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

——進一步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設與運營保障體系,在信息化運行管理機制方面務求取得新的突破,增強交通運輸信息化可持續發展能力。 ——深化完善省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積極推動跨區域交通出行信息的交換共享。 ——交通運輸行業管理和服務領域信息化套用繼續深化,全面加強業務協同能力建設,進一步最佳化業務流程,創新管理機制,有力支撐交通運輸創新高效發展。

交通運輸部通知

交通運輸部關於印發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交規劃發〔2011〕19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計畫單列市交通運輸廳(局、委),有關港口管理局,部屬各單位,部內各司局:
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對信息化發展的要求,我部組織編制了《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本規劃旨在通過加快交通運輸行業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信息化在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提升交通運輸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促進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全面提高交通運輸智慧型化、現代化水平。
該規劃是《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交通運輸部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

前 言

“十二五”期是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時期,是推動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和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進程的重要階段。交通運輸業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為主線,著力調整交通結構、拓展服務功能、提高發展質量、提升服務水平,構建便捷、安全、經濟、高效的綜合運輸體系。必須充分發揮信息化對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的支撐和保障作用,著力在信息化環境下強化各種運輸方式高效銜接,提高公眾信息服務水平,規範市場運行秩序,增強安全監管和應急處置能力,提升政府決策管理效能,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交通運輸部黨組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提出“必須把推進交通運輸信息化建設擺在‘十二五’規劃中的突出位置,通過一批帶動性強的行業重大信息化項目的實施,全面提高交通運輸智慧型化、現代化水平。”根據《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編制了《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了公路水路交通安全應急、出行服務、市場監管、決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任務和重點,充分體現了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的要求,描繪了交通運輸信息化發展的藍圖,提出了信息化建設的行動綱領,對“十二五”時期公路水路信息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發展回顧

一、“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發展回顧
 “十一五”時期,交通運輸行業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切實加強部省聯動、共建共享,以示範、試點工程建設為依託,不斷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在交通運輸動態信息採集與監控、交通信息資源整合開發與利用、交通運行綜合分析輔助決策和交通信息服務四個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發展開始進入協同套用和綜合服務的新階段。
(一)加強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運行管理系統建設,通行效率明顯提高。
 重點加強了高速公路、普通國省幹線公路重要路段、大型橋樑、長大隧道、高風險水域、重要航段和公路客貨運輸樞紐、港口等基礎設施運行監測與監控系統的建設,深化了路網、航道運行和養護管理的信息化套用,有效保障了交通基礎設施的通行能力,提高了服務水平。
——20個省(區、市)實現了高速公路聯網監控,路網監控與信息採集設備布設逐步加密,部分高速公路重要路段實現了全程監控。
——28個省(區、市)實現了高速公路聯網收費,已開通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的車道數約為1300個,平均覆蓋率(設定ETC車道收費站數量占高速公路收費站點總數量的比例)約為15%,全國ETC用戶數量突破50萬,提高了車輛在收費站的通過效率,降低了油耗,有效緩解了收費口交通擁堵。
——開發了1∶25萬全要素全國公路電子地圖、1∶5萬全國農村公路電子地圖、257幅電子海圖和2068幅港口電子平面圖,有效支撐了公路水路交通運輸規劃、建設、運行管理和服務。
——國省幹線交通量調查系統建設進一步加快,已建成連續式交通量觀測站1428個,間歇式交通量觀測站22778個,數據採集自動化程度逐年提高。
——各地建設了超限運輸車輛監控、治超檢測站遠程監控等系統,部分省市實現了省內檢測站點治超管理信息聯網,車輛超載超限率控制在5%以內,在治超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國初步建設了52個重點水域船舶交通管理系統,實現了所轄水域內船舶的跟蹤監控;結合衛星定位系統開發的船閘過壩管理系統,實現了船舶合理編隊,提高了船閘通過能力。
