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才華毀了你

別讓才華毀了你

韓非是韓國的公子,頭腦聰明,性格峻急。 秦王聽了韓非的話,點頭不語,沉思起來。 秦王喜愛韓非的才華,就把韓非留在秦國,給以優厚的待遇。

基本信息

作 者:盧壯立 著
出 版 社:中國商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10-1
版 次:1
頁 數:302
字 數:251000

圖書封面圖書封面
印刷時間:2008-10-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4462992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古今中外大量事例,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傳統人才觀的利與弊,以獨特視角重新審視人才與社會,人才與世界的關係。闡述了一個令人警醒的道理:個人無論怎樣強大,無論怎樣才華橫溢,都只有融入團隊,藉助社會資源,才能成大業,立大功。

作者簡介

盧壯立,1958年出生,大學本科學歷。資深職業策劃人,著名職業培訓師。西點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多種工作閱歷,多年培訓師生涯,成就了自己的影響力。

目錄

引子
第一章 才華的悲哀
一、古來聖賢皆寂寞
二、功高蓋主與誰論
三、自信滿胸無平淡
第二章 一個人的能量
一、獨木難成林
二、自負難有大作為
第三章 小人用壯,君子用網
一、老鼠的啟發
二、系統高於總統
三、為什麼會有山
四、君子善假於物
第四章 自賤者無敵
一、戀愛中的“從”字經
二、眾人一心煉真金
三、要鬥爭才會有平等
四、走上獨立與自由的康莊大道
第五章 和諧創造共贏
一、情商主導成功
二、實現效益最大化
三、零和遊戲
四、成本啟示錄
第六章 誠信就是做“傻瓜”
一、我們的骨子裡有“奸”嗎
二、愚蠢地做人,聰明地做事
三、講誠信也要講效果
第七章 忠誠高於能力
一、堅定地站在忠誠這一邊
二、人生財富的主要來源
三、你沒有被強迫
四、永遠忠誠於自己的選擇
五、天下的事情意義何在
第八章 沒有團隊就沒有勝利
一、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團隊
二、家和萬事興
三、無堅不摧的企業團隊
四、靠團隊精神崛起的民族
第九章 恐致福
一、習慣風氣高於人才
二、先如履薄冰,後大步流星
三、哀兵必勝
四、意志撐起“多難興邦”
第十章 慎“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
一、社會動物要遵從社會理念
二、溝通永無止境
三、清除影響的陰影
四、扮演好每一個角色
第十一章 注重形式——改變自己的良方
一、改變習慣,扭轉風氣
二、選擇自己的態度
三、朋友是你的同類人
四、口才改變命運
五、不要詛咒自己
第十二章 永遠沒有下一次
一、何時是你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
二、誰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三、來點“阿Q精神”又何妨
四、“運氣”緊握在自己手中
五、高瞻遠矚,趨利避害
六、怕就怕“認真”二字
七、刺激的邊際效益遞減規律
第十三章 活到老,學到老,創到老
一、學習就是借力
二、創新譜寫神話
三、知識是學習的屏障
四、知識指向過去,學習指向未來
五、“能力”閃爍光耀
六、天下果真沒有新鮮事了嗎
第十四章 為什麼一定非自信不可
第十五章 不要努力得像移山的愚公

