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話

六祖壇經講話

《六祖壇經》,被視為無上的寶典,在中國佛學思想上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學作品;是宋明兩代理學思想之開啟;錢穆將之與《論語》、《孟子》鼎足而三,並列為探索中國文化的經典。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六祖壇經講話

作者:星雲大師

市場價:¥49.80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頁碼:470 頁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802288966

·版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16

內容簡介

在佛學禪宗龐大的典籍中,《六祖壇經》被視為無上的寶典,在中國佛學思想上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學作品;是宋明兩代理學思想之開啟;錢穆將之與《論語》、《孟子》鼎足而三,並列為探索中國文化的經典。

禪,是一種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樂我淨的領域。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六祖壇經》原典凡兩萬餘字,以禪宗六祖惠能的生平活動為序,述其形跡、說法及與弟子的機鋒對答,共分十品。主旨在宣稱人皆自性清淨、本有佛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主張自悟自修、無念無住;力倡頓悟說,是禪宗最主要的思想依據;對人們對佛學的諸多困惑予以堅定明確的開釋。

為了幫助讀者理解《壇經》,本書將原典逐文翻譯成白話,對一些名相、專有辭彙則加以批註,就原典十品中的每一品中提出十個問題,用問答的方式對《壇經》的精義進行扼要、詳盡的解說。

由《壇經》映照生活,以生活返顧《壇經》,人生的美與愉悅由此得以領略與感悟,人生的苦難與歧路紛然由此得以慰藉與指示。

禪,雖然是古老的遺產,但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簡介

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禪門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9年初到台。1967年創建佛光山,致力推廣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佛教事業,並在世界各地創設200餘所寺院道場。

1976年創辦《佛光學報》,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2001年成立

“法藏文庫”,輯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國佛教文化論叢》各100冊。大師共培養出1300餘位現代僧才,於五大洲弘法度眾。並創立西來大學、佛光大學及南華大學。

1985年,卸下佛光山宗長一職,之後四處雲遊弘法,創建國際佛光會。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著作被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10餘種語言,流傳世界各地。

編輯推薦

《六祖壇經》乃研究中華文化的必讀之書。

《六祖壇經》是“東方精神文學的最大傑作”。

人生最大幸福事 夜半挑燈讀壇經 佛學宗師星雲大師 這您講讀禪宗寶典 釋解人生之惑

目錄

禪與現代人的生活(代序)

前言

第一行由品

【原典】

【注釋】

【譯文】

【講話】

二般若

【原典】

【注釋】

【譯文】

【講話】

第三決疑品

【原典】

【注釋】

【譯文】

【講話】

第四定慧品

【原典】

【注釋】

【譯文】

【講話】

第五坐禪品

【原典】

【注釋】

【譯文】

【講話】

第六懺悔品

【原典】

【注釋】

【譯文】

【講話】

第七機緣品

【原典】

【注釋】

【譯文】

【講話】

第八頓漸品

【原典】

【注釋】

【譯文】

【講話】

第九護法品

【原典】

【注釋】

【譯文】

【講話】

第十付囑品

【原典】

【注釋】

【譯文】

【講話】

附錄一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附錄二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生活

……

序言

禪與現代人的生活(一九八九年國際禪學會議主題演說講於佛光山)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吉祥如意!

這次佛光山承辦國際禪學會議,會議主題為“六祖壇經之宗教與文化探討”,由星雲發表主題演說,至感榮幸!

《六祖壇經》不但是佛教禪學的一部寶典,而且被我國錢穆博士推為研究中華文化的必讀之書。《六祖壇經》全文皆以禪學為主。禪的思想,為東西方文化共同接受,因為禪不是甚么神奇玄妙之理,禪只是一種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樂我淨的領域。

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慧型,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

禪,雖然是古老的遺產,但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因為禪的功用可以“擴大心胸、堅定毅力、增加健康、啟發智慧型、調和精神、防護疾病、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練心志、提起理解、清晰記憶。”

尤其禪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歸源”,“若人識得娘生面,山花野草總是春”。茲以“禪與現代人的生活”為題,分四點說明,就教各位!