——“數字航道”示範工程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長江幹線和京杭大運河逐步開展,航道管理模式從現場管理向遠程管理轉變,提高了航道通行能力和利用效率。
(二)加強行業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信息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公路水路交通公共信息服務水平穩步提高,內容逐步豐富,手段更加多樣,服務覆蓋範圍愈加廣泛。
——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交通政務入口網站建設全面推進,逐步擴大了行政許可網上受理和政策法規等政務信息服務,逐步深化和豐富了出行信息服務,得到用戶的好評,部網站在政府政務網站評比中名列前茅。
——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全面啟動。交通運輸部網站提供了全國路況快訊、公路氣象預報、航道通告、海事氣象等信息服務。在全國23個省(區、市)組織實施了交通信息化示範工程和推廣工程,推動了各省級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的建設。
——公路同城、異地客運聯網售票系統和港口客運聯網售票系統在部分城市得到套用,方便了公眾購票。
——部分地區建設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運輸成本、提升服務質量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依託交通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台試點工程建設,重點整合和共享了交通運輸行業公益性、基礎性、增值性科技信息資源,並面向社會和行業提供了交通科技信息服務。
——依託交通統計信息系統工程建成了交通統計數據電子圖書館和統計信息資料庫,提高了交通統計工作的服務水平。
(三)加強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管理服務系統建設,市場監管能力明顯增強。
 加強了公路水路運輸經營業戶、從業人員、營運車輛、船舶等重要基礎資料庫的建設,並在公路水路建設和運輸市場監管信息化套用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規範。
——通過部省道路運輸信息系統聯網試點工作,已有28個省(區、市)實現了部省聯網,初步建立了全國道路運輸經營業戶、從業人員和營運車輛基礎資料庫,為實現全國範圍道路運輸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奠定了基礎。
——全國27個省(區、市)開發套用了省級統一的道路運政管理系統,並由原有單一許可辦證功能向運政協同管理延伸;全國IC卡道路運輸電子證件的套用試點工作逐步開展;道路運輸移動稽查系統在部分地區得到套用,有效提高了執法效率。
——組織開展了水路運政管理系統的升級改造工作,並在各省(區、市)逐步推廣套用,初步實現了對水路運輸企業、船舶、航線的信息化管理;通過海事信息一、二期工程和船舶、船員“一卡通”工程建設,規範了全國船舶管理和船員管理業務。
——組織開發了部級公路水路建設市場誠信及工程質量信息服務系統和公路及水運工程評標專家管理系統,部分省市開展了公路水路建設市場、運輸市場信用信息系統建設,對加強工程管理,維護市場秩序,規範市場經營行為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加強交通安全監管和應急系統建設,保障能力明顯提高。
 運用船舶自動識別、船舶交通管理、全球衛星定位、低極軌道搜救衛星、高頻、甚高頻、衛星通信、視頻監控等多種技術,加強了對公路水路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的監測監控,交通運輸安全監管與應急反應能力顯著增強。
——以國家公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中心建設為依託,初步實現了對全國部分重點公路路段的視頻圖像、交通流數據的接入,路況阻斷信息的匯總分析和氣象對區域路網的影響分析,為跨省市公路交通突發事件的協調處置奠定基礎。
——依託上海世博會入滬營運車輛聯網聯控專項工程,重點營運車輛動態監管的試點地區已經擴大到30個省(區、市),車輛範圍由長途客運、危險品運輸車輛逐步向旅遊包車、重型載貨汽車、半掛牽引車等重點營運車輛延伸,初步建立了全國重點營運車輛動態信息交換平台。
——覆蓋全國沿海和重要內河水域的船舶自動識別岸基網路系統基本建成,包括132座基站和22箇中心,實現了300總噸以上船舶的有效監控;基本實現全國沿海和長江幹線多種安全和遇險通信方式的連續覆蓋;建成了52個船舶交通管理中心、202個雷達站;沿海重要港口進港航道、重點碼頭和內河重點航段的視頻監控系統基本建立;整合了雷達、船舶自動識別、衛星定位、視頻監控、海岸電台和衛星通信等監控和通信手段,提高了船舶日常監管和應急處置能力。
——完成了海事應急輔助指揮系統試點工程、中國船舶遠程識別與跟蹤工程建設,提高了水上安全監督管理水平和應急反應能力。
——海事衛星通信建設成效顯著,在海上遇險救助、處置重大突發事件、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應急通信保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五)加強信息化發展條件建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
 交通運輸信息化發展理念顯著提升,組織機構逐步健全,標準規範相繼出台,運行機制在探索中取得積極進展,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發展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交通政務區域網路、政務外網、行業專網的架構基本形成,行業專網聯通了部與41個省廳級單位、90多個大中型港口以及190多個政務信息報送單位。
——信息化規劃與制度建設不斷推進。19個省(區、市)制定並實施了地方交通信息化“十一五”規劃,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陸續制定了交通信息化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規範。
——交通數據中心建設初見成效。初步構建了部省兩級交通數據中心框架,形成了一批行業基礎資料庫,數據服務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交通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組織機構初步建立,90%的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設立了信息化組織管理機構,隊伍規模不斷壯大,人員結構合理性有所改善,專業化水平逐步提升。
