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改制


鮮卑族在中原建立北魏政權後,帶來了很多落後的風俗和制度。馮太后是個漢人,進入北魏後宮時,對許多落後的制度不習慣。
在無權的時候,馮太后只能忍耐。當她害死獻文帝,再次執政後,決定改變落後的制度。承明元年(公元476年)二月,有些官員要求對管理太廟內獻文帝神主的執事官賜給爵位。按照傳統,這些官員提出的要求符合情理,但馮太后卻生氣地對他們說:“以後討論什麼事情都應根據‘古典正言’,不準遵循什麼傳統!”官員們聽了,不敢反對。此次變革的成功,使馮太后充滿了信心,決定實施全面改革。
北魏的各級官吏截留賦稅,中飽私囊,與商賈勾結,利用收稅之機,勒索老百姓,大發其財。馮太后臨朝執政後,對這些現象深感憂慮。根據漢制,官員領有俸祿,但北魏的百官沒有俸祿。戰爭頻繁的北魏初期這個問題容易解決,因為在戰爭結束後可以分配戰利品。到公元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戰爭減少,大部分官員大肆貪污,勒索百姓,致使百姓怨聲載道。
馮太后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發給百官俸祿,對那些貪婪成性的人,嚴加懲辦。
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北魏開始實行俸祿制度,百官有了俸祿。條例頒布後,馮太后將40多位以身試法的貪官污吏判處死刑。
小皇帝拓跋宏支持馮太后的行動,審問貪污犯秦州刺史李洪之。除了貪官污吏的問題,馮太后又發現了一些嚴峻的問題。當時,豪強大量兼併山林沼澤和土地,而平民百姓卻無立錐之地,豪強地主成為與國家爭奪勞動力和武裝力量的強大勢力。
當時,北魏常出現老百姓武裝暴動的反抗事件。怎樣解決這些難題?馮太后決定推行均田制。馮太后下詔制定了“三長制”:有組織地搜刮隱瞞不漏的戶口,擴大編戶。
三長制就是仿照漢族封建統治的什伍里甲組織的形式,重建地方基層機構,規定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鄰、里、黨各設一長,合稱三長。任三長者,可免除一至二人的徭役。
在馮太后的大力支持下,北魏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地方墓層機構,便於清查隱瞞的戶口,增加國家控制的人口,使國家確定徵稅的統一準則,削弱了地方豪強的經濟實力和武裝力量,增加了國家的力量。
隨著“三長制”的實施,地方隱漏的大量戶口被查出,馮太后下詔推行均田制。
馮太后考慮到普遍實行休耕法,有的要兩年或者三年輪種,便把授田數量相應增加一倍或者兩倍。因此,授田又稱倍田。受田的良民不能勞動或者死亡時,國家收回土地。若良民失去奴婢和牛,國家也收回土地。奴婢也可得到桑田,桑田必須在三年內種完,若到期種不完,國家收回桑田。
所有的授田都是“世業田”,世代相傳,不夠規定數額的買夠規定的數額,超過規定數額的可以賣掉超額的部分。對那些殘、老、少、寡需要照顧授給一半田地,沒有改嫁的寡婦授給婦田,免徵田稅。
馮太后按照全國人口密度不同的實際情況,制定“狹鄉”和“寬鄉”的政策。均田制規定:罪犯和絕戶人家的土地收為公田,將來作為授田之用。人口增加後,以先貧後富的原則授給他們田地。
各級官員是馮太后統治國家的支柱,按官職高低分給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各八頃,縣令、郡丞各六頃。官田無權買賣。
均田制使北魏的奴隸社會經濟結構向封建化的經濟結構過渡,這一制度歷經北齊、北周,至隋唐約300年,不僅使北魏的經濟快速發展,而且成為隋唐社會的經濟基礎。
臨朝執政以後,馮太后對宗室子弟的要求很嚴。太和九年(公元485年),拓跋宏的弟弟拓跋禧封為鹹陽王、拓跋斡封為河南王、拓跋羽封為廣陵王、拓跋雍封為潁川王、拓跋勰封為始平王、拓跋詳封為北海王。北魏建立學館,諸王在裡面學習。馮太后把她親自撰寫的300多條準則《勸戒歌》分發給王親大公們,命他們反覆背誦,遵守準則。
