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芽胞桿菌

兵馬俑芽胞桿菌

兵馬俑芽胞桿菌(Bacillusbingmayongensissp.nov),是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劉波團隊從秦始皇兵馬俑1號坑土壤分離的FJAT-13831T菌株,為世界上首次發現的一種地球微生物——芽胞桿菌屬的新種。

基本信息

概述

放大了2萬倍的兵馬俑芽胞桿菌放大了2萬倍的兵馬俑芽胞桿菌

芽胞桿菌是一類能產生芽胞的細菌,有較強的抗逆性,廣泛分布在南極火山沙漠、深海、鹽湖等極端環境,其活菌製劑具有強大生命力,成為人類重要的微生物資源,廣泛套用於食品、農業、工業、醫學、冶金、環保、軍事,以及農業活菌製劑如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保鮮、生物降污、益生菌酶製劑、飼料添加劑等領域。

發現過程

2010年5月,劉波團隊在國家“973”計畫和農業部“948”項目支持下,在世界上首次開展秦始皇兵馬俑坑土的芽胞桿菌資源研究,從坑土中分離到10株芽胞桿菌。經過對該芽胞桿菌形態和生理生化特徵、化學特徵、基因型特徵和基因系統發育分析、DNA雜交、基因組平均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確定FJAT-13831T菌株是芽胞桿菌屬的新種,命名為兵馬俑芽胞桿菌。

命名原則

根據芽孢桿菌國際上命名的原則,一般是以採集地特徵或者發現者的名字來命名,“如地中海芽孢桿菌”。而該芽孢桿菌的採集地剛好在兵馬俑這個區域,所以專家採用了這個名字。

福建省農科院宣傳部部長黃獻光說,從該土中共分離到10個芽孢桿菌的菌株,9個是目前已有的,僅一個擬似,他們的一個研究人員經過兩年,採用多種方法分析鑑定,才確認了新種,之後將論文提交國際同行評審才得以確認。

重要性

這一發現豐富了“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古文化遺址的科學內涵。此前,專家在中國南海淤泥和內陸鹽湖中分離發現芽胞桿菌3個新種。

專家認為,研究秦始皇兵馬俑坑土中的芽胞桿菌系統發育多樣性,分析新種——兵馬俑芽胞桿菌的功能,將為人類開發利用芽胞桿菌開闢新途徑。

學術爭議

沒有在兵馬俑坑取過樣本

秦陵博物院總工程師周鐵說,遊客參觀只能在護欄外觀看,一般人都不能到兵馬俑坑裡面去。如果有研究需要,經過批准之後,才能到坑裡面去,取土同樣需要經過批准。

對於福建省農科院所說的實驗樣本是從一號坑中取的土,周鐵表示,秦陵博物院從來沒有與福建省農科院合作過,更沒有給他們提供過土樣,福建省農科院所說的土不可能是兵馬俑一號坑的土。秦陵博物院已經與對方取得聯繫,希望對此予以說明。

樣本是鞋底上刮下的土

福建省農科院表示,兵馬俑芽孢桿菌新種所取的土壤樣本,與兵馬俑及兵馬俑坑沒有關係。樣本來源是研究人員在參觀兵馬俑後,從鞋底上刮下來的土。

從鞋底上刮下的土進行研粳這樣的取樣是否嚴謹。陝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專家說,這樣的取樣肯定不嚴謹,取樣的容器等都是需要滅菌消毒的,才能說明樣品是無菌的。
陝西省一研究兵馬俑文物保護的專家說,取樣一般都有嚴格的要求,這樣取樣,不夠嚴肅,也不負責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