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學工農兵

再學工農兵

“學工學農學軍”,是來自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特色辭彙。2010年11月9日,“再學工農兵”一詞再次成為中國媒體關注的熱點——為了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重慶在全市大學生中重點開展帶薪實習、種樹、學農、學工、學軍和社會調研等活動,意在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台。

背景資料

中國大學生參加大學生村官動員會中國大學生參加大學生村官動員會

2010年11月9日,重慶市市委、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稱,為了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重慶市將在全市大學生中重點開展帶薪實習、種樹、學、學、學和社會調研等活動,確保70多萬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不少於4個月的社會實踐,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台。

該活動具體內容為“六個一”。即每一名大學生積極參與種樹,每所大學建一片大學林;帶薪實習一個月;到農村“三進三同”一個月;到企業做工一個月;學軍一個月;撰寫一篇有價值的社會調研報告。

解讀原因

在這個似乎已經崇尚物質,遠離激情的年代,在大學生中重提“學工學農學軍”,很容易被外界以意識形態元素加以聯想或者解讀。

然而,中國自2000年之後不斷的擴大高校的招生率,能夠接受大學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國家對於人才的管理也從原來的計畫分配過渡到了市場自由分配。結果,大學與“鐵飯碗”之間的聯繫慢慢的被瓦解掉了。

大學生的身價,似乎因大學生的數量的增加,出現了嚴重貶值的現象。有的人認為是國家擴招政策良成的惡果,有的人認為是大學生太過挑剔的原因,也有的人認為是包括大學生在內擇業觀念的陳舊的結果。當今的大學生以80後90後為主,也就被很多人意視為“垮掉的一代人”為主。因而,如何讓“垮掉的一代人”在未來的社會之中,擔起自己必須擔起的擔子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

目前(2010年)學生了解社會的主要渠道

1、通過參加社團、從事兼職、勤工儉學等途經。

2、通過上網、看書,獲取間接經驗。(占大多數)

3、通過老師、父母等長輩介紹。

社會輿論

給予支持

重慶的這次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關注,是許多上了年歲的人想起了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甚至有些人驚呼這是在搞“”的一套。其實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時代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進行的如火如荼,並不是那一個人能想左一下就能左回去的。這有這樣擔心的人一定是那些當年受到左的迫害留下後遺症的個別人。青年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其成長過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社會應當給予有力的輿論支持。

大學生再學“工農兵”能夠補充多少營養,自是不好斷定,即使這個量不大但是這些營養元素定能發揮到極其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猶如稀土對於太空飛行器材的作用一般,雖然用量不大但是對於太空飛行器材的性能的最佳化卻有著不可忽略的價值。大學生再學“工農兵”雖然得不到不少可以錄入書本的知識,但是對於大學生的成長所能起到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將是勝出書本知識的。

中立觀點

網易網友:“社會不同人群之間的相互接觸交流是有必要的,相互有益的。只是不要提誰改造誰這樣的口號、要求、指標。還是說自己教育自己好。我們這一代,以不同方式下農村(一年以上),了解了國情,是有好處的。但由於當時條件、知識不足,我下鄉染上皮膚病,治到今天也沒好,也可說反倒增加了國家的負擔。希望在這些方面注意點。此外,就是要一視同仁,不要成為一些人的鍍金。”

相關評論

重慶去年組織的大學生“再學工農兵”活動引起社會的廣泛熱議。對此,重慶市教委副主任趙為糧目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作出解讀,也坦誠“確實受到和聽到了不少意見甚至是質疑
社會上對“再學工農兵”活動有爭議,但我認為“再學工農兵”不但沒有錯,而且應該鼓勵推廣,這是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培養現代化事業接班人的一條新路,符合執政黨關於培養接班人的要求。
大學生是國之棟樑,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接班人。要擔當國家民族大任,既需要豐富的知識,還需要過硬的思想與作風,也就是德才兼備。時下,某些大學生確實存在著不少問題,缺乏對國家對社會的強烈責任感,缺乏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和了解。一些大學生之所以遠離生產第一線,脫離實踐,片面追求享樂,癥結在於與普通人民民眾相脫離。
脫離人民民眾,就無法深刻認識社會,因此“再學工農兵”就是讓大學生補社會課,縮短與人民民眾的距離。有網友說,“再學工農兵”有百利無一害,向社會學習可以鍛鍊自己,多服務社會,使人少走彎路。
有人說,“再學工農兵”是作秀,搞形式主義。我認為,如果大學生在“再學工農兵”活動中,真能做到每人種100棵樹,到農村“三進三同”一個月,到企業做工一個月,學軍一個月,撰寫一篇有價值的社會調研報告等“六一個”活動,那么這樣的“秀”值得叫好,值得推廣。
通過這種形式,大學生知道了農村底層人們的生活狀況,知道了種樹學軍的滋味,使大學生們得到了鍛鍊,促進了思想認識,這有什麼不好?如果我們把一切教育活動都斥之為“作秀”、“形式主義”那以後什麼活動也不用舉辦了。
一些人把必要的形式與形式主義混為一談值得警惕。時下,有這么一種現象,凡各地出台廉政規定或促進精神文明新舉措,總有人斥之為形式主義。可是,內容總是與形式相聯繫的,檢驗一種形式好與不好,根本的標準是能否取得實際效果。如果成千上萬大學生通過“再學工農兵”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那么,就不該對這種“再學”形式說三道四。
重慶大學生“再學工農兵”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應堅持下去,不必為閒言蜚語而彷徨猶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