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浸田

冷浸田,又稱冷浸性水稻土。是指長期積水的強潛育性低產水稻土。

冷浸田

正文

長期積水的強潛育性低產水稻土。又稱冷浸性水稻土。其主要特徵是土壤水分處於飽和狀態,還原作用強,剖面構型為 A-G型或AG-G型。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山區谷地、丘陵低洼地、平原湖沼低洼地,以及山塘、水庫堤壩的下部。
低產原因 終年積水,水冷而泥濘,從而導致一系列土壤性質的惡化,主要表現為:①水、土溫度低。冷浸田的水溫、土溫受泉水溫度影響大,而受太陽輻射影響小。冬季的水、土溫度高於正常稻田,但在水稻生長的夏秋兩季,則較正常稻田低4~5℃。因而使水稻根系活力減退,影響養分吸收。②缺乏有效養分。冷浸田的有機質含量雖高,但碳氮比值較大,且低溫使土壤微生物活性減弱,有機質的分解作用受抑制,因而不可能提供水稻所需要的養分。此外,有些冷浸田的粘粒淋溶作用強烈,引起土壤的陽離子交換量和鹽基飽和度下降,土壤保肥能力減弱,加之大量亞鐵離子又從土壤粘粒中代換一部分養分,轉入土壤溶液而隨水流失,使有效養分更加貧乏。③還原性物質的為害。冷浸田土壤在長期嫌氣狀態下產生大量還原性物質──亞鐵離子和硫化物。亞鐵離子除直接為害水稻外,還能阻礙水稻對鉀的吸收。硫化物在強酸性的還原條件下以硫化氫形式存在居多,輕則使水稻根系發黑和造成僵苗,重則導致水稻死亡。④表土泥濘。長期積水破壞了土壤結構,使土粒分散,表層約有30~40厘米厚的土壤終年處於泥濘狀態,不利耕作,水稻移栽後也難以立苗,常出現前期浮秧多、後期易倒伏的現象。
改良措施 為從根本上消除冷浸田的低產原因,通常採取如下措施:①建立排水系統,降低地下水位。這是改良冷浸田的首要步驟和基礎工作。排水方法因泉水的來源和數量而異。②耕翻曬垡,水旱輪作。在完成排水工程之後進行耕翻曬垡,可以迅速提高土壤的氧化還原電位,降低或消除還原性物質的為害。耕翻曬垡還可使土壤經常處於乾濕交替、熱脹冷縮和冬季冰凍融散狀態,有利於疏鬆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若再與水旱輪作制相結合,則效果更佳。③增施磷、鉀、硫肥。冷浸田土壤在長期浸水後一旦脫水乾燥,常會導致有效態磷被固定,從而加劇磷素養分的不足。因此,增施磷肥也是改良冷浸田的重要措施之一。此外,過磷酸鈣和硫酸鉀肥料中含有硫酸鹽,而長期處於還原條件下的冷浸土壤則因硫酸鹽被還原為硫化氫或硫化鐵而造成有效硫含量不足,增施磷肥、鉀肥還可彌補這個缺陷。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