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6年

後唐同光四年(926)三月,後唐詔河南府預借當年夏秋稅。 後唐同光四年(926)四月初,後唐莊宗死,李嗣源入洛為監國。 後唐明宗李亶(867——933),原為李嗣源,即位後更名。

公元926年是同光四年

歷史紀事

契丹滅渤海

契丹天贊四年(925)十二月,契丹耶律億(阿保機)親征渤海,皇后述律氏、太子耶律倍(突欲)等從征。次年七月,契丹拔渤海重鎮夫余城(今吉林四平),乘勝直下渤海都城忽汗城(今黑龍江東京城),渤海王大諲譔出降。渤海自大祚榮於698年建國,至此而亡。契丹以渤海國為東丹國,改忽汗城為天福城,太子耶律倍鎮守東丹,稱人皇王,依中原之制設百官,建元甘露。以次於德光守西樓,號元帥太子。

契丹改元天顯

契丹天贊五年(926)、後唐同光四年二月,契丹改元天顯。

唐諸鎮殺監軍

後唐同光四年(926)三月,平盧節度使(今青州)符習應召率本鎮兵馬討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亂軍,中途知李嗣源兵敗,引軍返鎮。監軍楊希望派兵迎擊符習,青州(今山東益都)指揮使王公儼殺楊希望據城。後唐莊宗任用宦官為監軍,藩鎮主帥多遭其凌侮。此時鄴都軍變,各鎮多殺監軍。安義(今山西長治)監軍楊繼源謀殺節度使孔勅,為孔勅先行誘殺。武寧(治徐州)監軍因節度使李紹真(霍彥威)以李嗣源叛,欲殺李紹真舊部,亦為權知留後淳于晏帥領諸將先殺之。

唐預借夏秋稅

後唐同光四年(926)三月,後唐詔河南府預借當年夏秋稅。其時連年災荒,饑民遍地,租庸使又以倉儲不足苛扣軍糧,以致軍士家屬因缺糧采野菜充飢,士卒不滿,流言更盛。宰相豆盧革帥百官上表,以鄴都兵變,內庫有餘,請出內庫錢帛賜將士,為莊宗劉後所拒。

後唐明宗即位

後唐同光四年(926)四月初,後唐莊宗死,李嗣源入洛為監國。李嗣源殺租庸使孔謙,廢租庸使及內勾司,復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以一名宰相專判三司事。又以莊宗因寵幸宦官亡國,罷諸道監軍使,命諸道盡殺宦官。四月二十日,後唐監國李嗣源即皇帝位,是為後唐明宗。國號仍稱唐。二十八日改元天成。明宗即位伊始,即下令禁中外獻鷹犬奇玩之類;裁減皇室御用之人;撤銷了一些有名無實的部門,廢除夏秋二稅每斗一升的省耗,只收正稅;規定刺史以下不得貢奉;為省運輸命諸軍就食京畿;凡同光二年遭塗毀告身的選人,由三銓除詐偽,其餘仍其舊規等等以及一系列措施。後唐明宗李亶(867——933),原為李嗣源,即位後更名。代北應州(今山西應縣)人,沙院族,無姓氏,小名邈佶烈,唐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收為養子,遂姓李,賜名嗣源。李嗣源自幼生長軍旅,勇猛善戰,在晉梁數十年相爭的戰爭中,隨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東征西討,屢立戰功,數度北御契丹,更為先鋒滅梁。後唐立國,數領重鎮,為蕃漢馬步軍都總管。同光四年初平鄴都之亂,反為亂兵所持,亦反。明宗在位的六、七年間,革莊宗同光之弊,懲治貪濁,廢除苛斂之法,後唐曾一度出現小康時期。

後唐置端明殿學士

後唐天成元年(926)五月,置端明殿學士,以翰林學士馮道、趙鳳充任。端明殿學士之職自此始。後唐之所以創置此職,系由於明宗目不識書,四方所上奏章皆由樞密使安重誨宣讀,而安重誨也不能完全領會文義,於是循唐代侍讀、侍講及朱梁直崇政院、樞密院之制,選文學之臣與樞密共事,以供帝王應對。

遼太祖卒

契丹天顯元年(926)、後唐天成元年七月,契丹王耶律億(阿保機)滅渤海回師,卒於夫余(今吉林四平)。述律後稱制決軍國大事,殺難以統馭的將領、酋長以殉葬。與太子東丹人皇王耶律信(突欲)等護葬返契丹皇都(今內蒙巴林左旗東南)。耶律億廟號遼太祖。

唐征蜀財

後唐於同光三年(925)滅蜀之際,收得前蜀富民五百萬緡錢財供軍用,前蜀亡,尚餘二百萬。天成元年(926),原征蜀將任圜判三司,深知蜀中富饒,派鹽鐵判官趙季良為轉運使赴川押運蜀財。十月,趙季良至成都,西川節度使盂知祥許其發庫藏,而川中州縣租稅以需供十萬鎮川軍所需為由,不許徵發。趙季良遂不敢提轉運使督運賦稅之責,只取庫物。十二月,運蜀中金帛十億到洛陽,後唐中央政權賴此渡過財政困難。

