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瓜

刺瓜

刺瓜(學名:)為蘿藦科鵝絨藤屬的植物。分布於印度、馬來西亞、緬甸、高棉、越南、寮國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福建、雲南、四川、廣西等地,生長於海拔100米至2,1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河邊灌木叢中、山地溪邊或疏林潮濕處,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剌瓜 剌瓜

多年生草質藤本;塊根粗壯;莖的幼嫩部分被兩列柔毛。葉薄紙質,除脈上被毛外無毛,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4.5-8厘米,寬3.5-6厘米(最大的20 × 10厘米),頂端短尖,基部心形,葉面深綠色,葉背蒼白色;側脈約5對。傘房狀或總狀聚傘花序腋外生,著花約20朵;花萼被柔毛,5深裂;花冠綠白色,近輻狀;副花冠大形,杯狀或高鍾狀,頂端具10齒,5個圓形齒和5個銳尖的齒互生;花粉塊每室1個,下垂。蓇葖大形,紡錘狀,具彎刺,向端部漸尖,中部膨脹,長9-12厘米,中部直徑2-3厘米;種子卵形,長約7毫米;種毛白色絹質,長3厘米。花期5-10月,果期8月-翌年1月。

分布範圍

刺瓜 刺瓜

產於福建、廣東、廣西、四川和雲南等省區。生長於海拔100-2100米的山地溪邊、河邊灌木叢中及疏林潮濕處。印度、緬甸、寮國、越南、高棉和馬來西亞等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生長環境

灌叢中, 灌叢中潮濕地, 河邊, 河邊灌叢中, 河谷, 盆地, 山坡, 山坡溪邊, 疏林中潮濕地, 溪邊, 溪邊灌叢中。

海拔下限:100

海拔上限:2100

是否中國特有:否

是否引種栽培:非人工引種栽培

國外分布:中南半島; 印度

國內分布:福建省, 湖北省, 廣東省, 廣西自治區,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西藏自治區

主要價值

【性味歸經】甘、淡,平。

【功能主治】益氣,催乳,解毒。用於乳汁不足,神經衰弱,慢性腎炎。

【用法用量】 0.5~1兩。

【備註】(1)有謂對睪丸炎、血尿、閉經、肺結核、肝炎,也可套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藥用,治慢性腎炎等。

全株可催乳解毒,民間用來治神經衰弱,慢性腎炎,睪丸炎,血尿閉經,肺結核,肝炎等。

【景頗藥】Hkanghka:治感冒,氣管炎,妊娠嘔吐,食道癌,胃痛《德宏藥錄》。蛤縱壘,蛤縱內:全株治感冒,氣管炎,妊娠嘔吐,食道癌,胃癌,鼻膜炎《滇藥錄》、《滇省志》。【德昂藥】夾貝:治感冒,氣管炎,妊娠嘔吐,食道癌,胃痛《德宏藥錄》。【阿昌藥】整卡昂:功用同德昂族《德宏藥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