——信息化標準體系不斷完善,制訂了交通信息化標準建設方案,頒布了交通基礎數據元集、信息資源目錄體系總體框架等一系列標準規範和指南。
“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十二五”交通運輸跨區域、跨部門信息化綜合套用發展奠定了基礎,但信息化整體水平還不能適應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的需要。一是信息化發展尚未覆蓋交通運輸現代化建設全局,信息化與業務管理和服務的融合不足,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信息資源共享水平較低,動態信息採集能力相對薄弱,尚未在規範業務、流程再造等方面實現深化套用,對行業發展的貢獻程度有待提升。二是信息化整體效益和規模效益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部省、地區、部門間信息化發展水平不平衡,缺乏行業綜合性、區域性帶動項目,發展合力有待加強。三是信息化發展環境建設相對滯後,法規、機制、資金、人才等制約信息化發展的瓶頸仍未得到有效緩解。四是信息化發展中政府引導與市場驅動結合不足,電子商務與物流信息化集成發展程度不高,行業資源和社會公共資源的整合兼容不足,信息服務領域產業化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二、“十二五”交通運輸信息化發展需求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引發社會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做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部署。交通運輸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破解交通運輸業發展難題、促進交通運輸行業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提升交通運輸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抓手。信息化不僅將覆蓋交通運輸現代化建設全局,同時也將成為交通運輸運行管理和社會公共服務的關鍵載體。
(一)保障交通運輸系統的暢通、高效,要求加強對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的運行監測,提高其運營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
 提供暢通高效的運輸通道是交通運輸行業的重要任務,也是全社會對交通運輸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期,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仍將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預計公路總里程將達到450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將接近11萬公里,沿海深水泊位達到2214個,內河高等級航道里程超過1.3萬公里,民用車輛和營運船舶總數將位居世界前列。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規模總量不斷擴大,使我國交通運輸管理能力面臨巨大挑戰,利用信息化手段對已形成的資產進行充分利用和潛力挖掘,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運行效率,保障路網水網暢通,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二)滿足人民民眾安全便捷出行,要求為公眾提供優質的出行信息服務。
 為全社會提供及時、準確的出行信息服務是交通運輸行業提供高品質、多樣化、多層次的交通運輸服務,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十二五”期是我國經濟社會重要變革期,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和消費結構面臨重大調整,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逐步提高,我國將全面進入機動化社會,預計民用車輛保有量將超過1.5億輛。交通出行規模快速擴張,人民民眾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日益增長,城際交通運輸系統和城市公共客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出行壓力。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必須與人民民眾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質相適應,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提高交通智慧型化水平,改善出行信息服務質量,提高公共信息服務能力。
(三)保障交通運輸安全發展,要求提升交通運輸安全監管和應急處置的監測預警、通信保障和決策支持水平。
 保障交通運輸安全平穩運行是交通運輸發展的永恆主題,提高安全監管和應急處置能力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十二五”期,交通運輸行業面臨的安全形勢依然嚴峻,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任務更加繁重,必須充分掌握交通運輸風險源,利用信息技術加強監測預警,提升安全生產保障能力,有效協調專業和社會力量,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提供安全的出行環境;必須加強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設和應急決策分析,最佳化配置應急保障資源,提高應急指揮能力;必須面向社會及時發布信息,維護社會穩定,提高應急信息服務能力。
(四)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和發展現代物流,要求促進多種運輸方式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