王延翰被殺,王延鈞繼位

後唐天成元年(926)十月,閩威武節度使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建宮殿,置百官皆如天於之制。十二月,王延翰之弟泉州刺史王延鈞與王審知養子建州刺史王延稟合兵襲福州。王延稟自建州(今福建建甌)沿閩江順流而下,先至福州,攻城,破之。王延翰藏於別室,王延稟持之,誣以弒父之罪,殺之。王延稟開門迎王延鈞入城,推王延鈞為威武留後。二年正月,王延稟返回建州,五月,後唐以王延鉤為節度使。守中書令、琅琊王。

吳越改元寶正

吳越寶大三年(926)、後唐天成元年,吳越改元寶正。

文化紀事

花蕊夫人遇害

後唐同光四年(926)正月,征蜀帥魏王李繼芨派遣李繼儼、李嚴押解前蜀後主王衍及宗族百官往洛陽。三月,行至長安(今陝西西安),後唐莊宗敕“王衍一行並從殺戮”,樞密使張居翰改“一行”為“一家”。四月初一,中使向延嗣至長安,殺王衍及家族於秦川驛。王衍母高祖王建徐賢妃、賢妃妹徐淑妃同時遇害。徐淑妃(約883——926)亦稱小徐妃,前蜀宮中稱花蕊夫人。後主即位尊為皇太妃。徐淑妃善宮辭,辭中敘前蜀宮中游宴風物,頗為可觀。傳世有《花蕊夫人宮詞》一百多篇。

毛文錫入後唐

後唐天成元年(926),前蜀詞人毛文錫以國亡隨前蜀後主降後唐。毛文錫,字平珪,高陽人。生卒年不詳。唐末進士。前蜀歷宮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判樞密院事、文思殿大學士、司徒。宦官唐文扆與宰相張格相表里,與毛文錫爭權,貶毛文錫茂州司馬。前蜀亡國,入後唐,不久又入川事後蜀孟氏。毛文錫善詞,與歐陽炯、唐文扆等人以詞為後主所賞,當時人稱“五鬼”。毛文錫著有《前蜀紀事》二卷,《茶譜》一卷。

雜譚逸事

郭崇韜被殺

後唐同光四年(926)正月初七,伐蜀主帥魏王李繼岌據劉皇后教殺郭崇韜及二子於成都。郭崇韜(?——926),字安時,代州雁門(今山西代縣)人,五代後唐重臣。後唐莊宗襲晉王位之初,中門使孟知祥薦郭崇韜代己。郭崇韜為中門使,專典機務,深受莊宗信任。莊宗與梁夾河而戰十數年,在平鎮州、戰德勝、保楊劉數大戰役中,郭崇韜多有建言謀劃。尤其滅梁之戰前,後唐面臨梁四面攻擊,郭崇韜力主乘梁都空虛主搗大梁。郭崇韜雖未嘗征戰,但後唐代梁以謀議居佐命第一之功位兼將相,官拜侍中兼樞密使,兼領成德節度使,封趙郡公,賜鐵券。後唐賄賂成風,郭崇韜雖不拒饋遺,但並未作為私有,同光二年南郊,一次獻十萬緡勞軍錢。後唐伶人用事,郭崇韜欲求自固,遂與百官奏立劉氏為皇后。後唐伐蜀,郭崇韜實際主征伐之事,指揮有度,七十日滅蜀。因蜀王宗弼進賂以求蜀帥並邀留郭崇韜鎮蜀,引起郭崇韜與主帥魏王的相互猜忌。朝中宦者進饞,謂崇韜危及魏王,得蜀財自匿。莊宗派宦官馬彥珪入蜀視郭崇韜行止而定生殺,馬彥珪竟以劉皇后之意殺之。隨崇韜入蜀的二子同時遇害,餘子亦被誅於任所,家產藉沒。後唐明宗即位,許歸葬。

朱友謙被族誅

後唐同光四年(926)正月,後唐殺河中節度使李繼麟,復其姓名朱友謙,並殺其二子武信節度使朱令德、忠武節度使朱令賜,及河中朱氏宗族百口,朱氏舊部史武等七位刺史亦遇族殺。朱友謙(?——926),字德光,許州(今河南許昌)人。本名簡,唐末為陝州(今河南陝縣)節度使王珙部下。王珙、王珂兄弟爭河中(治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蒲州鎮),朱友謙與人合謀殺王珙附梁,後據陝州。因與梁王朱全忠同姓請為子,列屬籍,賜名友謙。後梁立國,為河中節度使、中書令,封冀王。河東晉與梁相爭,朱友謙常反覆於梁、晉之間,數度叛梁附晉,復歸梁。梁貞明六年(920)因為子令德求同州節鉞不獲與梁反目,晉封之為西平王。後唐滅梁,倍受優寵,賜姓名李繼麟,並賜鐵券。後唐宦官伶人擾政,朱友謙因未能滿足宦官伶人所求而得罪。郭崇韜遇害,宦官進饞,言朱友謙結郭崇韜謀反而因此獲罪見誅。滿門遭屠殺,其妻刑前出示鐵券稱不知作何講。後唐明宗即位,下詔昭雪。

