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瑛

劉佩瑛

劉佩瑛,園藝教育家,蔬菜專家。長期從事蔬菜教學和研究工作,培養了一批園藝人才;對魔芋進行了生物學、栽培、育種及加工的系統研究,發現並命名了白魔芋優質新種,通過胚胎學研究發現魔芋果實中的小球莖為有性繁殖的後代,為魔芋雜交育種提供了依據。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劉佩瑛教授 劉佩瑛教授

劉佩瑛,教授、博導,著名的蔬菜園藝學家,是我國魔芋科學技術和產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4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農學院園藝系,1949年獲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理學碩士學位。曾任四川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西南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現為西南大學教授。曾被安徽大學聘為兼職教授,河南農業大學聘為名譽教授。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三屆學科評議組“植物栽培遺傳育種分組”成員;農業部及四川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農業部高等農業院校教材指導委員會及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園藝學科組組長;還兼職主編了《長江蔬菜》和《山區開發》兩個專業雜誌。

人物生平

劉佩瑛,女,1921年5月17日生於四川省成都市。其高祖為思想家劉沅,父親於清末法政學堂畢業。劉佩瑛青年時期,軍閥混戰,內憂外患。她痛恨國民政府腐敗無能,決心走“科學救國”道路。鑒於中國以農為本,她於1938年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園藝系。1942年畢業後留校,從事蔬菜園藝教學工作。1949 年在美國密執安州農學院(現名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獲理學碩士學位。當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訊息傳到美國,她興奮不已。為了報效祖國,改變自己國家農業的落後面貌,她不顧老師、同學勸阻,毅然返回祖國。在太平洋上空,當聽到毛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時,她熱淚盈眶,嚮往著祖國的美好未來。從此,她堅定了一個信念:為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事業而奮鬥。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劉佩瑛來到西南農學院,全身心地投入了教學工作。她組織蔬菜教研組的教師自編教材,建立規範化的教學制度和完整的教學記錄。同時開展生產經驗調查總結和蔬菜品種資源調查,成文後在全國交流。她以廣博的學識、深入實際和生動的教學贏得了學生的崇敬,並以教書育人和嚴謹治學的態度得到同行的好評,作了園藝系主任。

正當劉佩瑛在事業上揚起風帆之際,反右鬥爭的災難降臨到她頭上。她因坦城表述了對農業合作化急於求成的不同看法而被劃為“極右派”,“文化大革命”中被定為“現行反革命”。但劉佩瑛始終相信人民相信黨,堅定的信念和優良的心理素質使她精神不倒。她自覺去菜園勞動,觀察總結蔬菜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並利用指導學生生產實習等機會進行試驗研究。她發表了3篇理論聯繫實際的論文,得到重慶市農業局的重視,經推廣採用後,解決了當時生產上普遍發生的春甘藍抽薹問題,並使60年代初重慶市場上因三大病害而幾乎絕跡的大白菜又迅速恢復了生產和供應。

撥亂反正以後,科學春天到來了。長期壓抑在劉佩瑛心中的熱情迸發出來。從此,她全身心地投入了教學和科研工作。80 年代以來,她培養了碩士12名、博士18名,主編了《中國芥菜》、《魔芋學》專著及《蔬菜研究法》全國統編教材,擔任《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蔬菜卷》副主編。1979年起從事魔芋生物學、生理生化、栽培、育種、加工及開發利用系統研究。在國內外發表論文30餘篇,多次獲國家教委、農業部、四川省和重慶市科技成果獎。她主持召開了國際魔芋科技研討會,其研究成果促進了中國魔芋產業的形成和發展。

1986年,劉佩瑛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於1985年和1988年兩度被評為重慶市勞動模範,1988年被評為四川省“三八”紅旗手,1989年受到國家教委、農業部、林業部聯合表彰,1991年被國家科委評為全國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被四川省教委評為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1993年被國家教委、國家人事部授予優秀教師獎章。

劉佩瑛還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農業部學科評議組第一、二、三屆成員及四川省教委學科評議組首屆成員,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指導委員會及第一屆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兼園藝學科組組長,中國民主同盟第四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五屆中央委員、第六屆及第七屆中央常務委員,四川省政協第五、六屆委員。中國園藝學會魔芋協會首屆會長。

技術成就

教學工作

幾十年來承擔了本科生蔬菜栽培學、蔬菜研究法、專業英語及指導生產實習等教學工作;以“蔬菜生物學及生物技術”為研究方向,從1981年至2002年共指導了碩士生12名,博士生18名。

科研項目

劉佩瑛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起至本世紀初申請了各類科研項目以支持科研工作的開展。主持了以下項目:

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中法先進研究計畫生物領域合作項目(GRA)”——甜瓜果實成熟及質量的基因調控。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魔芋生長發育診斷指標體系的研究;2、魔芋種質資源低溫及超低溫保存。

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項目:1、天南星科魔芋屬植物細胞工程研究;2、魔芋休眠生理研究;3、魔芋種質資源的調查研究和保存。

農業部重點項目:1、魔芋新品種選育;2、魔芋粉標準制定。

四川省及重慶市等項目:1、四川省科委項目魔芋綜合利用研究;2、重慶市主要蔬菜栽培技術規程的研究制定;3、白魔芋系統學研究。

科研成果及獲獎

劉佩瑛教授科研工作的最突出成果是她從1979年起了解到魔芋主成分葡甘聚糖在食品、醫藥保健、輕化工開發上的獨特價值,便以研究生為主,組織專、兼職研究人員的學術梯隊,以產學研三結合的方式,在起點幾乎為零的基礎上,鍥而不捨地系統研究和開發魔芋。突破魔芋產業的關鍵技術,支撐了中國魔芋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時至今日,已使一個半野生蔬菜作物轉化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幹作物,為農村經濟和國家創匯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中國的魔芋產業在全球已具最強的競爭優勢。劉佩瑛的科研工作以服務生產為目標,又重視學術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結合,他們的團隊已發表論文近百篇,書籍十餘本,2004年還總結寫出學術專著《魔芋學》,為魔芋學科建立和國內外學術交流作出重要貢獻。

20多年來他們受到了多次獎勵:2006年“中國魔芋產業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套用”項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推廣類)一等獎;此前還以“白魔芋新種的發現、命名和開發利用”、“魔芋綜合利用研究成果的推廣利用”、“魔芋生長發育規律的研究”等14個項目獲國家教委、國家科委、農業部、四川省、重慶市等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11次。

主要論著

主編:《魔芋學》(2004年),《中國芥菜》(1996年),《蔬菜研究法》(全國統編教材,1986年)

副主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蔬菜卷》(1990年)

合編:《中國百科全書農業卷》蔬菜條目(1985年),《中國蔬菜栽培學》(1987年,2007年修訂),

《中國傳統蔬菜圖譜》(1996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