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絡拔罐療法

針刺拔罐療法是運用皮膚針叩刺患處,再在局部拔上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概述

針刺拔罐療法是現代在刺絡法和拔罐法結合而成的基礎上發展的。刺絡法早在《黃帝內經》中即有記載,“毛刺”、“浮刺”等即為刺絡法的雛形。拔罐法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帛書《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載錄。本世紀70年代開始,本療法在臨床上套用日趨廣泛。

基本內容

一、分類
1.局部扣刺拔罐:在病變局部,由外圍向中心叩刺,再在被扣部位拔罐。
2.穴位叩刺拔罐:在選定的某些穴位上叩刺後拔罐。
3.循經叩刺拔罐:取疾病與臟腑絡屬相關的經絡或循行經過病處的經絡為主進行叩刺拔罐。叩刺及拔罐的順序應同經脈的循行路線相一致。
4.整體叩刺拔罐:根據病情需要,合理選擇上述2~3種方法結合進行治療。
二、治病機理
《素問。皮部論》說:“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十二皮部與經絡、臟腑聯繫密切,運用皮膚針叩刺皮部,激發調節臟腑經絡功能,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促使機體恢復正常,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1.叩刺方法:皮膚常規消毒,右手握針柄,以無名指、小指將針柄末端固定於小魚際處,以拇指、中指夾持針柄,食指置於針柄中段上面,叩刺病變部位。叩刺完畢,即在被叩刺部位拔罐,約5分鐘後起罐。
2.刺激強度:叩刺分輕刺、重刺和中等刺法三種,不論輕刺、重刺都應注意運用腕部彈力,使針尖刺到皮膚後,由於反作用力而使針彈起,可減輕叩刺時的疼痛。
(1)輕刺:用力較小,針尖接觸皮膚的時間愈短愈好。臨床常以病人無疼痛感,僅皮膚略有潮紅為度。
(2)重刺:用力稍大,針尖接觸皮膚的時間可稍長。患者稍覺疼痛,皮膚潮紅,但無滲血為度。
(3)中刺:介於輕重刺之間。
3.刺激速度:速度要均勻,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均地亂刺。針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將針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覆操作。不可將針尖斜著刺入和向後拖拉起針,這樣會增加病人的疼痛。

禁忌症

局部皮膚有創傷及潰瘍者,不宜使用本療法。

注意事項

1.注意檢查針具,當發現針尖有鉤毛或缺損、針鋒參差不齊時,要及時更換。
2.針具及針刺局部皮膚(包括穴位)均應消毒。針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30分鐘即可使用。重刺後,局部皮膚須用酒精棉球消毒,並應注意保持針刺局部清潔,以防感染。24小時內不要沐浴
3.本療法的療程,一般視病情輕重和病人體質而定,通常隔天1次,臨床多以1~3次為一個療程

按語

本療法具有操作簡便、療效確實、適應證廣、見效快速等優點,所以歷來就一直廣為套用,並發展至今。

資料來源

http://zhongyi.yiwangtong.com/index.asp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