部分章節

第一章 才華的悲哀
一、古來聖賢皆寂寞
心理學認為:
個體自我評價越高,從眾和依附行為越少;個體自信心越強,從眾和依附行為會越少。
正如唐代詩人杜甫所言:
“古來材大難為用”。
因為才華橫溢,個體的自我評價自然就會高。我們就會不屑於與人為伍,桀驁不馴,狂放不羈。有時表現出惟我獨尊,我行我素,喜歡品頭論足,指點江山;有時又消極悲觀,抱怨世道不公,天理不存。心胸狹隘,受不得一點委屈……
我們感覺著自己不被欣賞,不被重視,不被社會了解,不被社會接受。我們委屈、寂寞和孤獨,我們心中滿是指責和抱怨,我們寄希望於伯樂,感慨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唐代詩人李白的名句“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其實就非常準確地概括了千百年來才華橫溢的聖賢們的悲哀。李白自己一生的際遇就是最好的證明。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唐代大詩人。少年時已經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因吳筠等人推薦,於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使他對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朽有了深刻認識。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時年45歲的他在洛陽與同樣才華橫溢、落泊潦倒的杜甫結交。安史之亂中,懷著平亂的志願,曾為永王李嶙幕僚,因李嶙失敗而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困苦。卒年61歲。
“古來聖賢皆寂寞”是他在《將進酒》中發出的千古絕唱。這既是他對自己一生鬱郁不得志的總結,也是對千百年來飽學之士人生的概括。
李白的一生,可以說最得意的時光就是做翰林學士了。唐玄宗久仰李白的大名,特地把他招入宮中。這位詩人從小就想輔佐天子,他的理想是治理天下。可是玄宗根本就沒打算讓他當大臣,他一見大臣就得板起臉來,對大臣一點好感都沒有。於是,李自在宮中的地位,說得好聽點叫“文學侍從”,說得難聽一點,不過就是個弄臣罷了,和戲子侏儒一樣,都是供皇帝取樂的。
李白當然不滿,終日借酒消愁。對皇帝心存幻想,盼望著有朝一日平步青雲。他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崗位,離開當然就是遲早的事。
玄宗大宴群臣觀賞牡丹時,想起了李白,要讓他吟詩助興,李白被招來時,已經是爛醉如泥,步履蹣跚。這個醉鬼剛上台階,看到一旁侍候的高力士,立刻把腳伸了過去:“你給我把鞋脫掉!”事發突然,高力士只想著不能破壞玄宗皇帝的酒興,忍辱為他拖下了鞋襪。宴席上的群臣全都傻了眼,沒想到這位皇帝身邊的大紅人,竟然能像奴婢一樣伺候一個醉鬼。所有人都嚇出一身冷汗。
接下來李白寫下一首吟詠貴妃的傑作,其中的“可憐飛燕倚新妝”一句,就是拿害死皇帝的趙飛燕來打比方。在宮廷之中敢於用這樣的典故,那當然是對楊貴妃的不滿。此外,他也自負文才了得,認為沒人能看出他詩中的諷刺。還果然沒人聽得出來,皇帝聽了帶頭喝彩,旁人也都人云亦云。就連那位被諷刺的楊貴妃,還時不時拿出來吟誦一番呢。最後所有人都會知道這句詩的真正意義,那么李白在宮廷中還呆得下去嗎?恐怕能保全性命已經非常不錯了。
