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豚

刺豚

刺豚,是生活在深海海底的魚類,與河豚是近親,其特徵是腹部有氣囊,體表的魚鱗演化成為硬刺,在遇到天敵的時候,身體可以迅速變成刺球形狀,以逃避天敵的襲擊。刺豚同其他魨形目魚類一樣,體內含有毒素。刺豚,又稱小硬顎魚。最長約90厘米,和河豚是近親,腹部有一大大的氣囊,大多生活在熱帶的近海處。全身長滿硬刺,顏色多為棕色。[1]代表物種有白腹刺豚和棕腹刺豚(L.wheeleri)。其中,成年的白腹刺豚體形比一般的刺豚小。刺豚魚——生活在深海珊瑚礁之中一種像刺蝟一樣的魚,其身體構造很特殊,在腸子的下方有一個向後擴大成帶狀的氣尖。遇險時,它會張嘴吸入空氣或者大量海水,接著頭部和腹部就會因此膨脹起來,身上的刺也隨之豎立起來。而它的敵人無從下口,唯有放棄這個多刺的美味佳肴了,因為從任何一個方向下嘴都必然會被刺豚的硬刺扎傷。待危險過後,刺豚再從鰓孔以及嘴中排出空氣或者是海水,使身體恢復正常。像刺蝟一樣的渾身長刺的刺豚魚,是沒有毒可以放心食用的。它味美肉鮮。好魚。刺皮曬乾還可以入藥,可治療腎炎病。是一道養身的好佳肴。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外部形態

刺豚的骨架刺豚的骨架

刺豚外形與其他魚類相近,但眼睛稍微凸出,身長20至90厘米,無肋骨、頂骨、鼻骨及眶下骨。牙齒癒合成牙板,能咬碎堅硬的食物。背部小刺不達背起點。尾鰭淺褐色,後緣凹入,上下端白色,下半部是淺灰白色。體背部多為棕色,腹部白色或棕色。全身長滿硬刺,這些刺是由鱗片演化而成的。平時,這些刺貼在身上。

內部構造

刺豚的身體構造很特殊。在它腸子的下方,有一個向後擴大成帶狀的氣囊。刺豚一旦遇到天敵,立即沖向水面,張嘴吸入空氣,使氣囊中充滿氣體。或者張開小嘴吸入大量海水。因為刺豚腹部的皮膚比背面的皮膚鬆弛,加上氣囊位於腸子的前下方,使胸腹部膨大成球狀,身上的刺也豎起來,這使它能夠儘快浮出水面,逃離敵害。等危險過後,刺豚就把吞進去的海水和空氣再吐出來,身體又恢復原狀。但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將體內的氣體排出,便會使身體過度膨脹而死。

生活習性

食性

刺豚刺豚

同其他魨形目魚類一樣,以甲殼類、貝類、幼魚等為食。

逃生性

刺豚又稱魚類的刺蝟,當刺豚成為一個刺球的時候,豎起的硬刺可以扎傷天敵或起到警告作用,其體積增大也使一些小型天敵無法下口。

不擅游泳

豚形目的特徵決定了它們的游泳能力不強,只作一般性移動。

繁殖

在春夏季向近海移動,在沿岸海區產卵,懷卵量10餘萬至數10萬粒。

分類與分布

刺豚刺豚,又稱小硬顎魚,中國潮汕一帶俗稱刺乖。主要分布在熱帶近海處,中國的台灣、南海等近海海域都有分布。
代表物種有白腹刺豚和棕腹刺豚(L.wheeleri)。其中,成年的白腹刺豚體形比一般的刺豚小。

食用安全

毒性

肝臟含有劇毒,無論何種刺豚請謹慎食用。

營養價值

有報導稱棕腹刺豚含豐富的蛋白質、人體必需脂肪酸元素,其魚皮乾主要用於煲湯食用 ,也可入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