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裂

凍裂

凍裂(凍瘡)是由於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炎症損害。

凍裂凍裂

病因

機體對寒冷發生的異常反應。凍瘡寒冬或初春季節時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膚炎症損害。好發生在肢體的末梢和暴露的部位,如手、鼻尖、耳邊、耳垂和面頰部。現代醫學認為凍瘡是因為患者的皮膚耐寒性差,加上寒冷的侵襲,使末梢的皮膚血管收縮或發生痙攣,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使得氧和營養不足而發生的組織損傷。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於患者陽氣不足,外感寒濕之邪,使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而發病。
眾所周知,手腳和耳廓是人體血液循環的末梢部分,亦是凍瘡的好發部位。深秋以後,氣溫突然降低,末梢血管內的血流也隨即變得緩慢。當溫度低於10攝氏度時,上述部位的皮下小動脈遇冷收縮,靜脈回流不暢,從而發生凍瘡。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為血管先天性變異、血管狹窄導致血流不暢而誘發凍瘡的。因此,預防凍瘡應針對其發病機理,提前採取措施,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症狀

好發於手足、面頰、耳廓等末梢部位。皮損為瘙癢性局限性水腫性紅斑,境界不清,可出現水皰、糜爛和潰瘍。凍瘡初起為局限性蠶豆至指甲蓋大小紫紅色腫塊或硬結,邊緣鮮紅,中央青紫,觸之冰冷,壓之退色,去壓後恢復較慢,自覺局部有脹感、瘙癢,遇熱後更甚,嚴重者可有水皰,破潰後形成潰瘍、經久不愈。
中醫如何治療凍瘡
在中醫學上來說,由於凍瘡患者大多體質陽虛,故氣血運行不暢,凝滯脈絡,久而久之肌膚便會失去養分,導致陰寒久伏於脈絡,因此,凍瘡會反覆發生。朴安堂姜味暖暖凍瘡膏,匯聚乾薑、白芨、防風、吳茱萸、黃柏等有效中草藥成分,有效解決手足皮膚瘙癢、紅腫疼痛。而在夏季治療凍瘡,正是中醫學的一大特色。《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曾提出“春夏養陽”治療法則。根據中醫陰陽四時消長變化論,人體陽氣春夏多生髮而旺盛,秋冬多收斂而衰弱,這是人與自然相應的結果。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如凍瘡得以恢復。
陽虛者,可受夏季自然界陽氣隆盛的影響,使人體陽氣在夏季處於節律變化的高峰,體內凝寒之氣,因此有易除易解可能,加之夏季皮膚毛孔容易擴張,如配合活血化瘀藥物乘其勢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療效。反之,在冬季人體處於陽氣年節律變化的低谷值,即使補之,療效亦難盡如人意。李斌醫師表示,由此可見,冬病夏治法基本思想是:一方面藉助自然界夏季陽旺陽升之勢,體內陽氣有隨之欲升欲旺,凝寒之氣易解的狀態,配合活血化瘀藥物乘其勢而治之,以求更好地發揮扶陽祛寒治療目的。另一方面可使溫陽之氣記憶體,陽氣充足則冬季不易被嚴寒所傷。

