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癌綜合徵

副癌綜合徵,是醫學中的專業術語,是癌作用於其他系統引起的肺外表現,包括內分泌、神經肌肉、結締組織的異常改變。

基本信息

簡介

副癌綜合徵(paraneoplasticsyndrome)指肺癌非轉移性胸外表現。可為局部或全身病變,如杵狀指、分泌抗利尿激素等。

症狀

這類全身表現可出現在癌腫本身所引起的症狀之前,而且隨著原發灶的演變而變化。了解副癌綜合徵的意義在於:在腫瘤尚未暴露之前即有本徵,可成為早期診斷的線索,有利於提高治癒率;有時本徵(如高鈣血症)對患者遠較腫瘤本身更具危險性,需予以特殊的治療;因治療腫瘤,本症可消失,如再出現,則提示腫瘤的復發,故有利於監測腫瘤的復發。
副癌綜合徵產生機制複雜,臨床表現多樣。大約1/3為結締組織和皮膚病變;1/6為神經肌肉綜合徵;1/6則為血管、胃腸道和血液系統的異常。
副癌綜合徵的臨床表現多樣且缺乏特異性,可與癌症有關,也可由其他疾病引起。

臨床表現

腦病、小腦皮質變性、外周神經病變(感覺或運動)、肌無力
腦病的主要症狀Wie痴呆、精神病或器質性病變,腦電圖往往表現緩慢改變,腦脊液中淋巴細胞增多。
小腦皮質變性表現為急性或亞急性機體功能障礙,兩側上下肢行動困難,動作震顫,發音困難,眩暈,但眼球震顫不常見,有報導稱切除肺癌後上述症狀自行消退。
運動、感覺等外周神經病變時可有急性或亞急性發作。感覺或感覺運動神經兼有受累主要表現為肢體感覺異常、疼痛、深部腱反射消失等。

肌無力症可出現在小細胞癌患者,此種肌無力症與胸腺病變有關的重症肌無力不同,套用新斯的明等藥物無緩解作用,但用皮質激素類可能有效。腫瘤經治療後消失或緩解時,其肌無力症狀也隨之緩解。

黑棘皮病主要表現為腋窩或肢體的曲麵皮膚增厚及色素沉著,手掌、足底亦可受累,有時口腔黏膜亦有上述改變。以上改變可出現於肺癌發現之前或伴隨肺癌同時出現。

植物神經功能亢進表現為單側胸部或上肢出汗或潮紅,多與肺尖部或肺上溝癌伴發,後期可出現相應部位交感神經麻痹及horner綜合徵。面部潮紅等類癌症候群見於小細胞肺癌和支氣管肺癌。

皮肌炎常與惡性腫瘤伴發,主要表現為肢體近端肌無力,骨盆帶肌肉較肩胛帶更嚴重,面部常有蝶形對稱性皮膚紅斑。肌電圖、肌活檢以及血清肌酸磷酸激酶、鹼性磷酸酶、肌酐等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

肺源性骨關節增生(HPO)臨床表現為杵狀指及長股骨膜炎,X線片見骨膜炎可作為診斷依據。臨床上病骨區軟組織有腫脹壓痛,以脛腓骨和橈尺骨遠端較為顯著,嚴重者可累及股骨、肱骨、掌骨和跖骨等。此處也有累及膝、踝、腕等大關節。次症多見於腺癌患者,發生率約12%,其次為鱗癌,小細胞癌較少並發此症。肺源性骨關節增生症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生長素或神經功能有關。手術切除原發灶後,股關節病變可以緩解。有報導迷走神經切斷後也可以使症狀獲得緩解。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在各種細胞型的肺癌患者中均可出現,可能與腫瘤組織釋放促凝血因子有關。患者常發生皮下瘀斑,紫癜、血腫、血尿亦常見。

皮膚色素沉著
小細胞癌患者可能出現異位的ACTH或MSH分泌而引起皮膚色素沉著,主要表現為身體暴露部位、乳頭、嘴唇、頰黏膜、外陰等部位有皮膚色素沉著。

男性乳房發育
常提示有異位促性腺激素的產生,一般在小細胞患者中發生加多。

相關條目

醫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