 發展綜合運輸體系是新時期交通運輸部門的重要任務,交通運輸是現代物流供應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的重要途徑和切入點。“十二五”期,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和現代物流業發展,必須以信息化為抓手,加強各種運輸方式相關信息資源的交換和共享,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促進物流信息資源交換與共享,提升物流公共信息服務能力,實現供應鏈上下游供需雙方業務協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運作效率
(五)提高決策的前瞻性和科學性,要求準確把握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狀況,深化行業綜合運行分析。
 提高決策的前瞻性和科學性是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重要體現。“十二五”期,交通運輸業面臨的形勢更加複雜,各種新問題、新矛盾不斷湧現,對經濟運行分析工作的廣度、深度和時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決策部門必須藉助信息監測、採集、統計、預測預警、挖掘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及時獲取全面、準確的信息,做出快速判斷和科學決策,改變以往決策中以定性和經驗分析為主的情況,使決策更加具有前瞻性和科學性,增強指導性,避免決策失誤帶來的風險和損失。
(六)構建綠色交通,要求利用信息技術最佳化運行組織模式和流程,節約能源,減少排放。
 交通運輸是節能降耗的重要領域,降低行業能源消耗水平、減少排放是實現國家“兩型社會”重大戰略目標和履行國家承諾的客觀要求。“十二五”期,交通運輸行業發展面臨的節能減排任務更加艱巨,資源環境對交通運輸的剛性約束日益凸顯。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最佳化運輸組織模式和流程,實現運輸生產的精細化管理,提高運輸裝備的利用效率,降低空駛,減少資源消耗、空間占用和污染排放;大力發展智慧型交通系統,保障交通運輸系統暢通高效運行,減少因交通擁堵造成的能耗和污染;加強對交通運輸行業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監測監控,加快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運輸裝備淘汰更新。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交通運輸各領域信息化建設,推動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管理和服務全面融合。以全行業綜合性和區域性重大信息化工程為帶動,積極推動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深化交通運輸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套用,切實提升信息化的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促進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

(二)基本原則

● 覆蓋全局,深化套用
以信息化覆蓋交通運輸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實現信息技術在交通運輸系統運行監測、管理與服務領域的深度滲透與融合,加速推進深化套用,促使交通運輸信息化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中發揮更重要的牽引和支撐作用,有效提高交通運輸的發展質量和效益。
● 共享資源,業務協同
基於信息化環境最佳化業務流程,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業務流程再造,支撐業務發展,提高行業信息資源共享、業務協同能力和服務水平,充分發揮信息化建設的綜合效益。以構建和完善交通信息資源體系為核心,著力加強全行業信息化發展的統籌協調力度,下大力氣扭轉原有信息化建設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局面,形成行業發展合力,實現建設整體效果。
● 注重實效,提升服務
堅持以人為本,以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行業特點的交通信息服務為重點,以重大信息化工程為推手,以支撐解決行業發展中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為宗旨,以需求、效果並重為導向,加快推進交通信息服務產業化發展,推動建立豐富實用、經濟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信息服務體系,使交通信息服務惠及全民。
● 示範引領,分類指導
繼續以“行業聯動、共建共享”的有效推動模式,圍繞發展重點,集中優勢資源,深入實踐和深度套用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建設一批帶動性強的重大工程及示範、試點項目。分別按照“政府主導”、“政府引導”、“政府倡導”的推進方式,加強對不同領域、不同區域信息化建設的分類指導,採用差別化投資政策,促進行業信息化協調發展。

(三)發展目標

“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運輸信息化發展總體目標: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交通運輸運行監測網路,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與綜合利用水平,交通運輸系統全網聯動、協同套用程度進一步提高,在保障暢通運行方面取得顯著實效,在提升運行效率、服務公眾出行方面取得明顯突破,在規範市場秩序、強化安全應急、服務決策支持方面全面提升,在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發展現代物流、實現低碳綠色交通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為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提供堅強支撐與保障。
具體目標:
1.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的數位化和智慧型化,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運行監測網路基本建成,幹線公路網重要路段和內河幹線航道重要航段監測覆蓋率達到70%以上,重點營業性運輸裝備監測覆蓋率達到100%。