預防

體育鍛鍊法
加強適合自身條件的體育鍛鍊,如練氣功、跳舞跳繩等活動,或利用每天洗的間隙,輕輕揉擦皮膚,至微熱為止,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微循環障礙,達到“流通血脈”的目的。
溫差水泡法
取一盆15攝氏度的水和一盆45攝氏度的水,先把手腳浸泡在低溫水中5分鐘,然後再浸泡於高溫水中,如此每天重複3次,可以鍛鍊血管的收縮和擴張功能,減少凍瘡的發生。
服、擦藥物法
有凍瘡體質者,可在入冬前一月增加維生素A、C及礦物質的食入,可口服煙醯胺片0.1克,日3次,鈣片0.5克,日3次,以提高機體耐寒力。也可在凍瘡好發部位塗擦辣椒酊(取乾辣椒20克,密閉浸泡於75%酒精500毫升中,7天后可用),每日擦2~3次。
中藥治療可內服“人參養榮湯”:當歸12克肉桂10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生薑皮10克(無此藥時可用乾薑8克代替)黨參18克黃芪18克雞血藤30克,煎水內服。
外治法:朴安堂姜味暖暖凍瘡膏、或桑枝100克桂枝30克甘草30克川芎20克(如創面有潰爛者可再加鴉膽子25克或黃連25克),水煎,等待溫度適宜(溫度為35~40攝氏度),溫洗或浸泡。每天2次
凍瘡夏治方
凍瘡是冬季常見的皮膚病,若能在夏季提前預防,冬季就可免卻凍瘡之苦,現介紹幾則凍瘡夏治方,供選用。
1.鮮芝麻葉適量,放在生過凍瘡的部位,用手來回揉搓20分鐘左右,讓汁液留在皮膚上,1小時後再洗去,每日1次,連續1周。
2.吃西瓜時,將西瓜皮適當留得厚一些,形成白中稍帶紅的樣子,用它輕輕揉搓生過凍瘡的部位,每次3分鐘,每日1次,連續1周。
3.紅辣椒10克,去子切碎,放入白酒60毫升中浸泡7天,再加樟腦3克搖勻,使用時用消毒棉簽沾藥液外搽生過凍瘡的部位,每日2次,連續1周。
4.生薑60克,搗爛,加入白酒100毫升,浸泡3天即成。使用時用消毒棉簽沾藥液外搽生過凍瘡的部位,每日2次,連續1周。
5.白茄根60克,花椒10克,水煎熏洗易患凍瘡處,每日1次,每次10-30分鐘,1日1劑,連續1周。
上述幾法,任選1種,連續5~7天,即可有效地預防凍瘡發生。
其他
辣椒
將辣椒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一星期後,塗凍瘡患處能消炎、鎮痛、去癢
生薑
用新鮮的生薑片塗搽常發凍瘡的皮膚,連搽數天,可防止凍瘡再生;若凍瘡已生,可用鮮薑汁加熱熬成糊狀,待涼後塗凍瘡患處,每日兩次,連塗三天,就會見效。
蘿蔔
蘿蔔切片,用電爐或
炭火等熱源烘軟,貼在凍瘡患處,繼續烘烤,距離與熱度感覺舒適為度,過不了幾分鐘凍瘡處有發癢的感覺直至腫消失。
白菜
白菜、茄子根等量洗淨後煎濃湯,趁熱洗患處,每日早晚各一次。
山楂
將山楂1枚置於火爐上燒熟變軟,稍冷後搓成泥狀塗患處,同時將患肢置於火爐上方烘烤,邊塗邊輕揉患處皮膚,直到楂泥變乾,洗去楂泥即可,每日治療3~5次。
1.用熱鹽水浸泡患處15分鐘,連續1周。
2.“十滴水”外擦凍瘡局部,每天6~10次,對於凍瘡未潰者療效較好;若局部皮膚破潰糜爛,可先用紅黴素軟膏塗擦,待炎症消散後再使用十滴水。
3.凍瘡剛剛開始時,每天晚上用電吹風邊吹邊揉,幾天后就沒有了。
4.用傷濕止痛膏貼敷局部治療皮膚紅腫、自覺熱癢或灼痛的一度凍瘡,取得良好效果。方法是先用溫水將患處洗淨,擦乾後將藥膏緊貼在患處皮膚上,一般貼24小時可痊癒,如未愈可再換貼幾次。皮膚破潰或過敏則不宜貼敷。
5.治凍瘡的方法很多,但往往時間長,見效慢,而用雲南白藥治療有良效。其方法是:凍瘡未潰破者,用白酒將雲南白藥藥粉調成糊狀外敷,並注意保溫。凍瘡已潰破者,將患處洗淨後,直接撒雲南白藥藥粉於創面,用消毒紗布包紮,數日內可愈。
6.傷濕止痛膏的妙用治凍瘡:傷濕止痛膏可用於未破潰的凍瘡引起的皮膚紅腫、癢痛,先用熱水洗淨局部擦乾,然後貼上膏藥,每天1次,2~3次即奏效。
7.正骨水還有它的新用途,對凍瘡有特效,每天擦3~4次,擦了三次能把出現的皰塊消除了,半月有餘治好了凍瘡。凍瘡患者不妨一試。
8.風油精治療凍瘡:將患處洗淨,取本品少許塗搽患處,接著用手輕輕地揉搓,直至局部發熱,每日3次,連續3周,適用於凍瘡初起,局部紅腫硬痛者,但凍瘡破潰者不宜使用。在冬季來臨時,每日取本品少許外搽患處,可預防凍瘡。此外,用正骨水等亦可。
9.夏秋吃黃瓜時,用瓜蒂反覆擦常發生凍瘡的部位,只要堅持經常,保證不再復發。
10.香蕉:每晚用熱水洗患處後,取香蕉去皮,用香蕉肉擦塗皸裂處,塗擦後不要洗患處,每日1~2次,數天即愈。
11.凍瘡初起時,用熱醋塗抹,醋乾後,再行塗抹,一日數次,可見效。
