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魚

冷水魚

冷水魚是魚的一個種類,主要是人們按照魚類對於生活環境,尤其是水溫的要求,在水產養殖上,人們習慣將水溫高於20℃就不能存活的魚類統稱為冷水性魚類,即俗稱的“冷水魚”,如虎嘉魚、裂腹魚等;水溫低於15度就會被冷死的魚類統稱為熱水性魚類,如羅非魚,淡水白鯧,彩虹鯛等;適溫性強,分布廣的魚類統稱為溫水性魚類,鯉魚、草魚、鯽魚等。冷水性魚類至少有48種和亞種以上,主要是鮭科的虎嘉魚;鯉科的裂腹魚亞科、魚句亞科的部分種和亞種;鰍科的高原鰍屬、鮡科、平鰭鰍科等。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從80年代便開始試驗養殖冷水魚,經過近20年的發展,現已在四面山和涼山州建成五家上規模的冷水魚養殖場。在地方冷水魚的研究上,農業大學已與有關單位初步完成了雅羅魚的馴養生殖試驗,鰍科冷水魚的馴化也在積極的試驗當中。一些本地品種的冷水魚,如石爬魚、高原鰍等,不僅美味可口,而且欣賞性也較強,再加之自然資源的數目稀少,目前場售價昂揚。野生珍稀冷水魚的馴化,不僅有利於自然野生物種愛護,更是在把握人工育養技術後,規模化生產的效益將相當可觀。

主要特徵

冷水魚冷水魚
(1)冷水魚是短型魚類。在自然光照逐日變短,水溫逐日降低的秋、冬季性腺發育成熟。制約其性成熟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強度,其次是溫度。
(2)生殖季節是10月至翌年的2月,多數種類的生殖高峰期是12月至1月。冰封期長的地區,有些種類的生殖推遲到4月溪流開始解凍、飼料生物開始繁衍的早春。冷水魚在野生環境下生殖,水溫多在8℃以下。
(3)性腺發育、成熟,受精,胚胎髮育及稚魚孵化的上限水溫是13℃,超過13℃性腺發育失常,稚魚畸形率高。
(4)性腺發育、成熟,受精,胚胎髮育及稚魚孵化、發育沒有明顯的下限溫度,在0.5℃水溫下仍可正常發育、孵化。
(5)胚胎髮育長,達300~600度日累積溫度,在卵內完成仔魚期發育進入稚魚期後孵化出膜,剛一孵出便是稚魚,稱其為孵化稚魚。
(6)生長適合的水溫是8~20℃,高於或低於此範圍越多生長越慢。22℃代謝強度、飼料效力、抗病力降低,25℃以上會很快死亡。
(7)沒有明顯的生長下限水溫,只要水不結冰就能攝食、生長。
(8)終生休息於高透明度、高融解氧、澄澈清冽的流水環境中。

常見種類

三文魚虹鱒
鱘魚
雅魚
錦鯉
斑黃瓜魚(石頭魚)
裸黃瓜魚(石頭魚)
銀色臀鱗魚(黃魚)伊犁臀鱗魚(大頭)
貝加爾雅羅魚(小白條)
黑斑條鰍(狗魚)
黑背條鰍(狗魚)
哲羅鮭
白斑狗魚
雅羅魚
五道黑
黑魚
梭鱸
東方歐鯿
額河銀鯽
柳根魚
華子魚

養殖技術

冷水魚冷水魚
安全食品生產法律、法規的建立,市場準入機制的形成使漁業健康養殖成為當前水產養殖業發展的必然之路,北京市懷柔區冷水養殖歷史長,新品種不斷引進,魚類病害逐年增多。因此,實行健康養殖減少病害發生將成為目前冷水魚養殖魚病防治的重要手段,現將冷水魚健康養殖技術操作要點介紹如下。1.選擇良女子的水源,保障適宜的水溫

冷水魚養殖的品種為鮭鱒魚和鱘魚兩大類,他們原始生活環境分別為山澗溪流和江河,自然水域水質良好,水溫低。因此在冷水魚養殖選擇水源時要選擇泉水和水質清新的河水,水溫10~18℃為宜。以水溫較高河水為水源的養殖場夏季可補充部分地下水降低水溫。

2.建設符合健康養殖需求的魚池結構

冷水魚養殖池以長方形、四角圓鈍的結構為佳,沒有死角走水合理,魚可在全池均勻分布,魚池寬4米,長不超過15米為好。魚池排水口設定一層攔魚柵兩層閘板,採用倒虹吸式排水,這樣有利於底部污物排出,魚池供水應採用並聯供水方式減少魚體發病交叉感染機會。魚池供水條件不好,採用串聯魚池供水的應在排水口下方設沉澱池減少殘餌魚糞等代謝物對下方池魚的危害。