——依託交通運輸運行監測系統建設,在全國所有省(區、市)實現高速公路聯網監控,對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重要路段、特大橋樑、長大隧道、大型客貨運輸樞紐、重點水域、航道、港口和通航樞紐的運行狀態、環境、氣象與災害實現動態監測。
——完成80%以上國家高速公路網交通情況調查站點建設;完成全國所有Ⅰ、Ⅱ類治超檢測站和省級管理中心建設,實現部、省、站三級超限信息系統全國聯網。
——實現對“兩客一危”車輛(長途客車、客運包車和危險貨物運輸車)和重點營運貨車、“四客一危”船舶(客渡船、旅遊客船、高速客船、滾裝客船和危險品運輸船)的動態定位跟蹤監測。
——初步建立公路水路客貨運輸市場動態運行信息監測體系。
2. 提高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部省兩級公路、航道、港口、營運車輛、船舶、經營業戶、從業人員等行業核心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料庫100%建成。
——加快行業基礎信息資源建設,形成部、省、市三級交通數據中心體系,在有條件的地市,重點建設城市公交、出租、軌道交通、運輸樞紐、農村客運、農村公路等基礎資料庫。
——完善信息資源共享與更新機制,實現跨區域、跨行業的信息交換與共享,全面改善數據質量,數據更新及時率滿足套用需求。
——鼓勵交通運輸信息資源公益性開發利用,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資源開發與服務的長效機制,引導公益性信息服務機構的發展。
3. 推進行業重大套用工程建設,全面提升行業業務協同、科學決策和信息服務能力,對促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作用更加顯著。
面向公眾服務:
——交通運輸電子政務服務質量大幅提高,80%以上的行政許可項目和公共服務事項實現線上辦理。
——全國高速公路ETC平均覆蓋率達到60%,ETC車道數達到6000條以上,ETC用戶量超過500萬個。
——形成以全國統一特服號、統一交通廣播頻率為特徵,覆蓋國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國省幹線及廣大城鄉地區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務體系,信息服務滿意度達到70%以上。
——依託全國特大城市綜合客運樞紐建設,建成若干個城市綜合客運樞紐協同管理與信息服務系統。
——建成若干有較好套用實效,具備可持續發展前景的區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並形成統一的標準規範體系,實現平台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適時開展全國性物流公共信息交換系統建設。
面向行業管理:
——交通運輸核心業務信息化套用的廣度和深度達到較高水平,核心業務信息化覆蓋率達到85%以上,並在交通運輸行政執法、市場誠信體系建設、安全監管與應急處置等領域實現跨區域、跨行業的綜合性套用。
——初步建成覆蓋全國的部省兩級公路水路安全監管與應急處置平台,全面掌握交通運輸風險源,並實現對II級以上突發事件的及時接報和處置信息的分發處理。
——基本建成部省兩級公路水路建設和運輸市場信用信息服務系統,形成政府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務體系。
——建設部省兩級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監測預警與決策分析系統,實現對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市場的運行狀態、發展態勢等的綜合分析,基本形成以數據挖掘分析為重要支撐的交通運輸決策支持體系。
4. 創新信息化管理機制,交通運輸信息化發展保障環境基本適應信息化發展的要求。
——基本建立與行業發展相適應的交通運輸信息化標準體系,完成標準框架體系中基礎性、通用性標準和專用標準的制(修)訂工作。
——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實現交通運輸行業信息系統的分級保護和等級保護,形成較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進一步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設與運營保障體系,在信息化運行管理機制方面務求取得新的突破,增強交通運輸信息化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建設重點

(一)實施交通運輸行業信息化重大工程。
 由交通運輸部統一組織開展公路水路安全暢通與應急處置系統、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公路水路建設與運輸市場信用信息服務系統、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監測預警與決策分析系統等四項重大工程建設,促進跨地區、跨部門間的信息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形成發展合力。
1. 公路水路安全暢通與應急處置系統建設工程。
——積極引導建設、推廣跨省市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系統和區域聯網不停車收費系統,有效緩解收費站擁堵、提高通行效率,促進節能減排、節約用地。
——建設互聯互通、協同高效的部省兩級路網管理平台,完善對國省幹線公路重要路段、特大橋樑、長大隧道等重點監控目標運行狀態、氣象條件等的監測、監控,強化預測預警及評估,加強路面、橋樑管理系統的普及套用,實現養護、收費、路政、治超、交通情況調查等管理系統的聯網套用,統籌安排養護計畫,及時發布路況、氣象、交通管制和疏導分流信息,為路網區域協調管理、保通搶通和出行服務提供支撐。
——完善船舶交通管理、航道管理、港口安全管理信息系統,健全沿海港口重點水域及內河高等級航道的船舶交通、通航環境、航道變遷、港航設施、水域污染、水文氣象等狀態的實時監測和安全預警體系,整合現有各種交通動態監控資源,合理調度船舶安全通過風險水域,防止航道阻塞,及時發布航行通(警)告、航道通告(通電)等信息,避免船舶交通事故發生,並為水上人命救助、通航水域清障、船舶污染防治、船舶消防等應急搶險提供信息支撐。
——建立健全重點營運車輛和船舶的監測監控系統,重點跟蹤監測“兩客一危”車輛、重點營運貨車和“四客一危”船舶的安全技術狀態和運行狀況;建立公路水路危險品運輸全程聯網監管系統,加強源頭管理,強化過程控制,打擊非法營運,實現跨區域、跨部門信息共享和聯防聯控。