讓高力士幫脫鞋襪,寫詩諷刺貴妃娘娘,以及爛醉如泥等種種表現,充分表現了李白自恃才高的狂放個性,也代表了歷代聖賢們個性張揚、蔑視權貴、挑戰權威的不羈性格。能夠做到翰林學士本來已經是李白一生的輝煌時期,可是他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發現了朝廷的黑暗和腐敗,就像我們來到新的環境,無論外觀多么神聖、完美和輝煌,等我們逐漸熟悉了、了解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許多驚人瑕疵,甚至是巨大的黑洞。李白髮現了,他發現了宦官專橫,發現了外戚篡權,發現了很多很多,可以說安史之亂爆發前隱藏的所有危機,他都發現了。他把自己當成了救世主。他要以他的形式匡扶正義,警醒皇上和大臣。與其說這是性格所至,還不如說這是恃才自傲,自不量力。按當時的情形,不要說一個李白,就是一萬個李白也不可能避免安史之亂,改變歷史的進程。一個人要影響歷史,改變歷史進程是要團隊支持,系統幫助,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
李白的詩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的千古絕唱,也是千百年來,潦倒落魄的書生們的精神支柱。可是細心品味,李白作詩時的境況,一定是處於那種不被社會接納,不被社會所包容,極度窮困的狀態。按心理學的觀點,我們看見的,是因為我們想看見什麼;我們聽見的,是因為我們想聽見什麼;我們所說的,往往是我們最缺失或者我們最需要掩飾的。
古往今來,聖賢們的寂寞是難免的,因為他們不和群,不願屈居人下,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不願隨波逐流。的確如此,無論是孔子、莊子、老子、屈原,還是陶淵明、韓愈、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蘇軾、辛棄疾、曹雪芹,包括魯迅莫不如此。還有更多的文人騷客和才華橫溢的才子,他們絕大多數在貧困和潦倒中了此一生。或許正是他們擁有的知識和才華使他們貧困和潦倒。可是,也正是這貧困和潦倒,成就了他們萬古不朽英名和彪炳千秋的篇章。可能就叫做“詩窮而後工”吧。
二、功高蓋主與誰論
老子說:“聰明深察的人常常靠近死亡,這是因為他喜歡非議別人的罪惡。博學善辯、見識廣大的人常常危及自身,這是因為他喜歡揭發別人的罪惡。”
“才華”按《漢語現代詞典》的解釋是“表現於外的才能”。
才華橫溢是很多人的理想,也被傳統思想和現代社會所謳歌頌揚。我們渴求人才,我們也希望像自己這樣的人才能遇到伯樂,被賞識,被重用。我們更幻想著明星或者英雄能像救世主一樣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可是我們錯了,這個世界的任何驚天偉業,即便是很普通的事情,都必須依靠團隊或者系統去完成。因為獨立的個人,無論再有才華、無論再有能力,在大自然面前能量也是有限的。離開社會,離開人群,無論何人能否生存下去都是一個大問題。
人是一種社會化動物。而“社會”的本質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就是“泛指由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繫起來的人群”。簡單地說——社會就是人群。
有才華,無論是真正有才華,還是自認為有才華、有能力,只要覺著自己高人一等、非同一般的時候,我們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就給自己和別人、和社會之間築起了一堵高牆,挖掘了一條鴻溝。
有才華、有能力,我們的容忍度、寬容度可能就會變小,可能會看不起幼稚,看不起平庸,就好像一個博士研究生畢業的人很難融入一群國小畢業的民工群體;一個專業運動員很難跟一幫業餘選手在一起訓練一樣。我在深圳聽過一次課,講課的是美國人LANCE,因為他不懂中文,所以只有請翻譯幫忙。翻譯是一個非常漂亮的職業女性。可是學習過程中卻遭到了學員的強烈反對,他們吵著罵著,反映非常強烈。我很奇怪。後來我終於明白了,我覺得蠻好的原因,是因為我不懂英語,而且女孩子長得美,有親和力,更重要的是,所有她說的話我都聽清楚、聽明白了。而其他學員反映強烈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外語水平非常高,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不用翻譯就可以聽得非常舒服,翻譯無非起到了畫蛇添足的作用。更糟糕的是,如果翻譯再達不到精準,間或出現一些十分幼稚的錯誤,這就難怪那些學員會忍無可忍了。