閩平陳本起事

閩汀州(今福建長汀)民陳本於後唐同光三年(925)十二月聚眾百萬圍汀州,閩王延翰以右軍都監柳邕領兵二萬前往汀州討伐,至四年正月破之,斬陳本。

唐鄴都兵變

後唐同光四年(926)二月,戍守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西南)的魏博士卒換防,後唐莊宗因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空虛,恐怕士卒為亂,命屯留貝州(今河北南宮東南),不許返回魏州(即鄴都)。其時後唐因枉殺重臣郭崇韜等,加之軍糧匱乏,謠言四起,人心惶恐。瓦橋戍卒皇甫暉等殺指揮使楊仁晸,奉效節指揮使趙在禮為首,焚掠貝州,一路剩掠至鄴都,破城,大掠鄴都,推趙在禮為魏博留後。後唐莊宗以李紹榮(元行欽)領兵三千前往撫諭,同時徵發諸鎮兵馬。鄴都亂兵因見不能獲赦免,遂堅守不降,其時河朔邢、滄等地軍將發動兵變拒城自立之事不斷。二月末,唐以蕃漢內外馬步軍都總管李嗣源領親軍討鄴都。三月初六,李嗣源駐紮於鄴都城西南。初八,軍士張破敗帥眾鼓譟。殺都將焚營舍,兵逼中軍。李嗣源帥親兵拒戰不敵,亂兵欲擁戴李嗣源,李嗣源不從,亂兵擁之入城。皇甫暉出戰殺張破敗,亂兵潰散。李嗣源謊稱收撫亂兵得脫身出城。營於城南的李治榮先是未應李嗣源求援之請,反疑有詐,待李嗣源入城遂不戰而退。李嗣源欲面見莊宗自明,於十一日南下赴汴。

康延孝叛唐

後唐伐蜀,先鋒李紹琛(康延孝)功勞最大,平蜀之後,郭崇韜以素印相善的靜難節度使董璋為東川節度使,李紹琛深為不滿。後唐同光四年(926)正月郭崇韜死。二月,李紹琛自劍州(今四川劍閣)擁兵西還,自稱西川節度、三川制置等使。並移檄成都,稱奉詔代西川節度使孟知祥。三日之內招集五萬人馬。後唐魏王李繼岌以工部尚書任圜為副招討使領七千勁卒追討。任圜遣人先下劍門,東川董璋領兵二萬合任圜討李紹琛,西川孟知祥亦派四萬餘人討李紹琛。李紹琛視任圜一介書生不以為意,任圜則於漢州(今四川廣漢)設伏兵大敗李紹琛,斬首數千級。李紹琛遂入漢州堅守不出。漢州無城牆,叛軍以樹木為柵。三月,任圜以火攻漢州,李紹琛戰敗逃奔綿竹,被追擒。魏王押之東還,至鳳翔(今陝西),莊宗派宦官殺之,復其姓名。康延孝(?——926),塞北部落人,本為太原軍卒,因罪逃入梁,以功至部校。後唐同光元年(923)隨梁段凝軍於河上,率百騎奔後唐,細陳梁晉形勢,並獻趨汴滅梁之策,後唐莊宗因此八日入汴滅梁。賜康孝姓名李紹琛,同光二年為保義軍節度使。同光三年伐蜀為先鋒。

張全義卒

後梁同光四年(926)三月十五,後唐忠武節度使、尚書令、齊王張全義卒。張全義(852——926)字國維,濮州臨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人,原名言(一說居言)。唐末曾投身黃巢農民起義,任農民起義政權大齊的吏部尚書、水運使。起義失敗,張全義投河陽節度使諸葛爽,以戰功為澤州(今山西晉城)刺史。唐光啟二年(886)諸葛爽卒,孫儒、李罕之先後據河陽(今河南孟縣東南),李罕之以之為河南尹。張全義上任即撫軍民,勸農耕桑,倉儲殷積。文德元年(888)張全義乘李罕之出兵晉絳之際,襲取河陽,附梁王朱全忠退晉兵。梁仍以張全義為河南尹。河南經多年兵火,城邑殘破,居民流散。張全義招集流民,勸耕殖,政事寬簡,數年之間荒田盡癖,編戶至五六萬,唐昭宗賜名全義。後梁建國,梁太祖賜名張宗奭,以之兼河陽節度使,封魏王,先後歷河南尹、兼領鄭、滑等州節度使等職。後唐滅梁,復全義名,仍為河南尹,封齊王,後遷忠武節度使。同光四年初鄴都兵亂,張全義力薦李嗣源率兵討伐,李嗣源為亂兵劫持亦反,張全義憂懼而卒。史稱全義歷守太師、太傅、太尉、中書令,封王,領洛、鄆、陝、滑、宋諸鎮,三蒞河陽,再領許州,內外官曆二十九任,尹正河、洛凡四十年。但性樸厚大度,敦本務實,位極王公而不衣羅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