——建設多網聯動的部省兩級公路水路安全監管與應急處置平台,實現信息接報、監測預警、風險評估、輔助決策、信息發布、資源管理、異地會商、統計分析等功能,滿足“監管到位、協調聯動、上下貫通、左右銜接、回響迅速、處置有效”的要求,加強行業內外安全監管與應急處置信息的交換共享,實現應急資源動態管理和科學調度,確保重點物資和搶險物資緊急運輸,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 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工程。
——深化完善省域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系統,積極推動跨區域交通出行信息的交換共享。依託路網監測監控系統的完善,強化路況、養護施工、交通管制、氣象等實時信息服務,並在完善網站、服務熱線、交通廣播、簡訊平台等服務方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路上固定和移動式可變情報板、服務區顯示終端、車載終端等服務手段,為公路出行者提供覆蓋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普通公路的出行信息服務。引導開展省域、跨省域客運售票聯網和電子客票系統建設,以網上購票和電話購票等多種形式,方便出行者購票,並為長途客運乘客提供相關信息服務。引導建設機動車維修救援信息服務網路,為駕車出行者提供救援信息服務。
——建設內河航運綜合信息服務系統,依託海事、航道和運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和完善,強化航道狀況、水位水深、水上水下施工、交通管制、水文氣象等信息服務,並利用網站、呼叫中心、航行廣播、簡訊平台等多種服務方式在內河幹線和重要水網地區為通航船舶提供航行信息服務。進一步完善水路客運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在重點水域引導開展客運售票聯網和電子客票系統建設。
——在地市級以上城市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運輸信息服務系統。積極推進開展動態車載導航系統的研發與產業化套用試點。鼓勵開展汽車租賃網路化信息服務系統建設。
——建設以全國統一特服號、統一交通廣播頻率為特徵,提供有機銜接的多種服務手段,並覆蓋國家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國省幹線及廣大城鄉地區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培育交通出行信息服務產業的健康發展,方便百姓安全便捷出行。
3. 公路水路建設與運輸市場信用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工程。
——深化完善部省兩級公路水路交通建設市場信用信息管理系統。推廣普及公路水運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工程標準規範管理系統,建設公路水運工程招投標管理等系統,構建涵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試驗檢測等從業單位和人員的信用監管、徵集、發布和獎罰機制,實現公路水路建設市場責任主體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工程建設項目信息的公開、共享,規範公路水路建設市場秩序,提高工程質量。
——建設完善部省兩級公路水路運輸市場信用信息服務系統。深化完善公路水路運輸管理信息系統、職業資格管理信息系統,深化部省道路運輸信息系統聯網工作,推進部省水路運輸信息系統聯網工作;推廣普及IC卡道路運輸電子證件、船舶船員“一卡通”、船舶電子簽證等系統;引導汽車、船舶維修及配件質量追溯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建設省級統一、覆蓋市縣的運輸企業和從業人員信用管理系統,實現對各類信用信息的分級分類管理和動態更新。依託部級系統建設,實現公路水路運輸行政執法信息、信用信息跨區域、跨部門的交換和共享。及時發布交通運輸行業經營主體信用信息,為社會提供從業企業、人員的資質和資格認證及信用信息查詢服務,形成政府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的信用管理和服務體系。
4. 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監測預警與決策分析系統建設工程。
——建設與業務系統相融合的交通統計信息系統,完善交通統計信息指標體系,依託業務管理與服務系統,逐步實現統計數據從交通運輸業務系統的有效獲取,提高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
——建設部省兩級行業經濟運行監測預警和決策分析系統,構建動態運行監測信息指標體系及信息採集機制,實現重點物資運輸、基礎設施運行、固定資產投資、生產安全、運輸市場、行業能耗等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狀態的監測和預警。結合國際和國內、國家和區域經濟運行動態,面向行業管理部門開展行業發展態勢的綜合分析,研判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對交通運輸行業的影響,適時調整行業發展政策。按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求,及時上報相關信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和國際貿易情況。面向社會及時發布相關信息,發揮導向性作用,引導行業投資者、運營者進行合理決策。
(二)開展重點領域示範試點工程建設。
 為適應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形勢要求,圍繞行業管理新職能,在綜合運輸、現代物流和城市客運三個領域開展示範試點工程建設,積極探索新領域信息化發展路徑,帶動信息化全面發展。
1. 綜合運輸協同服務示範工程。
——試點開展特大城市綜合客運樞紐協同管理與信息服務系統的建設。建立多種運輸方式管理和運營信息的交換和共享平台,實現樞紐內軌道、公交、長途客運等不同交通方式的協同運轉,實現樞紐內的安全監測及緊急事件下聯動處置,提供樞紐內外旅客出行、換乘及交通誘導信息服務,促進多種運輸方式的高效銜接,提高旅客換乘效率,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增強樞紐內的安全監測及緊急事件下聯動回響能力建設,提高客流快速組織和應急疏散效率。