另一方面,表現於外的才華,又很容易招致人們的嫉妒,一位西方哲人說過:“只有父親不嫉妒兒子的才華”。人們不會喜歡跟使自己顯得很無能的人在一起。古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眾,人必誹之。”
中國歷史上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的創始人是孔子,其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可謂無人企及。可他在世時卻貧困潦倒,周遊列國。
可是,當時所有諸侯國都沒有接納孔子。甚至連孔子自己都在感嘆。孔子說:“子貢啊,《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在曠野中徘徊。’難道我的學說不對嗎?我們為什麼會落到這種境地?”
孔子一生都在這樣的境地中生活,甚至被人形容成“喪家之犬”。是他才華不夠,還是能力不足,是努力不夠,或是時運不濟?一個一輩子追求、一輩子困頓、一輩子潦倒、一輩子無所作為的聖賢,卻能青史留名,萬古留芳,影響一個民族的歷史兩千多年,真是令我們深思。
孔子的命運尚且如此,而另一個聖賢的遭遇更發人深省。
三、自信滿胸無平淡
《二十五史》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公元前254年,秦國都城成陽王宮內,秦王贏政坐在大殿之上,正在聚精會神地閱讀著一個名叫韓非的人寫的文章。讀著讀著,秦王被文章中透闢的說理與勁峭的氣勢所感染,不由得用力一拍桌案,大聲說道:“這真是一部好書啊!作者真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可惜我沒有與作者生活在同時,否則能和這位作者見上一面,也不枉活了這一輩子!”他還以為作者韓非是一個已經故去的古人呢,說完之後連聲嘆息。
站在一旁侍奉的丞相李斯見秦王對韓非這么嘆賞,就討好地笑著說:“大王,韓非這個人我認識,是我同學,他是韓國的貴公子。他還活著,現在居住在韓國。”秦王了十分高興,連忙放下手中的竹簡,問道:“真的嗎?我一定要把他弄到秦國來。”
李斯說:“大王您求賢若渴,秦國又強盛無比,天下有才能的人誰不願來投奔您呢?您想得到韓非,並不是難事。只是如果韓國國君知道了,他就不會放韓非到秦國來了。”
秦王冷笑了兩聲,臉上頓時露出殺氣,很果斷地說:“只要我想得到的,沒有人能阻攔我!韓國不放人,我就派兵去攻打韓國,逼著韓王把韓非送來。”
秦王辦事向來雷厲風行,沒過多久,他果然派出大軍去攻打韓國。韓國國小兵弱,打不過秦國,接連失去了幾座城池,情況危急。韓王平時並不重用韓非,這時急得沒了辦法,只好把韓非請來,讓他作為出使秦國的使者,去遊說秦王,讓秦王退兵。
韓非是韓國的公子,頭腦聰明,性格峻急。他與李斯一道拜當時的著名學者荀子為老師。韓非既聰明又好學,進步非常快,就連自認為有才的李斯也自嘆不如。但韓非有一個毛病,說話口吃,不善言辭,與人辯論,一著急,就結結巴巴地說不出話來。可韓非腦子靈,思維敏捷,寫起文章來洋洋灑灑,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韓非文章的人,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
韓非與李斯成了飽學之士,就告別老師,出來乾自己的事業。李斯去了秦國。韓非回到韓國,想用自己學到的本領報效韓國,幫助韓王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他曾經多次上書,要韓王在韓國實行法治,使弱小的韓國強盛起來。但韓王瞧不起韓非,根本不聽他的建議。韓非見韓王無能,韓國弱小,自己的建議又不受重視,心中怨憤不平,就發憤著文,闡述自己的思想。
