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 劉歆

劉向 劉歆

劉向(公元前77~前6) 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少年時,善文章。12歲,任輦郎。20歲後,擢任諫大夫、散騎大夫。漢成帝即位之初,改名向,升光祿大夫。河平三年(公元前26),成帝命陳農蒐集全國各地遺書,詔劉向領校宮中藏書。劉向校書於秘閣,長達19年,逝世前任中壘校尉。

劉向 劉歆

正文

父子。中國西漢經學家文學家目錄學家

劉向 劉歆劉向 劉歆
劉向(公元前77~前6) 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漢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少年時,善文章。12歲,任輦郎。20歲後,擢任諫大夫、散騎大夫。漢成帝即位之初,改名向,升光祿大夫。河平三年(公元前26),成帝命陳農搜集全國各地遺書,詔劉向領校宮中藏書。劉向校書於秘閣,長達19年,逝世前任中壘校尉。
劉向主持的校書工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當時蒐集到的圖書都是經眾人積年口傳或傳抄的,內容上、文字上差異很大。劉向等人明確了分工: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統一了工作方法:首先把每種書的不同抄本收集在一起,由一人持底本,一人讀複本,逐字逐句核對,專挑其中的差異,就像讎(仇)家對證一樣,非常認真,後人把校勘圖書也稱為校讎,即源於此。每一種書經過校勘、 整理、 繕寫出定本後,由劉向撰寫一篇敘錄,介紹書的名目、校勘經過和主要內容,一同奏上。這些敘錄以後輯集在一起,名為《別錄》,共20卷。《別錄》全書已失傳,現僅存《戰國策》《管子》等8 篇。劉向其他的著作還有《洪範五行傳》《新序》《說苑》《列女傳》等各若干篇。另外明代張濤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有《漢劉中壘集》一卷。
劉歆(約公元前53~公元23),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是劉向的小兒子。青年時就參與其父的校書工作。劉向死後,劉歆任中壘校尉,繼承父業。約公元前7~前5年之間,他根據《別錄》,撮要編出第一部反映當時國家藏書的分類目錄《七略》,共7卷。《七略》所收圖書,按類分列,大類稱為"略",小類稱為"種"。七略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輯略是目錄的總說明。其餘六略共著錄圖書 603家,13219卷。《七略》也已失傳。現僅可從《漢書·藝文志》中了解其概貌。
劉歆治經學、崇尚古文,極力主張為古文《春秋左氏傳》《毛詩》《逸禮》(《周禮》)、《古文尚書》設定博士,遭今文學派的反對,出為太守。西漢末,王莽執政,蓄謀篡漢,提倡古文經,托古改制,以劉歆為國師。後劉歆密謀誅莽,事泄自殺。劉歆對天文律歷及數學也有研究,著有《三統曆譜》,造有圓柱形量器。他的文集已散佚,明代張濤輯《魏漢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有《劉子駿集》一卷。
劉向、劉歆長期精心校勘整理圖書,使先秦的許多古籍得以流傳,大大推動了當時的學術研究。而他們總結前人的經驗,開創目錄工作,在公元前1世紀就編制出中國第一部具有學術水平的大型圖書分類目錄則尤為可貴。《別錄》、《七略》奠定了中國目錄學的基礎,影響極其深遠(見《別錄》、《七略》)。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