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高廟鄉

前高廟鄉

前高廟鄉,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城東部,豫鄂兩省三縣交界處。全鄉現轄17個行政村,212個村民小組,人口4.3萬人,總面積59平方公里。 前高廟鄉歷史悠久,漢代曾在此地置棘陽縣,因政府駐地前高廟村歷史上建有一座祖師廟觀,故名。前高廟祖師廟觀建於唐代,宋、明、清多次修葺,是我國重要的全真派道教活動場所之一,現存的祖師神像高1.4米、漢白玉雕塑,被定為省二級文物。這裡還是東漢二十八宿之一岑彭的故鄉,存在棘陽城遺址,還有宋代名將狄青抗禦外侵的飲馬湖--狄青湖,更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前高廟鄉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物產豐富。距離新野縣城15公里、南陽市區70公里、南陽姜營機場75公里,省道335橫貫東西,漢王路縱穿南北。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豐富,適宜小麥、玉米、花生、棉花、蔬菜、瓜果等農作物生長。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前高廟鄉位於新野縣城東部,豫鄂兩省三縣交界處,屬漢水流域。歷史悠久,西漢時期曾在此地置棘陽縣,這裡還是東漢二十八宿之一岑彭的故鄉,存在棘陽城遺址,還有宋代名將狄青抗禦外侵的飲馬湖--狄青湖,更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行政區劃

河南省新野縣前高廟鄉代碼:411329303;政府所在地址:前高廟鄉張莊村。

新野縣前高廟鄉 新野縣前高廟鄉

前高廟鄉全鄉現轄:17個村委會:前張樓村、張莊村、張劉營村、王樓村、閆坡村、東高營村、焦崗村、郭灣村、河北村、徐寨村、時樓村、王祠堂村、龍潭村、下廟村、信坡村、王套樓村、任橋村,212個村民小組,人口4.3萬人,耕地5.73萬畝,總面積59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前高廟鄉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年平均氣溫15.8℃,年均降水量820mm,全年無霜期約220天,日照1900小時左右,適宜小麥、玉米、花生、棉花、蔬菜、瓜果等農作物生長。

交通區位

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前高廟鄉,全鄉人口多為漢族,鄉政府駐張莊村。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前高廟鄉北臨施庵鎮,南達王莊鎮,西靠凓河鋪鎮,東依唐河。漢(南陽市宛城區漢冢)--王(新野縣王莊鎮)路縱穿南北,省道335線橫貫東西,距南陽姜營機場85公里,環境條件優越,與周邊鄉鎮聯繫較為便利,有利於促進全鄉的經濟發展。

種植業

前高廟鄉種植的優質棉花 前高廟鄉種植的優質棉花

前高廟鄉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擴大經濟作物面積。2002年,糧食總產量1818萬公斤,油料作物總產量450萬公斤,棉花總產量240萬公斤。通過發展保護地栽培、設施農業及綠色無公害生產,蔬菜生產已成為該鄉的一大支柱產業和經濟特色。全鄉蔬菜種植面積達3萬畝,總產量1.2億公斤,其中脫毒土豆2萬畝,產量8000萬公斤,太空架豆3000畝,產量900萬公斤,洋蔥2000畝,產量1200萬公斤,甘藍2000畝,產量1200萬公斤。

畜牧養殖業

前高廟鄉充分發揮本地繁殖南陽黃牛的優勢,以品種改良為突破口,以發展專業村、專業場、專業戶為重點,帶動全鄉養殖業全面發展。2002年,全鄉冷配皮埃蒙特雜交牛6000多頭,種植飼草5000畝,各類養殖場、戶1000多個,上半年牛、豬、羊、禽存欄分別達到4.12萬頭、5.58萬頭、4.76萬隻和71.26萬隻,成為聞名豫西南的南陽黃牛、皮埃蒙特雜交牛養殖鄉和畜牧養殖大鄉。

鄉鎮企業

前高廟鄉龍潭渡口 前高廟鄉龍潭渡口

前高廟鄉圍繞黃酒、麵粉、籽棉加工及建築、造紙等產業,引進人才200人次,投資1億多元,新上項目45個。至2002年,全鄉四級企業近百家,從業人員4000多人,實現產值2.75億元。

經濟發展

新野縣前高廟鄉先後被河南省和南陽市授予“小康鄉 (鎮)”、“科普示範鄉(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信訪工作四無鄉(鎮)”等榮譽稱號。

前高廟鄉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根本目標,按照“瞄準蔬菜上規模,突出畜牧抓發展,圍繞產業上項目,培育龍頭搞帶動,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思路,緊緊扭住蔬菜、畜牧、棉花三大支柱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四個發展重點不放鬆,最佳化經濟結構,不斷加快支柱產業壯大升級,促進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2002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3.99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17億元, 工業總產值2.82億元。財政收入423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2598元。

2003年至2005年,該鄉從自身實際出發,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全鄉經濟發展全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著眼全局,突出特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邁出了新的堅實步伐,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2005年,全鄉經濟穩定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3.1%,社會固定資產增長17.6%,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5.9%。全鄉經濟呈現出結構最佳化,增速加快,質量提升,後勁增強的良好態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