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66年

公元前666年

公元前666年是中國傳統紀年,是乙卯年(兔年),是在公元元年以前。是周惠王十一年;魯莊公二十八年;秦宣公十年;陳宣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6年在中國歷史上是東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

大事記

(圖)東周時期文物東周時期文物

公元前666年是:周惠王十一年;魯莊公二十八年;秦宣公十年;陳宣公二十七年;蔡穆侯九年;鄭文公七年;宋桓公十六年;楚成王六年;齊桓公二十年;晉獻公十一年;燕莊公二十五年;衛懿公三年;曹僖公五年;杞惠公七年。

公元前666年,周惠王11年,鄭文公7年,秋,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入於桔之門。子元、斗梧、耿之不比為旆,斗班、王孫游、王孫喜殿。眾車入自純門,及逵市。縣門不發,楚言而出。子元曰:“鄭有人焉。”諸侯救鄭,楚師夜遁。鄭人將奔桐丘,諜告曰:“楚幕有烏。”乃止。—《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公元前666年,邾國君王曹瑣卒,子文公曹蘧蒢嗣位。文公曹蘧蒢(前666年-前615年)。邾國(又名邾婁國、小鄒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曹姓。

公元前666年,齊桓公姜小白奉周惠王姬閬之命,進攻衛國,衛軍大敗。衛國貢獻出很多珠寶貨物賄賂齊國,齊軍才退兵。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定都朝歌。公元前209年,衛國滅亡。衛立國838年,傳35君。 

(圖)兔年紀念畫兔年紀念畫

公元前666年,晉獻公姬詭諸,遣太子姬申生出鎮曲沃(山西聞喜),次子姬重耳出鎮蒲邑(山西隰縣),三子姬夷吾出鎮屈邑(山西吉縣),僅留驪姬之子姬奚齊與驪姬妹妹之子姬卓子於都城絳城。 

公元前666年,楚國派遣尹(宰相)羋善率戰車六百乘進攻鄭國,齊國、宋國、魯國三國聯軍救助鄭國,楚國不敵聯軍而退兵。 

公元前666年,是魯國的大饑荒年。魯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魯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周公旦的兒子伯禽,都城曲阜,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之一隅。魯國也是孔子的故鄉。伯禽下傳九代到武公九年時,魯國發生變故,直到後來周宣王立魯孝公為止。孝公下傳兩代到隱公、桓公時,魯國再次發生政變。桓公之後到魯莊公時期,魯國多次與齊國發生戰爭。莊公兒子愍公、釐公時期,魯發生慶父之亂。釐公下傳兩代到宣公時,襄仲殺嫡立庶,從此三桓強盛。宣公下傳三代到昭公時期,三桓發兵攻擊魯君,魯國公室從此名存實亡。昭公之後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國外流亡死去的。魯悼公以後魯國漸漸衰落,到第33位國君頃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是,魯國被楚國滅亡。 

逝世人物

公元前666年,邾國君王曹瑣亡。邾國,在今鄒縣中部、南部,濟寧東境,滕縣北境,東、西、北三面界魯”。邾國常受魯國侵掠,《左傳》載:“魯師入邾,邾人保於繹”;邾國也曾在反擊魯國的侵略中,“獲僖公胄,懸諸魚門”。不僅黎民百姓蒙受苦難,而且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遂有“三遷”之舉。從史書記載看,邾國早時定都於訾婁(今曲阜市息陬一帶),所以邾國亦稱邾婁國。二遷於邾瑕(在今濟寧市南5公里處)。但是這裡地勢低洼,常年遭受水災的侵害,為避下就高,又三遷於嶧山之陽。至於遷都原因,《左傳》載:魯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遷於繹。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公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樹君,以利民也。民既利矣,孤必與焉。”左右曰:“命可長也,君何弗為?”公曰:“命在養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苟利矣,遷也!吉莫如之!”遂遷於繹。嶧山之陽,地理形勢優越,易於防守;土地比較肥沃,適於發展農業生產。文公定都後,戰亂威脅大為減輕,洪水亦不再為患,邾國經濟得到發展,同時也奠定了鄒城市古代行政區劃的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