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性鼻中隔穿孔

創傷性鼻中隔穿孔

創傷性鼻中隔穿孔,由外傷或鼻中隔矯正手術後遺症引起的,其臨床表現與大小部位有關,多有少量鼻出血或涕中帶血等症狀。

基本信息

創傷性鼻中隔穿孔簡介

創傷性鼻中隔穿孔多由外傷或鼻中隔矯正手術後遺症引起的,其臨床表現與大小部位有關,多有少量鼻出血或涕中帶血等症狀。

病因

 1.外傷:如彈片或槍彈傷、刺傷、切傷等。
2.手術後遺症:如鼻中隔矯正術時不慎引起對穿;冷凍、雷射、電灼等掌握不當以至軟骨壞死;化學腐蝕劑燒灼過度亦能引起。
3.血腫感染:鼻部撞擊、挫傷後常致鼻中隔血腫,若有繼發感染可形成膿腫,致軟骨大片壞死而穿孔。

病理

1.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時,損傷中隔雙側對應部分的軟組織。這是鼻中隔穿孔最常見的原因。鼻中隔電灼術操作不當,也可造成穿孔。
2.鼻外傷導致鼻中隔損傷處理不當。
3.鼻中隔膿腫處理不當。
4.引起鼻中隔潰瘍的疾病病程遷延過久。
5.工業性或化學性燒傷。
6.鼻特種傳染病、全身急性傳染病(白喉、猩紅熱)。

症狀

與穿孔的大小部位有關,穿孔大者,鼻黏膜乾燥,甚至呈萎縮狀態,穿孔邊緣易有痂皮或膿痂附著,經常發生少量鼻出血或涕中帶血,其他還可有鼻阻塞,嗅覺減退,頭痛等,位於前部的小穿孔,症狀一般較輕,呼吸時可出現吹哨音,劇烈活動時更為明顯,而位於鼻中隔後部的穿孔多無明顯症狀,

治療

創傷性鼻中隔穿孔,如屬中小穿孔,黏膜組織缺損少,而全身及局部情況允許時,可隨即進行清創減張縫合,或以鄰近粘骨膜瓣移位進行縫合修補。若穿孔較大,黏膜缺損又多,雖早期可勉強縫合修補,但最後多難以癒合,宜緩期進行為妥。對鼻中隔穿孔的修補手術,因術野狹小,操作不便,又無統一標準術式,故有一定難度。手術應根據穿孔的大小、部位的前後、黏膜狀態等,靈活而慎重的設計和選擇手術方式,一般公認同時聯合套用數種方法,穿孔癒合的效果最好。國內有些地方創用鼻小柱揭翻進路鼻中隔穿孔骨膜嵌植修補法,步驟如下:
1.體位與麻醉:若用全麻,取仰臥位;若局麻則半坐位,用加有稀釋腎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作兩側眶下神經阻滯及鼻小柱與前鼻孔緣的浸潤注射;用1%達克羅寧棉片作表面鼻腔麻醉。
2.切口:在鼻小柱根部橫切達皮下,兩端沿前鼻孔內緣向兩側如海鷗展翅般延伸至前鼻孔外緣,使該切口基本上隱藏於前鼻孔內。
3.揭翻鼻小柱:在切口內銳性分離皮下組織沿大翼軟骨內側腳前緣向上揭翻鼻小柱,連同部分鼻尖與鼻孔前緣的皮膚一併上翻鉤起,使兩側大翼軟骨的圓頂亦顯露少許。
4.剝離鼻中隔:在兩側大翼軟骨的內側腳之間剝離鼻中隔軟骨及骨質,必須細緻地保持兩側軟骨膜少受損傷,在鼻孔區注射勿使穿孔擴大。整個剝離面積要夠大,上方達到中隔軟骨與篩骨垂直板的頂部,下方要包括鼻底粘骨膜。
5.粘骨膜減張錯位縫合:在兩側鼻底外側處及一側鼻頂處作粘骨膜減張切口,在鼻孔處兩側粘骨膜的孔各自作外側縫合,由於兩側減張程度不一,故縫合口自然錯位而不在同一水平。
6.自體骨膜瓣嵌植:在脛骨前內面切取骨膜一片,因其直徑收縮率大於50%,故切取面積的直徑應為鼻孔直徑的一半,夾植於穿孔水平並與一側軟骨膜在上部縫合一針以免夾植的位置不清。
7.鼻腔堵塞:兩側鼻腔各用橡皮指套內裝多層堵塞,鬆緊適當。
8.縫合切創:注意鼻小柱皮瓣正確復位。
9.術後處理:術後48h撤除堵塞,術後第6天切創拆線;第6~8天修補創拆線(若張力不大可以第6天拆線)。
本術式修補鼻中隔穿孔的特點:進路相對寬暢,減張相對充分,縫合相對牢固,失敗率相對減低,術式相對新穎。

食療法:

【做法】鱈魚洗淨放入盤內,上鋪蔥絲、薑絲、紅辣椒絲,再撒上豆豉,放入鍋中隔水大火蒸8分鐘(如用微波爐可用強微波3分鐘)。
將蒸魚汁及酒淋在蒸好的鱈魚上,再用大火蒸4分鐘即可(如用微波爐可用強微波1分鐘)。
鴿子湯和烏魚湯有利於傷口癒合。將瘦肉剁碎,蒸熟,喝汁
2.創傷性鼻中隔穿孔吃以下這些食物對身體好:
維生素類食品;富含複方胺基酸食品(有五穀類、雞蛋、肉類、牛奶、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