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理會

公理會

公理會(英語:Congregational Church),又譯美部會,是一個信奉基督新教公理宗的傳教組織。在教會組織體制上主張各個堂會獨立,會眾實行自治(即公理制)。公理會的信仰比較自由化,強調個人信仰自由,尊重個人理解上的差異。勃朗於1582年著書宣傳建立獨立於國教的自治教會,不贊成設立統管各教會的上級領導機構(教區制度),僅允許設立各教會自由參加的聯誼性機構。其後,新英格蘭地區建立了6個以公理會為官方宗教的殖民地,分別是在麻薩諸塞(Massachusetts)、康乃狄克(Connecticut)、新罕布夏(New Hampshire)、佛蒙特(Vermont)、緬因(Mane)、羅得島(Rhode Island)。

起源

公理宗起源於16世紀的英國。勃朗於1582年著書宣傳建立獨立於國教的自治教會,不贊成設立統管各教會的上級領導機構(教區制度),僅允許設立各教會自由參加的聯誼性機構。全體信徒對教會事務行使平等權力,民主選舉執事,聘任牧師。發展不久,便形成稱為公理會的新宗派。

當時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迫害非國教派別,勃朗被處死,不少公理會成員逃亡荷蘭。1620年,102名流亡者乘"五月花號"帆船抵達北美新英格蘭地區。其後,新英格蘭地區建立了6個以公理會為官方宗教的殖民地,分別是在麻薩諸塞(Massachusetts)、康乃狄克(Connecticut)、新罕布夏(New Hampshire)、佛蒙特(Vermont)、緬因(Mane)、羅得島(Rhode Island)。

美部會(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於1810年成立。1830年2月25日,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 1801-1861)和雅裨理(David Abeel )到達廣州,美部會是美國第一個來華的差會。

進入20世紀,公理會的影響力急劇下降。1961年美國公理會與福音歸正會合併為美國聯合基督教會(United Church of Christ)。信徒只有1,296,652人。比19世紀以前的黃金時代已經下降很多。

在中國

華南區

傳教站:

教堂:廣州光孝堂,西村堂,香港公理會堂(孫中山受洗處)

1835年伯駕醫生在廣州十三行創辦博濟醫院(後來轉交給長老會)。1847年裨治文去上海翻譯聖經,公理會將廣州傳教站讓給長老會。1883年,喜嘉理至香港,恢復廣州香港公理會。1929年撤出廣東,移交給同宗派的華人教會,中華基督教會。

閩北區

傳教站:福州(1847),長樂(1863),永泰(1864),邵武(1874)。

教堂:觀巷劉公紀念堂、鋪前頂救主堂、洪山橋洪山堂、塔頭橋尚德堂、馬尾堂、西門堂、楊橋巷福世堂、澳橋下晨世堂、開元樓開元堂、三保堂、後洋里後洋堂、窗下堂、水部街水部堂、霞浦街霞浦堂、後嶼堂、後洲堂、閩侯南通堂

學校:福州福建協和大學,格致中學,私立文山女中。

公理會公理會

華北區(晉燕魯三省)

傳教站:天津(1860),北京(1864),通州(1867),保定(1873),德州(1880),臨清(1886),太谷(1883),汾州(1886)。

教堂:北京燈市口公理會,海淀堂,通州證道堂,

學校:北京燕京大學,育英中學,貝滿女中;通州潞河中學

醫院:通州潞河醫院

著名人物

艾碧該·亞當斯(Abigail Adams)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01-1861)

伯駕(P.Parker,1804-1889)

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

雅裨理(David Abeel )

明恩溥(Arthur H. Smith,1845-1942)

梅子明(William Scott Ament,1851-1909)

富善(C.Goodrich)

謝衛樓(D.Z.Sheffeild)

江載德(L.D.Chapin)

譚沃心(1888—198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