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明代政治家、文學家]

劉伯溫[明代政治家、文學家]

劉基,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謀略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劉基 (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
劉伯溫石像 劉伯溫石像
伯溫 ,謚曰 文成元末明初 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台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著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浙江青田縣 南田(現屬 溫州文成縣 )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 明洪武 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 諸葛亮 ,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事跡考述

劉基有“開國文臣第一”的尊稱,在近代有政治家、軍事家的美譽。然而,人們對劉基的了解大多遠離真實。一篇署名黃伯生撰寫的《故誠意伯劉公行狀》杜撰了許多劉基故事,掩蓋了真實的劉基,六百年來,大多數人們在總體上均視《行狀》為信史,不斷引用,只有個別史家識破《行狀》的不實之詞。

寫詩奉承 鎮壓民變

元朝推行四等人的民族歧視政策,南方人被蒙古統治者定為最低等的“南人”。元代一直存在“華夷之辨”。劉基是南人,屬於元代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人戶中最低的一等;劉基家族是右族,即在地方上有錢有地位的一族;劉基家庭為儒戶,即讀書有文化的家廷。
全國各地人民的反元起義此伏彼起,至正十四年,劉伯溫寫詩奉承元朝皇帝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與太師脫脫。劉基在詩中堅信元朝帝業根深蒂固、不可動搖,而各地的反元隊伍則是斧鋮下的螳螂,轉眼便會粉碎。
脫脫被蒙古人奉為“賢相”。但對待老百姓極為殘忍,他在鎮壓起義軍中,於至正十二年攻下徐州,竟採用蒙古前輩們攻城略地時的老辦法進行屠城。 血腥屠殺造成了白骨蔽地的慘景。而劉基在奉承太師脫脫時根本無視他血腥屠殺人民的殘酷行為。因為出身右族的劉基看重的是自己和本階級本階層的利益,故而在他的心目中人民的生命算不了什麼。讚揚神化劉伯溫具有“民本”思想應考慮史實。
連續數年的處州民變威脅到右族地主階層的生命財產。劉基在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抵處州,以行省左丞相達識鐵睦爾使者的名義發布了一篇《諭甌括父老文》,自集兵丁,對“拒命不從者輒擒誅之”,直接參與鎮壓本地民變。劉基在處州三年一直是石抹宜孫的幕下士。
為人臣不忠 成其心病

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二十日,朱元璋攻克金華。在朱元璋攻打金華起,處州的元軍就投入了對朱軍作戰,劉基參與謀劃抵禦朱軍。劉基棄官歸青田是在朱元璋取金華之後,當在至正十九年春夏間,距石抹宜孫敗棄處州的時間不會很長。劉基棄官的原因,從大處講是形勢所迫。元朝的統治在至正十八年已呈全面崩潰之狀。 可以斷言,如果不是農民起義沉重的打擊了元朝,這些南方右族地主是根本不會想同元朝蒙古統治者分手的。
《行狀》謊言累累,只說劉基因“軍功不錄”棄官,又寫上一段“我不敢負世祖皇帝”云云,如同它在前面臆造“羈管”紹興的故事一樣,刻意製造悲情,目的是想證明基不負元,乃元負基,為劉基的背元博取諒解與同情。從棄官到轉投朱元璋,中間大約有一年時間可供他進行思考與反省。
“仕元”問題的實質是忠君,自古忠臣捨生取義,身殃而名存。劉基作為一個曾經仕元的儒者,自然感到這個問題的尖銳,他能找到的最好的自衛武器就是“華夷之辨”,難道劉基仕元時不知道有“華夷之辨”嗎?
古人重喪事,《行狀》記劉基喪事只用了一句話:“公之子璉、仲璟以是年六月某日葬公於其鄉夏山之原,禮也。”八十年之後他的後人給他建祠,過了百餘年才立神道碑。如果簡短地回顧劉基六十五年的經歷,想想能在碑上刻寫些什麼呢?寫仕元的經歷么?至頭來難免背負為臣不忠的惡名。寫建明的功績么?他在入明第一年就已認識到“身世且未保,況敢言功勳”;十五年中亨有官職不過五年,末了連誠意伯之祿都丟了。
《天壽節同諸寓臣拜於寶林教寺禮畢登槃翠軒分韻得稽字》
(元末·劉基)
宿雨霽初節,群山綠如洗。流霞絢琳宇,旭日射丹棨。
鳴鐘趨梵宮,焚香望天陛。遙遙蜂蟻忱,惓惓葵藿禮。
萬年主壽長,百拜臣首稽。竣事陟華軒,敦情屬芳醴。
太師祗園英,聰明實神啟。諸公俱俊髦,文藻壓班禰。