——示範開展港口貨櫃多式聯運信息服務系統建設。基於港航電子數據交換(EDI),依託沿海和長江沿線重要港口,實現港口貨櫃水水、公水、水鐵等聯運信息服務,實現多種運輸方式單證信息共享和通關一體化服務,提高貨櫃整體周轉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進港口貨櫃多式聯運事業的發展,提升港口競爭力。
2. 區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務示範工程。
——政企聯合試點推進區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建設,以物流信息服務需求為導向,以標準規範建設為基礎,整合物流領域政企相關信息資源,提供貨運物流企業和從業人員資質和資格認證、信用等政府公共信息,物流採購招投標、物流設施設備供求、車貨交易、船舶交易、船員勞務服務、訂艙等物流交易信息,衛星定位與貨物追蹤、車船維修救援等物流保障信息,金融、保險等增值信息,以及物流套用軟體系統託管等服務。積極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特點的平台運作模式,加強跨區域物流信息的交換與共享,最佳化資源配置,顯著改善物流系統的運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試點開展道路貨物甩掛運輸信息平台建設,推進甩掛運輸車輛智慧型車載終端的研發和套用,實現甩掛運輸智慧型運營調度管理、運行監測與綜合分析等功能,提高運輸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 城市客運智慧型化套用示範工程。
——試點開展城市出租汽車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更新改造出租汽車智慧型車載終端設備,整合建設出租汽車電召服務和監控指揮中心,實現電召服務、監控調度、市場監管、運行分析等功能,提升出租汽車行業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緩解道路擁堵,降低能源消耗,減少尾氣排放,並適時在地市級以上城市逐步推廣套用。
——推廣城市公共運輸智慧型系統建設,開展城市公交與軌道交通智慧型調度與管理、動態停車誘導等智慧型化系統的示範建設與推廣套用;大力推廣普及城市公交“一卡通”,在有條件的區域,積極推進跨市域公交“一卡通”的互聯互通,提升城市公共運輸的協同運行效率和服務能力,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三)繼續深化信息化業務系統套用。
 1. 深化各業務領域的管理套用,完善發展基礎。
——加大路面、橋樑預防性養護以及狀況評價的信息化套用,深化完善公路收費管理、路政管理、治超管理、交通情況調查等系統,並加強聯網管理。
——推進國際道路運輸管理與服務信息系統的建設完善與推廣套用。
——重點開展長江幹線、西江幹線、京杭大運河、長三角、珠三角等內河水網地區數字航道建設,發布和套用內河電子航道圖;加強航標遙測遙控、船閘聯合調度等系統建設;積極推進港航公共基礎設施運行和維護管理系統建設;深化港口設施安全和保全系統建設。
——深化水上重點物資跟蹤管理系統;積極推進船舶不停靠報港系統;引導建設完善全國港口信息服務網路,統一發布港口有關公共基礎設施運行和生產動態信息。
——完善並建設海事綜合業務協同管理信息系統,推進省市運政、港政、航政、海事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加快救助打撈管理信息系統、交通公安綜合業務套用系統和重點水域、沿海港口治安防控信息系統建設。
——推廣建設交通運輸行政執法綜合管理信息系統。
——加快推進交通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台各子平台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部、省兩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體系,實現跨行業的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完善各級交通遠程教育與培訓信息系統。
——積極推進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在交通安全、船舶航行、交通基礎設施監測監控、公路運輸和公眾出行等領域的民用化套用建設。
2. 深化各業務領域的服務套用,增強公共信息服務能力。
——深化行政許可線上辦理平台建設,簡化和理順行政許可事項辦理流程。開通省級交通政務服務熱線,完善各級交通政務網站建設,重點解決社會上針對交通行業投訴和建議的接收和處理,提高交通政務公共信息服務能力。
——引導交通電子口岸建設,開展港口船舶電子結關、查驗、危險品申報、港政管理、運政管理等交通行政許可的“一站式”服務,並實現與國家電子口岸對接,為港口生產部門、船舶、船東、貨主等提供信息服務。
——引導建設航運交易信息服務平台,整合港口、企業、海事等部門數據資源,實現貨物交易、船舶交易、船員勞務服務交易信息服務。
(四)進一步完善信息化發展條件。
 1.完善行業信息基礎設施,提升通信信息網路支撐能力。
——完善交通行業信息專網建設,統籌考慮行業通信信息網路建設需求,充分利用全國高速公路光纖、管道資源,組建連線部省的交通運輸行業專網,全面提升通信信息網路的支撐能力;鼓勵各省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通信網路資源開展行業專網建設。
——完善應急指揮通信系統,充分利用並整合海事衛星、甚小孔徑衛星地球站(VSAT)、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海岸電台、公共通信等手段,建立應急聯合通信保障機制,提升交通應急指揮通信保障能力。
2.完善部省兩級數據中心體系,提升行業數據服務能力。
加快交通行業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建設,完善信息共享規則、標準和機制,提高數據資源共享水平,有效避免數據重複和無效採集。完善行業基礎資料庫建設,結合重大工程和核心業務系統建設,健全和完善公路、港口、航道、車輛、船舶、從業人員、經營業戶、建設項目等行業基礎信息資源資料庫,積極推進1∶50000交通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庫建設,全面提升行業基礎信息共享和服務能力。完善部省兩級數據交換平台,滿足行業數據交換和共享要求。建設運行維護綜合管理平台,實現數據和設施設備的維護管理。
3.構築行業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提升信息安全防範能力。