一.禪的人間社會性

禪,不是什麼神奇玄妙的現象;禪,也不是佛教專有的名相;可以說人間處處充滿了禪機,大自然無一不是禪的妙用。禪,像太陽的熱能一樣,像發電廠的光電一樣,只要有心,到處都有自己的熱能。

說禪有人間的社會性,因為禪不是少數人的,禪是人間的,禪是社會大眾共有的。佛陀在靈山會上,把禪法傳給了大迦葉,但把禪心交給了每一個眾生。

禪的光明照耀著人間;禪,溝通了人我的關係,溝通了心物的關係,溝通了古今的關係。禪者與禪者之間的接心、印心,處處都說明了禪的人間社會性,禪門一千多則的傳燈公案,不但玄奧,而且美麗。那些禪話里,處處都說明了禪者從矛盾中,見解如何去統一;從差別中,思想如何去融和;從分離中,精神如何去相依;從人我中,兩心如何去相通!

僧問洞山禪師:‘寒暑來時,如何躲避?’

洞山答說:‘何不向無寒無暑處去?’

僧再問:‘如何是無寒無暑處?’

洞山道:‘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

僧反駁道:‘你不是說到一個既不寒又不熱的地方,為什麼又寒殺熱殺呢?’

洞山終於進一步的說道:‘寒冷時用寒冷來鍛鍊你自己,熱惱時用熱惱來鍛鍊你自己!’

所以禪者不逃避人間,永遠活躍在社會每一階層,在寒暑冷暖、榮辱苦樂、貧富得失、是非人我中不動心。“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這就是禪者人間的社會性格。

“春城無處不飛花”;同樣的,“人間到處有禪機”。從許多禪的名稱,可以看出禪的社會性,如禪食、禪衣、禪床、禪座、禪燈、禪味、禪話、禪行、禪悅、禪喜、禪友、禪眷、禪用、禪心、禪人……等,人間社會裡,哪裡里沒有禪呢?

真正的禪者,山林水邊,陋巷鬧市,不分僧俗,不計男女,人人可參禪,人人可問道,所謂“一缽千家飯,禪僧萬里游”。禪者的雲遊行腳,就是那么人間化、生活化、社會化!

禪者的社會,亦即是禪者所住的禪林,他們對工作和合分工,他們在同道間參訪互助;他們修持中嚴格精勤,處眾時上下平等,生活里樸素無華,心地上統一歸真。今日人間社會上,流行著不少的病態,如:緊張、功利、自私、狹窄、執著、暴力、虛偽、傲慢等,急需要禪者安祥、放下、大公、寬廣、空無、慈悲、統一、集中的良方來對治,這有賴各位學者專家推動,方始為功!

二.禪的時空普遍性

所謂禪,就如“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在禪里,沒有時間的長短,沒有空間的遠近,沒有人我的是非,沒有現象的變化。禪是剎那之中有永恆,一念之中有三千。“心中有事虛空小;心中無事一床寬。”因為禪者對時空有普遍性的悟入。

禪者的修證,不重成佛,只重開悟;千年闇室,一燈自明,只要你一悟,何愁大道不辦?所以禪者修證悟道以後,你掛念他年老,他說沒有時間老;你要他旅行遊覽,他說法界皆在他的心中。因為禪者一悟以後,就能泯滅時空內外、自他對待。其實內外、對待,實皆一如也。

茲舉如下數則詩偈,皆可明禪定皆一:

◆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內定);

拈花微笑,付囑摩訶迦葉(外禪)。

◆應無所住(內定),

而生其心(外禪)。

◆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內定);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外禪)。

◆猶如木人看花鳥(內定),

何妨萬物假圍繞(外禪)。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外禪);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內定)。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內定);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外禪)。

說到悟,那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但悟必然是透過禪定可以體驗的,可以說悟才是參禪入定的真正目的。因為悟,可以領略到時間的永恆,可以體會出空間的無邊。悟,在人我里完全“生佛平等”,在時空里完全法界一如。

智通禪師半夜忽然起床大叫:‘我開悟了!我開悟了!’

一寺大眾都被他吵醒,歸宗禪師嚴肅的問他:‘你悟的什麼?’