3.實行科學合理的放養和投餵

冷水魚放養密度雖然可以隨水交換量、溶氧量增加而加大,但放養密度在16千克/立方米以上時,由於魚體代謝產生的代謝物將使水體中硫化氫、氨氮、硝酸氮、亞硝酸氮等水化指標上升,魚體會感到生理上的不適,只能保證平時的攝食活動,魚體生長緩慢,抵禦疾病能力將會降低。因此,冷水魚放養應保持在10~14千克/立方米範圍內,這樣即可大限度地利用水體又可提高魚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在魚類飼養過程中必須保證餌料成份的營養平衡和品質質量,要注意餌料投餵量的掌握,投餌量不足會造成飢餓,魚成長參差不齊,殘食與寄生性疾病發生;餵餌太多易發生殘餌污染,增加氧氣的消耗量及各種傳染病發生機會。必須根據水溫、魚體狀況、溶氧等因素科學合理地投喂,在適宜的條件下魚種日餌率3%左右,成魚2.5%左右。並且要注意餌料粒徑與魚體規格相適應,一般餌料粒徑為所餵魚口裂2/3為佳。

4.保持健康的魚類生態環境減少魚病發生

冷水魚健康養殖是一項生態綜合工程,保持良好魚類生態環境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因此,冷水魚健康養殖要做好魚池周邊環境條件的改善和保持,減少周圍環境對漁業生態的不良影響。隨時注意入水口有無落葉雜物流入,定期清洗池底(每周1次)防止殘餌、糞便等污物的累積與藻類雜菌的孳生;餌料投餵前要過篩,篩出碎料粉,減少餌料對水環境的污染和對魚類鰓部附著的危害;水源不足、池水水溫高時,可利用增氧設備和補充地下水增加水中溶氧降低水溫;對於重複利用的養殖流水可在魚池入水口處安裝UV-C紫外線水體消毒殺菌設備減少水中微生物菌群總數避免魚病交叉感染。

5.增加魚體營養提高魚類對疾病的抵抗力冷水魚健康養殖在保證餌料營養平衡與品質的基礎上增加魚體營養可提高魚類對疾病的抵抗力,因此,投餵適量營養餌是健康養殖的必要手段之一。
5.1投餵無機鹽營養餌 將250克無機鹽用水溶解後拌50千克餌料,投餵給經過長途運輸和體表損傷的魚種、成魚。可調節魚體滲透壓使體液移動儲留正常,促進皮膚黏膜生長,加快傷口癒合。
5.2投餵Vc與蜂蜜營養餌 將Vc10克加水溶解後和1千克蜂蜜攪勻拌100千克餌料,每10天投餵一次,可增加魚體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利用促進生長和骨骼發育。
5.3投餵Ve與食用油營養餌 將Ve5克與1千克油攪勻拌100千克餌料每周投餵1次,可增加魚體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利用增強魚體抗貧血功能
6.做好新品種引進的考察,嚴格檢驗檢疫

引種時要充分認識新品種跨地區的風險,要求對引進的新品種實地考察,從無病區引種,並按要求嚴格檢疫,引進後依照有關規定進行監督。

成魚養殖企業購買種苗時除要實行嚴格的檢疫和復檢工作外,在購種時應遵循同一場地苗種原則,避免苗種攜帶的魚病交叉感染。
7.採用正確的施藥方法,做好魚病防治

冷水魚健康養殖在魚病防治中除了對症下藥、藥量準確外,正確的施藥方法是極為重要的。魚病防治用藥分體外用藥和體內用藥兩大類,體外用藥施藥方法有蘸、浸、泡,體內用藥施藥方法為投餵藥餌。

蘸 所用藥物具有強烈刺激性,濃度高,一般(20~50)×10E-6,治療體表損傷、細菌性和寄生蟲性疾病。適用於規格較小或經過長途運輸的魚種,要求將魚放入藥液中瞬間拿出。例如:用50×10E-6的碘酊為魚種消毒。
所用藥物有一定刺激性,濃度較高,一般(10~15)×10E-6,治療寄生蟲性疾病、預防細菌性疾病。適用於養殖中分池操作時,要求將分池魚放入藥液中10分鐘左右撈出。例如:用25×10E-6福馬林溶液浸洗治療小瓜蟲病。所用藥物在一定濃度條件下維持相對長的時間,一般濃度5×10E-6以下1個小時左右,治療細菌性疾病,頑固性寄生蟲和病毒性疾病。要求適當降低水體交換量及水位,在魚池上方入水口處均勻潑酒藥液,然後採用滴流管定量將藥劑慢慢加入進水口中維持池中藥液濃度一段時間。例如:用苯扎澳銨消毒劑2×10E-6治療細菌性爛鰓病
所用藥物有中草藥、抗生素、碘製劑等。中草藥要求進行超微粉碎加入餌料中製成藥餌投餵;抗生素可加入食用油攪餌投餵;碘製劑作為內肥藥一般劑量小又溶於水可直接對水噴在餌料上投餵。投餵藥餌時要減少投餌次數,投餵量為平常投餵量的70%,使魚體處於半飢餓狀態增加魚類攝食藥餌的欲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