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鎮之亂

六鎮之亂,又稱六鎮起義。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發起的動亂。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的反漢化的大起事。

簡介

六鎮之亂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三月,由於不堪忍受北魏鎮將豪酋的殘酷奴役、歧視,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韓陵聚眾起義,占沃野鎮,率眾軍南下,又令衛可孤攻懷朔。隨即北方六鎮的各族兵、民紛起回響,關隴地區各族人民亦起,起義軍迅速發展到數十萬人。

概述

魏政府先後派元彧李崇等大軍前往鎮壓,但均被擊敗。八月,高車依附拔陵,起義軍士氣大振。孝明帝下詔改鎮為州,安撫六鎮。在迫於無奈之下,北魏統治者勾結北方柔然可汗阿那瓌,聯合剿殺起義軍,公元525年,破六韓拔陵被殺,起義失敗。六鎮降兵二十多萬人押送到冀州、定州、瀛州(皆在今河北)。冀州鮮卑族的葛榮率領起義軍陷瀛州、殺元深聽,號百萬軍,建國號齊,向洛陽進軍,後為爾朱榮伏擊,葛榮被殺害,餘部歸降爾朱榮。永安三年(530年),魏孝莊帝殺爾朱榮,高歡乘機接收歸順爾朱榮的六鎮起義軍二十餘萬帶往河北,形成日後的政治資本。
永安二年(529年)六鎮起義雖然在北魏政府的鎮壓下失敗了,此期間武鬥長達六年,由此展開了北魏末期大規模起義的浪潮,不久北魏分為東西魏。

六鎮概述

北魏末年以六鎮鎮民為主力的北方邊鎮人民的反魏起義。北魏遷都洛陽之前,首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當時塞北柔然強大,塞內分布著高車(即敕勒)和山胡。從皇始至延和年間(396~434),北魏先後自東而西設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等軍鎮,史稱北鎮或六鎮(孝文帝末年,又於懷荒鎮東今河北赤城西北增置御夷鎮,實為七鎮)。外御柔然,內制高車、山胡,拱衛京都。

歷史遺留問題

太和改制後,六鎮成為改革後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拓跋鮮卑建國時,其所依靠的軍隊是以鮮卑人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分很高,作戰勇猛。遷都洛陽後,部落兵發生分化,遷入河南者為羽林、虎賁,勛貴與士族同列;相反世守邊陲六鎮者則由「國之肺腑」逐步淪落為鎮戶、府戶,身分低下,由是引起六鎮軍民的普遍不滿。北魏末年,吏制敗壞,經濟衰退,六鎮遂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焦點。

明帝孝昌元年(525年),六鎮爆發了武裝起事,昔日國之爪牙,今則成為反對北魏政權的「叛民」。北魏雖多次進兵鎮壓,但仍未將亂事平定,最後不得不依靠原六鎮所抵禦的柔然兵,才能把亂事鎮壓下去。亂事雖平,但六鎮軍民的安置,又成為一個棘手的社會問題,由是亦引發日後葛榮領導的更大規模的河北起事

起義根源

北鎮不設州郡,以鎮、戍領民,號為鎮民,主要是鮮卑拓跋部民,地位較高。隨著北魏疆域的擴大,強制漢族及其它族的大族豪強、部落酋帥徙邊。文成帝以後,又不斷發配囚犯戍邊,從此鎮民的地位日益下降。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政、經濟中心南、北鎮失去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加以進入中原的包括拓跋在內的各族貴族加速漢化及封建化,而北鎮仍然保持著鮮卑化傾向,鎮民被稱為“府戶”,屬於軍府,世襲為兵,不準遷移。

