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森派

冉森派(Jansenism)又譯詹森派、羊森派,1637年創辦於法國巴黎附近的波羅雅爾寺院中,與耶穌會一樣,也屬於天主教,但卻與天主教主流有不同。因系荷蘭神學家C.O.冉森創始而得名。

簡介

冉森派(Jansenism)又譯詹森派、羊森派,1637年創辦於法國巴黎附近的波羅雅爾寺院中,與耶穌會一樣,也屬於天主教,但卻與天主教主流有不同。因系荷蘭神學家C.O.冉森創始而得名。冉森(Cornelius Otto Jarisen,1585—1638),荷蘭神學家,在大學修習神學期間即欣賞、信奉奧古斯丁思想,曾著有《奧古斯丁論》。

冉森派是持有新教神學觀點的天主教派。應該是新教改革在天主教會內部的一種回應。冉森派所信奉的教義和加爾文派基本一致,它的信徒中有許多學者和作家,他們受法國哲學家R.笛卡兒思想的影響較大。冉森派不僅從事宗教改革,還進行學術研究和文學、教育活動。第一所冉森派學校1637年創辦於巴黎附近的波爾特·羅亞爾寺院中。此後,同類學校在巴黎及法國各地相繼設立。

教育

冉森派也信奉所謂人生而有罪的“原罪”說,認為必須對兒童嚴格管理, 防止“原罪”的發展。 但他們反對耶穌會學校對兒童橫加壓制和濫用懲罰,要求以同情的溫和的態度對待學生,主張通過教師的示範和親切的談話進行教育。因此,他們主張每個教師只教 5、6 個學生, 以免照顧不周, 學校規模不大,稱為“國小校”。在學習內容上,反對單純注重拉丁語,主張以學習本族語言和近代語為主;此外,還學習數學、地理和歷史。教學都用法語進行。教學方法上,反對死記硬背,注重發展智力,訓練判斷力;採用實物教學,以發展兒童的感官;重視練習,貫徹連貫性、自覺性原則。這些,都明顯反映出笛卡兒以及捷克教育家J.A.夸美紐斯的某些思想的影響,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冉森派學校中的神學氣氛很濃,禁止學習人文主義作品,要求學生僅讀宗教讀物,以期養成虔信的品德。而且要求教師晝夜監視學生活動,限制學生自由。由於耶穌會的迫害,冉森派學校沒有得到大量發展,通常僅有20多所,最多時也僅有50所。冉森派學校只開辦了20多年,至1660年即被耶穌會封閉。此後,冉森派教徒仍繼續從事編寫教科書和函授教育的活動,對法國及其他各國的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