣;在國際上首次發現簇毛麥、鵝觀草等分別高抗小麥白粉病和赤霉病,並將其抗性基因成功轉移進栽培小麥,育成一大批優異抗性種質,其中小麥—簇毛麥6VS/6AL易位系所攜抗白粉病基因經國際小麥基因命名委員會正式定名為Pm21;所建立的染色體分帶、螢光原位雜交、非整倍體分析與分子標記相結合精確鑑定栽培小麥中外源染色質的技術體系,達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率先開展小麥抗病基因的MAS育種工作,與兄弟單位合作育成小麥新品種。曾多次獲國家與省、部級獎勵。

榮譽

1983年,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1986年、1996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7年,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1998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著作

劉大鈞先後培養50餘名研究生,發表論文170餘篇,編著四部,長期參與學術團體和科學刊物工作,多次組織並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在我國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LiuDajun,Genomeanalysisinwheatbreedingfordiseaseresistance,ActaBotanicaSinica,2002,44(9):1096-1104
LiuJ,D.Liuetal.,Molecular-facilitatedpyramidingofdifferentgenesforpowderymildewresistanceinwheat,PlantBreeding,2000,119:21-24
WenT.,D.Liuetal.,GeneticmappingofthepowderymildewresistancegenePm6inwheatbyRFLPanalysis,Theor.Appl.Genet.,2000,100:564-568
劉大鈞等,導入小麥的外源染色體片段的準確鑑定及外源抗性基因的穩定性分析,遺傳學報,1996,23(1):18-23
LiWL,PDChen,LLQi,DJLiu,Isolation,characterizationandapplicationofaspecies-specificrepeatedsequencefromHaynaldiavillosa,Theor.Appl.Genet.,1995,90:526-533
劉大鈞主編,細胞遺傳學,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