矛盾的產生

北魏後期,北鎮鎮民中貧富差別加劇。軍鎮的統治者是主將、參僚和豪強,他們因不能充當清官而對北魏政府不滿。被統治的廣大鎮民遭受主將、參僚和豪強的欺凌奴役,土地被剝,承擔著繁重的官、私力役,還被洛陽政府視為“北人”,受到歧視。北鎮鎮民中有不少人來自高車、山胡,他們和居住塞內的本族人保持聯繫。山胡久居汾西和陝北。北魏時列入編戶的山胡承擔著租調徭役,不屬州郡的山胡仍由酋帥管轄,北魏政府常在他們中強徵兵丁,有時強行遷徙。高車分為東西兩部,一直保留部落組織,居住在六鎮邊塞一帶,對北魏政府承擔兵役和貢納義務。北魏政府委任山胡、高車酋長為領民酋長或其它官職,統治未列編戶的本族人民。在改鎮為州的地方,酋豪成為地方大姓,受公府、州郡辟舉。所以他們和洛陽政府既存在矛盾﹐又具有利益上的一致。
編輯本段矛盾的發展
正光四年(523),懷荒鎮民忿鎮將於景不發糧廩,殺景反。不久,沃野鎮民破六韓拔陵聚眾殺鎮將,攻占沃野鎮,改元真王。遂率義眾南下,又遣別帥衛可孤圍武川,攻懷朔。懷朔鎮將楊鈞擢武川豪強賀拔度拔及諸子允、勝、岳為統軍、軍主,率眾頑抗。五年三月,魏遣元彧鎮壓拔陵。衛可孤克武川、懷朔,俘度拔父子。五月,拔陵破元彧於五原。魏以李崇代元彧為北討大都督,崔暹,元淵為副將。七月,拔陵大敗崔暹於白道,李崇退守雲中。八月,東西兩部高車叛魏附拔陵,義軍大盛。孝明帝下詔改鎮為州,以求安撫。秀容人乞伏莫於攻殺郡守,南秀容牧子萬於乞真殺太僕卿,俱反。為秀容契胡酋長爾朱榮鎮壓。十月,李崇免官,元淵代總戎政。賀拔度拔父子及武川宇文肱等糾合鄉里豪強,襲殺衛可孤。孝昌元年(525)初,柔然主阿那率十萬眾,自武川西向沃野,為魏鎮壓拔陵。六月,拔陵圍元淵於五原,淵北走朔州(原懷朔鎮),雲州刺史費穆棄雲中投爾朱榮於秀容。元淵遣于謹說降已經起義的西部高車酋長乜列河重新歸附;阿那敗拔陵於五原,大將破六韓孔雀陣亡。拔陵被迫南下,在阿那和元淵的夾擊下,義軍二十萬為元淵所截降,拔陵主力失敗。北魏政府分徙降戶於冀(今河北冀縣)、定(今河北定縣)、瀛(今河北河間)三州就食,幾個月後,起義於河北地區再發。

起義的爆發

同年八月,柔玄鎮兵杜洛周(一作吐斤洛周)聚北鎮流民反於上谷(今北京延慶),年號仍用真王。率師西上,圍燕州(今河北涿鹿)。十二月,洛周至黃瓜堆,擊敗降魏高車酋長斛律金。孝昌二年,洛周攻破扼守軍都、居庸兩關的魏軍,南下幽州,十一月,范陽城民執幽州刺史王延年。行台常景以應義軍,洛周據有燕、幽。

起義的結果

杜洛周上谷起義的第二年,原懷朔鎮兵鮮于修禮等率北鎮流民反於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唐縣西),改元魯興,率師赴中山(今河北定縣)。魏以楊津為定州刺史、行台,守中山;又遣長孫稚偕河間王元琛率軍來援。四月,修禮大敗長孫稚等。五月,魏又以元淵為大都督﹐督元融、裴衍來援。八月,內奸元宏業殺害修禮,修禮部將葛榮誅之,代修禮領義眾堅持鬥爭。九月,葛榮趨瀛州,擊敗魏左軍都督元融,又俘殺元淵,義眾大振,葛榮遂自稱天子,建國號齊,改元廣安。

鮮于修禮起兵左人城後,恆州、朔州流民紛起回響。二月,西部高車斛律洛陽起於桑乾西,與費也頭牧子相連;四月,朔州城民鮮于阿胡據城反。斛律洛陽和費也頭牧子被爾朱榮鎮壓、阿胡率流民南下,七月,攻克平城。爾朱榮襲魏肆州,殺刺史,得賀拔勝。榮乘魏軍失利,積極網羅北鎮酋帥、豪強,以岳、勝為別將,兵力日盛。