智通毫不遲疑的回答道:‘我悟的道理是:師姑原來是女人做的!’

這樣的回答,實在太妙了!師姑是女人,是多平常的事,但真正的懂是證悟諸法普遍平等,才真正的瞭然。石頭希遷的“未到曹溪也不失”,惟寬禪師的“道在目前”,都是說明禪的時空是普遍性的。

溈山告誡石霜:‘莫輕一粒,因為百千萬粒皆從此一粒生!’

三.禪的自尊規範性

禪,是絕對的超越,絕對的自尊,在禪者的口中“魔來魔斬,佛來佛斬”,絲毫不留一點情面;“佛之一字,永不喜聞”;黃檗禪師的“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以及臨濟的“既不禮佛,又不禮祖”,好像佛祖和他有什麼仇恨。其實有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自尊精神,才能和大覺世尊的禪道相應。

禪者雖重視師承,但六祖大師的“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更為所有禪者效法。蓋禪者直下承當,以表示對自我的尊重。詩云:“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由此可見一個參禪者為了求真的精神,雖然八十歲的高齡,也要靠自己去找到他要的答案。

大凡一個禪人,他的修行,應該注意下列四點:

自我觀照,反求諸己;

自我更新,不斷淨化;

自我實踐,不向外求;

自我離相,不計內外。

我們這個時代,大多數人好像迷失了自己,只一味的乞求於別人的幫助;一旦失去了指引,自己就好像不能獨立擔當。對這種“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的人,禪者自我尊重,應是現代人的一帖良方。

禪者也非常重視自我的約束,自我的規範。自從六祖大師的行化大開以後,馬祖創建了叢林,百丈建立了清規。千餘年以來,沒有一個禪者不守清規的。下列原則,是他們最重視的規範:

自食其力維持生活不可傷害修道禪人

不壞團體家風信譽不自宣說自我成就

每日必有發心作務修福修慧感恩知足

物質生活越淡越好重視師承豎立宗風

因為禪者重視生活規範,從不到處生是弄非,今日這個脫序的時代,應該學習禪者的榜樣!

四.禪的生活實踐性

我們本次會議的主人翁惠能大師,就是一個從生活中修行成功的人。

惠能八月樁碓,親自作務,實為他進入悟道的不二法門。離開了生活,固然沒有禪;離開了作務,更無法深入禪心。自古以來,像百丈的務農、雪峰的煮飯、楊岐的司庫、洞山的香燈、圓通的悅眾、百靈的知浴、道元的種菜、臨濟的栽松、溈山的粉牆……等等,處處都說明禪者非常重視生活的實踐。

有人問趙州禪師:‘什麼是禪法?’趙州指示他去洗碗,再有人問什麼是禪法?趙州告訴他去掃地。因此學者不滿,責問趙州難道洗碗掃地以外沒有禪了嗎?

趙州不客氣的說道:‘除了洗碗掃地以外,我不知道另外還有什麼禪法?’

有源律師請教大珠慧海禪師道:‘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道:‘飢時吃飯,困時睡覺。’

有源不解的說道:‘那每一個人每天不都在修行?’

大珠道:‘不同!別人吃飯,挑肥揀瘦,不肯吃飽;別人睡覺,胡思亂想,萬般計較。’

現代人的生活,普遍的追求感官的刺激,以為快樂,其實閉起眼睛來的觀照禪心,那才是快樂的泉源。

今日社會,每個人都想發財升官、娶妻生子,但升了官發了財,他過的生活並不快樂,有夫妻兒女,煩惱更大。還有不歡喜別人的擁有,不愛見別人的快樂,成為最大的生活上的苦惱。如能實踐禪的自我淡泊的生活,實踐禪的服務喜悅的生活,則當下就是一位真正的禪人了。

剛才我向各位報告的“禪與現代人的生活”,我講的第一點是“禪的人間社會性”,第二點是“禪的時空普遍性”,第三點是“禪的自尊規範性”,第四點是“禪的生活實踐性”。我只是做一個引言,更精彩的,則有賴各位發表的高論。

祈求三寶加被各位福慧雙增!

