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9年

公元前319年

公元前319年,壬寅年,歷史紀年包括為惠文王更元六年,梁惠成王(後元)十六年。秦攻取韓的鄢。齊、楚、燕、趙、韓等國支持公孫衍為魏相。惠施回魏。

大事記

(圖)孟子,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儒家代表人物

1、秦國進攻韓國,奪取鄢陵。

2、魏惠王其子即位為魏襄王。孟軻前去拜見他,離開後對別人說:“襄王的樣子就不像一個君主,和他接觸也無法產生敬畏之感。他猛然問我:‘天下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說:‘統一才能安定。’他又問:‘誰能統一?’回答:‘不濫殺人的人能統一。’‘誰願意讓他統一呢?’我回答說:‘天下的百姓都願意。大王您知道禾苗吧,七八月間遇上大旱,禾苗都乾枯萎靡。這時天上烏雲密布,大雨滂沱,禾苗就生機勃勃,一片蔥鬱。這樣的勢頭,誰能阻擋!’”

3、齊宣王即位:姓田,名辟疆。齊威王的兒子,齊泯王的父親,約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4、公元前319年魏國把張儀驅逐回秦,改用公孫衍為相,張儀這次連橫活動失敗了。

5、梁襄王是公元前319年在父親梁惠王死後繼位。

6、《竹書紀年》中記錄:“梁惠成王(後元)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公孫壯伐鄭,圍焦城不克”,即指此城。

7、孟子公孫丑論浩然之氣。

(圖)公孫丑公孫丑

公孫丑說:“請問老師您長於哪一方面呢?”

孟子說:“我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說:“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幫助它生長。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 於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 對他家裡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於死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公孫丑問:“怎樣才算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呢?”

逝世

(圖)魏惠王,又名梁惠王魏惠王,又名梁惠王

魏惠王去世。

戰國時魏國國君(後稱梁惠王)。姓姬,魏氏,名罃,魏武侯子。與公子緩(魏緩)爭立成功。以公孫痤為相,一度攻破秦孝公於櫟陽,秦退回雍城,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曆5月29日),把都城從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村)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東南),因此在《孟子》一書中又稱為梁惠王。

魏惠王十年(前360年)開通鴻溝。范台之會時魯共公曾告誡他“縱慾者必亡其國”,要他“清心寡欲”,公孫痤去世前,勸惠王殺商鞅,不要讓他逃走,惠王不聽。

在位後期信任太子申龐涓,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36年)發生馬陵之戰,二度為齊軍孫臏所敗,國勢衰退。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山東滕州)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史稱“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這標誌著魏國的霸主地位喪失,楚威王對此憤怒不已,“寢不寐,食不飽”,楚威王七年領大軍伐齊,趙、燕兩國乘機出兵攻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