孝昌三年正月,葛榮敗趙郡豪強李元忠,克殷州(今河北隆堯東),進圍冀州。七月,相州刺史元鑒據鄴叛魏降葛榮。八月,魏遣源子邕、裴衍等攻鄴,斬元鑒;又遣子邕、裴衍逼葛榮。十一月,葛榮克信都,俘冀州刺史魏宗室元老元孚及當州豪強潘紹等五百餘人。十二月,敗源子邕、裴衍等,進圍鄴城。武泰元年(528)正月,定州長史李裔以中山降,俘刺史楊津;瀛州刺史元寧以城降。葛榮克冀、定、瀛三州,據守鄚城的河間大族邢杲和割據勃海的豪強高幹,各率部曲鄉里十餘萬戶南逃。二月,葛榮殺杜洛周並其部眾。三月,克滄州。至此,葛榮擁有燕、幽、冀、定、瀛、殷、滄七州之地,南圍鄴城,西逼併、肆、兵力極盛。

爾朱榮勢力的擴大

葛榮義軍發展的同時,爾朱榮勢力也急劇擴大,高歡、段榮、尉景、蔡等懷朔豪強先叛洛周,後背葛榮,投奔秀容。爾朱榮器重高歡,常參軍謀。并州刺史元天穆與爾朱榮勾結,勸其襲取洛陽。武泰元年三月,爾朱榮以胡太后鴆殺孝明帝為藉口,自晉陽出兵向洛陽,至河陰。四月,立元子攸為帝,沉太后於河,殺朝臣二千餘人。契胡酋長爾朱榮為首的北鎮豪強、酋帥集團控制了北魏政權。七月,葛榮圍鄴,眾號百萬。九月,爾朱榮率精騎出滏口(今河北磁縣西北),與義軍展開會戰,爾朱榮使侯景為前驅,高歡陣前誘降。葛榮輕敵,爾朱榮出奇兵,表里合擊,葛榮兵敗被俘。義眾星散,為契胡分頭押領。十月,葛榮犧牲於洛陽。十二月,葛榮餘部韓樓據薊城反,爾朱榮以賀拔勝為大都督﹐屯中山以備韓樓。永安二年(529)九月,爾朱榮遣侯淵率兵鎮壓韓樓,韓樓棄薊城出走,途中被俘殺,六鎮起義至此失敗。

爾朱榮勢力的爆發

自正光四年懷荒鎮民暴動,至永安二年韓樓被鎮壓,六鎮鎮民、流民堅持武裝鬥爭達六年。義軍在葛榮領導的後期號稱百萬,據河北七州,是魏末最大的一支起義武裝。早在六鎮起義之初(正光五年),關隴地區的氐、羌、胡各族人民也舉兵回響。高平鎮(今寧夏固原)胡琛、秦及南秦州(今甘肅東南部)羌人莫折大提起兵,實力較強。大提及子念生的勢力發展迅速,北抵高平,西至枹罕、姑臧,東下岐州,南達東益。念生受挫後,與胡琛合併﹐後歸万俟醜奴統帥。這支以鎮民﹑城民為主力的山胡﹑羌﹑氐聯合義軍,東下秦隴,克豳、夏、涇﹑岐、北華等州,並曾一度攻占潼關,聲援葛榮,最後於普泰元年(531)失敗。