韓非在韓國不被重用,也想到其他國去遊說。見韓王要他到秦國去做說客,正合自己的心意,立刻答應下來,動身到秦國去見秦王。
秦王聽說韓非到來,心中大喜,連忙在朝堂接見了韓非。他對韓非說:“先生的文章我已讀過,知道您是當今奇才,今天能見到您,實在是三生有幸。”
韓非對秦王的恭維似乎無動於衷,他不卑不亢地對秦王說:“我是奉命來秦國做說客的,只希望大王不要進攻韓國。”
秦王有些不高興地說:“先生來到秦國,就是專門為韓國做說客的嗎?”
韓非回答說:“我這次來秦國,不單是為了勸阻大王進攻韓國,而且還要向大王進獻稱霸天下的計策。”
“唔?先生有什麼計策,寡人正要請教先生。”秦王來了興趣。
韓非說:“大王進攻韓國實在不是明智的行為,韓國追隨秦國幾十年,是秦國的友好之邦。大王如果放著虎視秦國的楚國、趙國等國不打,反而去攻打弱小友善的韓國,就會讓天下人恥笑,更會失去韓國這個朋友,把它推向敵對國家一邊。如果其他國家聯合起來對付泰國,秦國的處境就危險了,這是為攻打一個小小的韓國而失去了天下啊!請大王三思。”
秦王聽了韓非的話,點頭不語,沉思起來。
韓非見秦王沉默,知道秦王的心已被他說動,就繼續對秦王說:“以大王的英明,秦國這么強大,天下沒有那一個國家比得上,但為什麼大王至今依然不能稱霸天下呢?”說到這裡,韓非故意停了下來,看著秦王。
秦王被韓非說中了心思,正等待著韓非說下去,他急不可待地催促道:“請先生繼續講下去。”
韓非接口說道:“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大王周圍的謀臣對您不夠盡忠。”
“啊!”秦王聽了韓非的話,心中吃了一驚。站在朝堂上的李斯、姚賈等謀臣聽了,心中又驚又怕,無不用怨恨的眼睛瞪著韓非,心中一定在想:“這個韓非怎么這么狂妄,竟然當著秦王的面說我們不忠,實在可氣。”
韓非好像沒有看到李斯等人,徑直對秦王說:“大王,您如果能採納我的計策,以秦國這么強大的國力,嚴刑峻法,號令天下,我保您一舉稱霸天下。如果不能滅掉趙國、韓國,使楚、魏、齊、燕等國臣服,我願意大王把我的頭砍掉,用來懲戒對您不忠的人!”於是韓非就逞起胸中的才學,向秦王述說了他幫助秦王稱霸天下的主張,只聽得秦王不斷點頭稱讚,李斯與眾位大臣一個個垂首無語,心驚膽戰。
秦王喜愛韓非的才華,就把韓非留在秦國,給以優厚的待遇。
李斯、姚賈嫉妒韓非的才能,惟恐韓非受到秦王的重用,把自己排擠下去,於是他們就尋找機會,在秦王面前說韓非的壞話,中傷韓非。一次,李斯趁別人不在時,對秦王說:“韓非雖然有才,但他終究是韓國公子,總是處處為韓國著想。他不讓大王攻韓國,就是袒護韓國,這也是人之常情。我擔心韓非最終會回到韓國去,幫助韓國來對付我們秦國,那么大王要稱霸天下就困難了。”
秦王聽了,覺得李斯的話有道理,就問李斯:“依你說該怎么辦?”
李斯惡狠狠地說:“如果放韓非回國,是縱虎歸山.如果把他留在秦國,也是個心腹大患,不如趁早把他殺了,以免後患。”
秦王聽信了李斯的話,命人把韓非抓了起來,投入牢獄。但秦王愛惜韓非的才能,還不忍心殺他,只是把他關在牢中。到底對韓非該用、該放、還是該殺,他還沒拿定主意。
韓非正準備儘自己的能力,幫助秦王稱霸天下,自己也好大顯身手,萬萬沒想到會突然被投進牢獄。他怨憤不已,也百思不解。他要求見秦王陳述自己的冤屈,但沒有人給他傳達;他上書給秦王,陳述自己的治國計畫,也沒人給他轉送。他整日在陰暗潮濕的牢獄中,孤獨地思索,憤憤地嘆息。最後,他在獄中寫下了《說難》、《孤憤》等文章,抒發自己心中的憂憤之情,描寫了作為說客的艱難。
李斯見秦王沒有殺韓非的意思,擔心秦王悔悟過來,把韓非放了,就心生毒計,派人送給韓非一包毒藥,並傳話給韓非:“秦國重臣對客卿甚為不滿,決定將他們全部放逐,當然也不會讓他們就這么回去,自己服毒自殺吧!”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