12.冬季如有人生凍瘡、可在溫水中加入少量啤酒,浸泡20分鐘,即可馬上緩解凍瘡帶來的痛苦。這是因為啤酒中維生B1、B6有抗神經炎、皮膚炎和促進肌肉生長的功效。冬天堅持用加有啤酒的水浸泡洗用,可防止和治療凍瘡、腳氣等。
13.用菜市場里的雞要脫毛都要在沸水裡燙幾分種嘛!就用燙雞毛的那些水,拿回家溫一下,就可以燙凍瘡的地方了。
14.用大菜煮的湯(當然不用下佐料啦),也可以用來治凍瘡。
蘿蔔法:將蘿蔔切厚片,煮熟趁熱貼敷患處,涼後更換。連敷3-4天可愈。
生薑法:生薑火上烤熱,切片擦塗患處,可消腫止癢;或生薑切碎,浸泡於70%的酒精中,20天后用酒精擦塗患部,日數次。
蘋果法:蘋果去皮絞碎熬膏,加入少許樟腦粉調勻塗患處,每日3次。
辣椒法:辣椒面撒於傷濕止痛膏上,貼患處;或辣椒5個,入白酒100克浸泡一夜,用此酒擦塗患處,日2-3次;或乾辣椒25克,水煎,趁熱洗患處15分鐘,可消腫止癢。
茄根法:用茄子根、乾辣椒煎水,洗患處;或茄桿連根煮水,趁熱燙洗患處,日1~2次。
蔥須法:蔥須、茄根各100克,煎水洗患處,日1-2次。
桔皮法:鮮桔皮3~4個,生薑30克,加水2000毫升,煎煮30分鐘,水涼再加熱。
山楂法:山楂120克,水2500毫升,煎30分鐘去渣,熱洗患處,日一次。
以上方法均適宜治療未潰爛凍瘡。
針灸
體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周圍經穴。
阿是穴位置:病灶區(下同)。
(二)治法
先將穴區充分消毒,在凍瘡周圍穴位淺刺,再從凍瘡周圍皮膚(約距凍瘡邊緣0.2厘米之健康皮膚)開始,圍繞凍瘡用28號1寸毫針緩慢刺入皮內,急出針,不宜出血。然後,在凍瘡邊緣,每隔0.2~0.5厘米刺1針,淺刺成一圈,再在距0.25~0.5厘米的病灶上,復刺一圈,刺點要錯開,勿平行。如此逐漸向凍瘡中心圍刺,刺點也逐漸減少,最後在中心用粗毫針點刺1針出血。隔日1次,不計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述方法共治295例患者,結果全部獲愈[1]。
艾灸(之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艾卷點燃後,以雀啄灸法,直接將燃著端接觸阿是穴,以每秒鐘快速點灸2~3次為宜,患處有輕度灼痛或灼熱感,但不會留下疤痕。每次5~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7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79例,結果臨床治癒92例,占91.1%[2]。
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選取紅、腫、脹、痛最顯著的部位,常規消毒,用三棱針迅速點刺,放血3~5滴。每次根據症情,取3~5處放血,每日或隔日1次,6次為一療程,一般只需治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50例,均在3~6次內獲愈,總痊癒率為100%[3]。
體針加穴位紫外線照射
(一)取穴
主穴:陽池、陽溪、外關、合谷。
(二)治法
上穴均取,以1.5寸毫針進針後提捻轉,得氣後留針20分鐘,行針3~4次。用U型管功率為500瓦紫外線治療燈,以平均生物劑量(MED)照射雙手30秒,燈距50厘米,首次劑量5MED,以後每次遞增2MED,每日1次,6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65例,痊癒48例,顯效17例,總有效率達100%[4]。
艾灸(之二)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視凍瘡大小,將生薑切成約2毫米薄片,置於瘡面上。再將艾絨作成小指腹大的艾炷,安放於薑片上施灸,當患者感到灼痛時,醫者可略略來回移動薑片(注意不可離開瘡面)。每處灸3~5壯,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58例,痊癒52例,有效4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6.6%。經觀察其療效不受年齡、病程及病損範圍的影響[5]。

注意事項

勤換、襪和鞋墊

勤用熱水洗腳,保證腳部血液暢流。

勤活動手腳和揉搓面部。

不要在凍傷後用火烤、雪擦、冷水泡和捶打患處。

相關詞條

魚鱗病 手足癬 濕疹 唇炎 癤腫 多形性日光疹 香港腳 增生性瘢痕 疥癬 皮膚瘙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