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果瓜

刺果瓜

刺果瓜,葫蘆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莖上具有棱槽,並散生硬毛,具有卷鬚。原產北美洲,在亞洲、歐洲都有分布。刺果瓜生命力頑強、生長極為迅速,覆蓋面積非常大,會覆蓋住本地的植物、造成本地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從而死亡。

基本信息

特徵

刺果瓜

刺果瓜,屬葫蘆科、野胡瓜屬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其突出特點為莖上具有棱槽,並散生硬毛,具有卷鬚。葉子圓形或卵圓形,具有3到5個角或裂片;花暗黃色,直徑9一14毫米;果實長卵圓形。

分布

原產北美洲,後作為觀賞植物引入歐洲,因逃逸成為雜草。其在歐洲、北美的多個國家及日本、朝鮮、台灣和中國大陸均有發生。

危害

清除外來物種刺果瓜清除外來物種刺果瓜
刺果瓜通過競爭或占據本地物種生態位來排擠本地物種,它們與本地物種競爭生存空間、直接扼殺當地物種、分泌釋放化學物質以抑制其它生物生長,減少本地物種的種類和數量,甚至導致物種瀕危或滅絕。案例

美國37個州都有分布,因其具有攀援生長、迅速成景的綠化效果,曾被廣泛栽種用藩籬植物,但它強烈的侵占能力又使人感到恐懼,為此,美國東部的德拉瓦州印第安納州和肯基州將它認作有害雜草,以限制它的蔓延。

1952年在日本靜岡縣首次發現該草,被認為是外來引進物種,在耕地和非耕地均有發生,同時也襲擊當地植被,有在玉米地的觀察表明,當每10平方米有15一20棵植株時,玉米減產80%;而當每10平方米有28一50棵植株時,玉米減產90一98%。

在中國大陸,2003年刺果瓜首次發現於大連,2005年首次報導其危害性,國家植物檢疫部門也告誡各地警惕這種惡性雜草。

2012年刺果瓜在大連城市及郊區蔓延。2012年8月27日大連環保志願者上山清理刺果瓜,挖出一根刺果瓜根莖相當於消滅了第二年可能長出的二百多棵。大連環保人士從每年開春刺果瓜發芽一直到九月份,堅持每周對刺果瓜進行清除。

國外曾有人試著用吃掉它的方式來清除刺果瓜,刺果瓜的營養價值不是很高,但完全是可以食用的。於是開始試著將春天採摘的刺果瓜嫩芽剁碎、和餡,包成餃子,有股小白菜的味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