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空法師

凡空法師

凡空法師原名滕家倫,出生於1935年,15歲踏入佛門,是一位佛學大師。

滕家倫滕家倫
凡空法師 原名滕家倫 出生於1935年,15歲踏入佛門,求學於萬縣大學,因年幼多病與佛結下不解之緣,五九年到印度研習、經史、哲學。先後追隨一代高僧太虛大師及李炳南老居士,研究佛教經論及儒、釋、道、宗教學說,凡空法師 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為宗旨,凡空法師修佛六十年, 參透佛教之精髓 佛教 乃 覺悟 智慧 教育 凡空法師曾多次出訪 新加波 馬來西亞 印度 加拿大等國家弘揚佛法 友善交流 為中國佛教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
凡空法師凡空法師
個人經歷

凡空法師俗名藤家倫1935年12月15日出生 ,早年事跡不詳 15歲出家於中土,出家後傾心於大乘佛教 勤修佛學,參透佛之精髓,在佛學上有高深的修養,追隨於達摩祖師境界 佛教人士都非常敬仰凡空法師,現四海眾生為本。他老人家說,他隨修佛60餘年一直有個心愿,在他的家鄉修建一座寺廟,寺廟要叫 慈航普度寺 寺廟建修好免費向各界人士開放。凡空法師參透許多做人的道理 他說做人就好比是一杯水 當你在晃動中你永遠看不清楚其中的雜物 只有把它放在一邊 等它完全平靜下來的時候 您才會發現裡面含有的雜物 說明我們每一個人啦 每天在我們忙碌完之後 一定要給自己留出幾分鐘的時間 讓自己靜靜地想一想 這一天當中 做過的所有的事 說過的所有話 想想那些做得對的 那些是不對的 對的把它發揚 錯的呢把它改掉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就是做人的道理
佛說 人世間一切都是苦難 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過八苦 生 老 病 死 求不得 怨憎 愛別離 五陰盛 窮人也是這樣 富人也是這樣 任何人都逃脫不了 一個人如果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 就是一種懲罰 我們大家每天都非常忙碌 忙於工作 忙於生活 這一切忙碌 實際上都是在這具肉體而服務 給它吃 給它穿 它不美還要它更好看 所有的功名利祿患得患失 都是為了它 如果心一旦成了內體的奴隸 心也會就被淡淡的簡化和迷失了 佛說 要守本真心 才能自觀自在 就是要時刻保持頭腦的清醒 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顧惹塵埃 。
真誠 平等
“真誠、清淨、正覺、慈悲,看破、放下、隨緣、念佛。”是法師總結數幾十年學佛經驗,遵照經典,所提出的修行原則。
「佛」是覺悟、智慧的意思。最可貴的是,這圓滿的智慧覺悟,是一切眾生平等具有,人人都可證得;換言之,人人皆可成佛。此事無關言語文字,關鍵在於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三千多年前在印度,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最好證明,之後一千七百多年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為我們示現最好榜樣。
釋迦牟尼佛開悟證道後,第一句話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由此可知,佛陀所證得的圓滿智慧、德能、相好,是一切眾生;不僅是人類,包括最微細的螞蟻飛蟲,造極重惡業的地獄眾生,自性德能都是平等圓滿具足。釋迦牟尼佛不比我們多一分,螞蟻小蟲也不比我們少一分。但為什麼我們今天和佛菩薩的智慧、德行、相貌、享受等,相距這么遠呢?佛說了:問題就在於我們有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相貌、福報、智慧、德行遠遠比不上佛菩薩。螞蟻飛蟲、地獄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比我們還重,因此受用更不如人道眾生。
老和尚說,佛陀教育,是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做個頂天立地大丈夫的真實教育。是教導眾生回歸自性,顯現真我本色的智慧教育。修行,是修正錯誤的思想行為,也就是放下分別執著的過程。證道,則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恢復圓滿智慧德能的成果。
「儒釋道三家,在古代都不是宗教,而是教育。且三種教學早已融合為一體。儒家倫理的教育;道家因果的教育;佛家圓滿的教育,一般人自幼都奠定了基礎。根深蒂固,然後一門深入,十年薰修,古雲『十載寒窗,一舉成名』,這是事實,也是我們自己親眼所見的。教學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痴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云:「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系,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幾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時(0~13歲),記憶力非常好,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記憶下來,牢牢地背記,並爛熟於心中。儘管此時他還不理解其深刻含義,但是先記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時機再反芻一樣,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也在成長,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如果在孩子在記憶、記憶力強的時候,不給他一些經典的東西儲存到腦子裡,沒有“厚積”,怎么能“薄發”呢?怎么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呢?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沒做到,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弟子規》共360句(1080字),概述簡介,以精練的語言對兒童進行早期啟蒙教育,灌輸儒家文化的精髓。
2011年正月十二湘潭佛教協會劉會長、妙音寺、釋空明法師隆重邀請凡空法師親臨正在建修的寺廟妙音寺、凡空法師現場書寫 和字佛字凡空法師把和字寫成是一個老者在教育兩個後人要 以和為貴 要和和美美魚水和諧

萬物通情、佛字寫成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在向佛祖默默地祈求平安吉祥。凡空法師用這樣的方式來弘揚佛法、來告訴大家這個世界需要和平、需要和諧社會、我們才能幸福、祖國也會更加繁榮富強。阿彌陀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