劉基事跡考述 劉基事跡考述
肅雍周簠簋,古怪夏追蠡。鹿鳴歌苹蒿,魚麗詠魴鱧。
劍氣星有輝,珠光海無底。嘉會非尋常,令德更豈弟。
澄心映空曠,滌慮俯清泚。看竹風泠泠,折花露泥泥。
紆徐睇溟瀼,緬邈想淮濟。巍巍世皇業,喬嶽深根柢。
螳螂亢齊斧,碎首堪立徯。農郊卜甘歲,巳喜先抽薺。
層樓盼北極,祥光應周髀。中山致曲檗,東吳來秫米。
宴酺定有期,玉釭浮盎醍。  

家族歷史

據有關文獻記載,劉基的先祖是豐沛(今江蘇一帶)人,後遷往鄜延(今陝西一帶)。北宋滅亡 ,劉基的七世祖乃南宋初年榮國公、鄜王劉光世“南渡”到臨安(今杭州一帶)。據周群教授考證,劉光世到江南後,雖也“屢屢遷寓”,

“ 但大致不出今浙江境內”。劉光世之子堯仁後遷居麗水竹洲,而劉堯仁之子,也就是劉基的五世祖劉集卜居當時的青田縣南田鎮武陽村,至此劉集一支就在南田一帶繁衍生息,現在南田鎮武陽村還有“宋處士劉集墓”。劉基的曾祖父 劉濠 、祖父 劉庭槐 、父親 劉熗劉基 都生長在南田鎮武陽村。
劉基神化論壇 劉基神化論壇
元武宗至大四年,劉基出生於江浙行省文成縣南田鎮(舊屬青田縣九都武陽村)。劉基的父親劉爚為人正直,才智出眾,10歲時,就和祖父劉濠一起設謀挽救了許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來,南宋滅亡後,青田縣一帶的起義軍也相繼被元軍圍剿四散,潛伏下來。元朝統治者為了斬草除根,鞏固他們的政權,派浙東道宣慰副使苟貼兒在青田縣調查反元義軍的情況。他們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個黑名冊,準備上報朝廷,予以鎮壓。這個黑名冊,關係到成千上萬人的性命。苟貼兒路過武陽村時,受到著名鄉紳劉濠一家的豐盛款待,並留他們在家裡過夜。劉濠將苟貼兒灌醉,偷出黑名冊燒掉,然後親自點火燒毀了自家的祖屋。他們故作慌亂的樣子,從大火中救出苟貼兒。苟貼兒自知飲酒誤事,所幸死里脫生,對劉家感激不盡。青田縣人對劉家不惜財產智救同胞的義舉十分欽佩。劉熗後來成為當時的名儒,當過 遂昌縣 (今屬浙江)教諭(縣學校長)。他40多歲時,生子劉基,視之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對愛子的培養上,從而使劉基受到良好的教育。 

人物生平

年少好學

劉基天資聰明卻好學習,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七行俱下。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
劉伯溫 劉伯溫
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 郡庠 (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
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 程朱理學 ,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讚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後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探訪程朱理學故里—徽州,得知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 六甲天書 》,便探秘覆船山(主峰擱船尖),原來這裡隱藏了一個完整的明教社會,不僅找到了《 奇門遁甲 》而且還結識了一大批明教聖者,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眾才智,使他在這裡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奇門斗數知識,回家後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徵、諸葛孔明之才。

初入仕途

劉伯溫 劉伯溫
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 北京 )參加會試,一舉考中 進士 ,元末,兵荒馬亂,戰火連連,在家閒居三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
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