建設交通運輸行業統一的信息安全認證體系,為行業提供統一安全認證服務。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技術標準規範,開展交通運輸行業信息系統分級保護和等級保護體系建設,完善信息安全防控技術措施和手段,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建立部級數據容災備份中心,提高重要信息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應急能力。
4. 完善行業信息標準框架體系,提升信息共享協同能力。
加快制定交通信息化基礎性關鍵標準,按照行業標準體系框架,結合重大工程和示範、試點工程的建設,及時提煉和完善相關信息標準規範,組織建設標準一致性和符合性檢測平台,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信息標準的貫徹執行。
(五)實施效果。
 通過實施上述建設重點,將進一步凝聚交通運輸信息化發展合力,顯著提高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全面加強信息化對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重大交通危險源的智慧型監控能力明顯增強,交通運輸公共突發事件的信息報送、發布和快速回響水平明顯提升,緩解交通擁堵,確保路網、水網運行暢通,預防交通運輸事故發生,有效應對公共突發事件,有力支撐交通運輸安全暢通發展。
——交通運輸信息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以服務承諾為導向,為社會提供優質的交通出行信息服務,全面改善出行質量,提升出行安全、便捷與可靠程度,有力支撐交通運輸人文和諧發展。
——交通運輸行業信用信息管理水平顯著提高,市場協同監管進一步加強,切實提高交通建設市場工程質量和運輸市場服務質量,規範市場秩序,有力支撐交通運輸健康有序發展。
——交通運輸行業信息共享全面加強,進一步促進多種運輸方式協同服務,推進綜合運輸體系構建,發展現代物流,有力支撐交通運輸統籌協調發展。
——交通運輸行業管理和服務領域信息化套用繼續深化,全面加強業務協同能力建設,進一步最佳化業務流程,創新管理機制,有力支撐交通運輸創新高效發展。
——交通運輸信息採集和分析進一步強化,全面加強行業經濟運行監測預警,改變政府決策缺乏有效數據支持的狀況,保障決策具有前瞻性和合理性,有力支撐交通運輸科學發展。

五、保障措施

為保障規劃目標的實現和各項任務的落實,需要採取有效的保障措施,紮實推進信息化發展。
(一)加強規劃統籌和執行力度。
 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依據本規劃,組織編制本地區、本部門交通運輸信息化發展規劃。在組織推進信息化建設工作中,要按照規劃確定的發展思路和重點建設內容,制定周密的實施方案,紮實推進規劃落實工作。應依據《國家電子政務工程建設項目管理暫行辦法》,開展信息化項目建設管理工作。加強對本地區、本部門規劃實施的動態評估、滾動調整和監督檢查工作,探索建立交通信息化發展水平統計監測制度和績效評估機制,將信息化績效考核納入部門年度工作考核體系。
(二)有序組織推進行業信息化重大工程。
 由交通運輸部統一組織開展行業重大信息化工程頂層設計,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籌協調、分級建設、分步實施、分類指導、加強管理”的原則建設實施。明確部和地方在推進行業重大工程的事權關係,形成分工合理、權責明確的協調推進機制。
強化項目管理,制訂重大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的相關辦法,注重對重大工程技術規範和要求的總結,提鍊形成行業有關標準規範,定期組織各種形式的交流培訓活動,開展階段性考核評比工作。
(三)多渠道加大信息化資金投入。
 信息化建設和運行維護已成為各級交通運輸管理部門的常態化工作任務,應從燃油稅返還中設立專項資金,並積極爭取各級政府財政性資金、科技專項資金等用於支持交通運輸信息化建設,並向財政部門申請日常運行維護資金。交通運輸部將對信息化重大工程、示範試點及推廣工程給予資金補助,對西部地區給予傾斜,各地應保障配套資金的落實。各級交通運輸管理部門應正確處理政府推動與市場配置資源兩者之間的關係,合理制定差異化的資金政策,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吸納社會力量參與交通運輸信息化發展,推進信息服務領域產業化進程。
(四)注重新技術在行業套用的研究。
 應緊密跟蹤現代新興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圍繞感知識別、網路傳輸、智慧型處理和數據挖掘等關鍵環節,開展在交通運輸領域的套用攻關。在信息化重大工程和示範試點工程實施中,加強對物聯網、雲計算、海量存儲、高速傳輸、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遙感遙測等新技術的一體化套用研究,力爭在拓展套用領域、創新套用模式、提升套用水平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並加快成果轉化和推廣,提升行業信息化技術水平。
(五)改善行業信息化政策法規環境。
 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要結合實際,抓緊制定交通信息化建設管理辦法、信息化技術管理辦法,完善技術管控體系建設。建立交通信息資源採集、更新、共享制度,明確數據來源、質量標準以及信息交換的責任和義務。探索建立公益性信息資源開發與服務的長效機制。研究制定交通運輸信息服務產業化發展政策,推動形成市場導向、規模經營、專業分工、效益顯著的產業發展格局,增強交通運輸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六)積極組織開展項目後評價工作。
 組織制定《交通運輸信息化建設項目後評價管理辦法》和《交通運輸信息化建設項目後評價報告編制辦法》,強化項目建設全過程管理,為規劃的實施、修訂和完善提供基礎。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要加快研究設立信息化後評價專項資金,完善相關管理機制,確保信息化建設項目後評價工作公正、客觀、有效的開展。
(七)加大信息化人才交流培訓力度。
 及時總結和大力推廣信息化工程建設的先進經驗,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培訓交流活動。各地區要加強對行業管理人員和基層業務人員的信息化知識、套用技能的宣傳和培訓,提高其套用能力。要以培訓和引進相結合,提高信息化管理與技術人員隊伍素質,為信息化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並加強信息化人才跨地區、跨部門交流力度,通過多崗位鍛鍊,豐富閱歷、提高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