爾朱榮勢力的終結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曾經兩次調動大軍攻打南齊。由於南齊軍民的抵抗,沒有勝利。公元499年,南齊派兵攻打北魏。魏孝文帝帶病抵抗,打退了齊兵。不久,孝文帝也病死了。魏孝文帝死後,魏宣武帝元恪繼位,北魏又開始衰落。到了魏孝明帝即位,因為年紀太小,由他母親胡太后臨朝。胡太后是個專橫奢侈的人。她相信佛教,認為佛法能減輕她的罪過。北魏的統治者,還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開鑿石窟,建造佛像。在建都洛陽之前,他們花了三十多年時間,左雲岡(在今山西大同市武周山)開鑿大批石窟,有大小佛像十萬尊以上。前前後後開鑿了二十四年,花了八十多萬人工。這些石窟和佛像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高度的雕塑藝術水平,但它也大大加重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負擔。
編輯本段六鎮起義的平息
北魏在北方邊境設立了六個鎮,派了將士防守。公元523年,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北)的匈奴人破六韓拔陵(破六韓是姓)首先帶領兵士殺死鎮將,發動起義。其它五個鎮的兵士也紛紛回響。反對北魏的起義勢力越來越大。由於北魏勾結北方的柔然族人共同鎮壓,六鎮兵士的起義失販了。北魏政府為了防止六鎮兵民的反抗,把起義失敗的六鎮兵士二十多萬人都押送到冀州、定州、瀛州(治所都在今河北)。這些兵士哪裡肯受魏朝的奴役,在冀州,又燃燒起起義的火焰。鮮卑族的葛榮率領起義軍,進攻瀛州。北魏政府派章武王元融為大司馬,廣陽王元深(中元琛是兩個人)為大都督,發動大軍鎮壓。那些只知吃喝玩樂的貴族哪裡會打仗。葛榮起義軍到了博野鎮(今河北省中部),就派出一支輕騎兵偷襲元融的大營。元融沒有防備,被起義軍殺了。元深聽到元融被殺,退到定州,也被葛榮的騎兵俘虜了。葛榮把各路起義兵士都合在一起,號稱百萬,準備向洛陽進軍,聲勢浩大。這時候,秀容(在今山西省)有個部落酋長爾朱榮,手下有八千強悍的騎兵,專門和農民軍作對。北魏孝明帝就利用爾朱榮的兵力來對付葛榮。葛榮認為爾朱榮人馬少,容易對付。他把兵士在幾十里的陣地上散開,準備圍捕爾朱榮。想不到爾朱榮把兵埋伏在山谷里,發動精兵突擊,把葛榮的兵士衝散,再前後夾擊。起義軍遭到失敗,葛榮本人也被殺害了。葛榮起義失敗後,北魏內部也發生大亂。

北魏分裂

高歡不僅有一個“賀六渾”的鮮卑名字,還娶了一個鮮卑貴族出身的婁昭君之後為妻。他實在是一個鮮卑化了的漢人。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北方爆發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的大起義。高歡認為時機已到,便帶著個人野心,先後參加了破六韓拔陵、杜洛周、葛榮等領導的起義隊伍。在義軍中暗集死黨,窺測時機,發展個人勢力。後來,他看到契胡酋長爾朱榮勢力強大,便與死黨尉景、段榮等叛離義軍,投奔爾朱榮,並很快贏得爾朱榮的信任,取得親信都督(爾朱榮衛隊長)的職位。永安三年(53O年),魏孝莊帝誘殺爾朱榮於洛陽,高歡乘爾朱氏混亂之機,說動當年被爾朱榮兼併的六鎮起義軍二十餘萬眾軍民歸順自己,並把他們帶往河北,,這二十多萬之眾的六鎮兵民,遂成為日後高歡起家的政治資本和軍事力量。第二年,即北魏普泰元年,高歡率眾進據冀州(今河北冀縣),籠絡當地世族地主,利用民族隔閡,煽動反爾朱氏情緒,一時人聲鼎沸,勢力陡增。永熙元年(532年)三月,爾朱兆率二十萬大軍進攻高歡。高歡以逸待勞,以少勝多,重創爾朱軍,乘勝進據魏都洛陽,成為實際控制北魏政權的“太上皇”。這年的七月,高歡攻克晉陽,徹底剷除爾朱勢力。在晉陽建立大丞相府,定居晉陽遙控朝政。從此,高歡及後來的北齊歷代帝王,刻意經營晉陽,使晉陽成為北魏、東魏、北齊三代實際上的政治中心,史稱“霸府”。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孝武帝不甘作高歡傀儡,高歡兵進洛陽廢其帝位,另立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史稱東魏。另一軍閥宇文泰率領自己的部眾西入潼關,亦擁立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北魏遂告消亡。中國北方也從統一走向分裂,但是這種分裂是暫時的,不久,宇文泰的後繼者就會統一北方,再統一中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