文摘

一、《壇經》的思想源流

談到《六祖壇經》的思想源流,當然必須從禪的起源開始說起。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日:“吾有正法眼藏,涅檠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日:“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

這是《五燈會元》里載錄的一則著名公案--拈花微笑,說明禪宗衣缽傳承,是根源自靈山會上佛陀傳法給摩訶迦葉。之後歷經各時代的傳承,至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來,播下禪的種子,為東土禪宗初祖。此後五傳至弘忍,其下六祖惠能,南宗巍然卓立,波瀾壯闊,大放異彩,開演為五家七宗,應驗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也奠定了隋唐禪學的黃金時代

從西天到東土,禪,雖然因為環境的變遷,地域的不同,語言文字的差異,產生了多種的風貌,或為菩提,或謂般若,或指禪那,或名三昧,或喚本來面目,或稱第一義諦,或日涅檠妙法,或說究竟常樂,或雲圓滿自在……名相百乾,但本質一如。就像黃金,可以製成耳環、手鐲、戒指、項鍊,形相諸用雖異,金體不變。

西天二十八祖傳至東土諸師,禪,有時質直如大地,生長萬物;有時幽寂如溪壑,深靜清涼;有時磅礴如江海,勢力威猛;有時含納如叢林,庇蔭眾生。而禪的傳承,始終是本著佛陀“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宗旨,延續著“正法眼藏”。

《壇經》的《行由品》說,惠能大師早年聽客誦《金剛經》,當下有悟;後來五祖弘忍為他講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而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般若品》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又說:“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這與佛陀當年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揭示“眾生自性當中具足三寶的無量功德,人人皆有佛性,都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都有喜好清淨和樂的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機緣品》說,六祖得法後,至曹溪弘化,無盡藏比丘尼問他既不識字,怎么能夠理會《涅檠經》要義,惠能大師自信地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惠能大師認為一切經書,大小二

……

後記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吉祥如意!

這次佛光山承辦國際禪學會議,會議主題為“六祖壇經之宗教與文化探討”,由星雲發表主題演說,至感榮幸!

《六祖壇經》不但是佛教禪學的一部寶典,而且被我國錢穆博士推為研究中華文化的必讀之書。《六祖壇經》全文皆以禪學為主。禪的思想,為東西方文化共同接受,因為禪不是什麼神奇玄妙之理,禪只是一種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樂我淨的領域。

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

禪,雖然是古老的遺產,但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因為禪的功用可以“擴大心胸、堅定毅力、增加健康、啟發智慧、調和精神、防護疾病、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鍊心志、提起理解、清晰記憶”。

尤其禪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歸源”,“若人識得娘生面,山花野草總是春”。茲以“禪與現代人的生活”為題,分四點說明,就教各位!

一、禪的人間社會性

禪,不是什麼神奇玄妙的現象;禪,也不是佛教專有的名相;可以說人間處處充滿了禪機,大自然無一不是禪的妙用。禪,像太陽的熱能一樣,像發電廠的光電一樣,只要有心,到處都有自己的熱能。

說禪有人間的社會性,因為禪不是少數人的,禪是人間的,禪是社會大眾共有的。佛陀在靈山會上,把禪法傳給了大迦葉,但把禪心交給了每一個眾生。

禪的光明照耀著人間;禪,溝通了人我的關係,溝通了心物的關係,溝通了古今的關係。禪者與禪者之間的接心、印心,處處都說明了禪的人間社會性,禪門一千多則的傳燈公案,不但玄奧,而且美麗。那些禪話里,處處都說明了禪者從矛盾中,見解如何去統一;從差別中,思想如何去融合;從分離中,精神如何去相依;從人我中,兩心如何去相通!

僧問洞山禪師:“寒暑來時,如何躲避?”

洞山答說:“何不向無寒無暑處去?”

僧再問:“如何是無寒無暑處?”

洞山道:“寒時寒殺閣黎,熱時熱殺閣黎。”

僧反駁道:“你不是說到一個既不寒又不熱的地方,為什麼又寒殺熱殺呢?”

洞山終於進一步地說道:“寒冷時用寒冷來鍛鍊你自己,熱惱時用熱惱來鍛鍊你自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