晚輩的諸王們一般能接受馮太后的思想,但與馮太后同輩的諸王不肯接受。懷朔鎮將汝陰王拓跋天賜和長安鎮將南安惠王拓跋楨,以老王自居,公然貪贓枉法。馮太后對他們毫不手軟,於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將他們打人天牢。
一些大臣到太后面前替二位老王爺說情。馮太后當天就召集文武大臣議論此事。馮太后問道:“你們說,我是赦免二王毀了法律,還是維護法律的尊嚴呢?”大臣們跪在地下,說:“無論如何應該赦免。”
馮太后宣布退朝。
大臣們走後,馮太后陷入矛盾之中。統治國家需要文武大臣們的支持,但是如果不嚴懲二王,會敗壞法紀,引起百姓普遍的不滿。第二天清晨,馮太后採取折衷方法,通過孝文帝頒布詔書:"二王犯下了十惡不赦的罪行,但太皇太后念他們是高宗的兄弟,南安王又是大孝子,免他們的官爵,監禁終身。”
馮太后對二王還如此嚴辦,對付其他貪官污吏決不手軟。太和三年(公元479年),有人舉報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和長安鎮將陳提等人貪污時,馮太后派人調查。弄清犯罪事實後,馮太后處斬洛侯、目辰,發配陳提。從此,許多貪官污吏有所收斂了。
馮太后小時候有過一段逃難的生活,知道平民百姓的生活悽苦,平民百姓是那樣淳樸。誰愛護百姓,哪怕只說了幾句同情的話,百姓就對誰頂禮膜拜。馮太后常給百姓們一些實惠,對百姓們的遭遇深表同情。在均田制的實施過程中,馮太后對老、少、殘疾人、寡婦有所照顧。
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從春天到夏天,北魏未見滴雨,禾苗大多枯死,出現了大瘟疫,又無法夏種,結果顆粒無收,很多百姓餓死。馮太后召集群臣獻計獻策。七月己丑日,馮太后派專人編造戶籍,分配去留名額,通知各地官府,對前往就食的災民一律贍養。
馮太后還下令停止製作綿綢綾羅,將御府中一大半的衣服珍寶、太官雜器、太仆乘具、內庫弓箭刀鈐和外府衣物、繒布、絲紡分發給百姓。在馮太后的調理下,百姓們度過了災荒。
馮太后發現,長期在她身邊的人員對她膽戰心驚。她認為,這些人怕她,都是她平常對他們言辭太嚴厲了。馮太后認為,他們的牢騷很大,只是不敢發作罷了。若再讓他們成天膽戰心驚,長此以往可能會受壞人利用,其後果嚴重。
此後,馮太后在人們面前約束自己,對人和顏悅色。一次,馮太后的身體欠佳,需要吃稀粥。廚師夜裡失眠,白天很疲乏,結果粥里竟有隻大蜻蜓。馮太后輕輕吹了吹粥,用匕首把蜻蜓撥了出來,繼續吃粥。孝文帝奪過粥碗,要治廚師的罪。馮太后連忙安慰廚師,還勸孝文帝說:“別嚇著他,這點小事就算了吧!”廚師跪在地上向太后叩頭。
在促進北魏封建化的過程中,馮太后大力提倡漢化。為此,她大興教育,建立許多學校,尊崇儒法,嚴禁卜、筮之學。馮太后為孝文帝南遷定都洛陽,推行大規模的漢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清除了障礙。
馮太后主持下的“太和改制”,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馮太后以祖母的身份訓導精明的皇孫孝文帝。孝文帝為她臨朝時無所畏懼的氣度所威懾,對她產生了深深的敬佩。
為了使孝文帝符合自己的要求,馮太后親自作《皇誥》18篇,作為他的行為準則,從思想上向他灌輸帝王之道
不僅如此,馮太后經常以身作則,對孝文帝進行示範。馮太后執政,注重在生活上節儉,抵制浪費。執政之初,她下令取消了鷹師曹,禁止各地上貢鷹類。在宮中,她的生活非常儉樸。平日的穿戴,從無錦繡華麗的裝飾;她廢除了膳食上食不厭精、花樣繁多的舊制,只在一張几案上吃飯,使原來的食譜減少十分之九,杜絕了浪費。孝文帝在馮太后的示範之下,也養成了節儉的性格。每次聽政、臨朝和巡視時,馮太后一般把孝文帝帶在身邊,讓他隨時隨地得到磨鍊。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太后病重,躺在床上起不來了。病床上,馮太后對身旁的孝文帝說:“生前我千方百計為國家為百姓謀利,死後也要對得起國家和百姓。給我辦喪事時一定要節儉。”九月,馮太后去逝,年僅49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