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日政變

八月十八日政變是發生於日本江戶時代文久三年8月18日的一次政治事件,主要是由朝廷內部的公武合體派實施,並最終導致以長州藩為主的尊王攘夷派勢力被驅逐出京都。也是後池田屋事件及蛤御門之變的重要誘因。

簡介

八月十八日政變(はちがつじゅうはちにちのせいへん),發生於日本江戶時代文久三年8月18日(1863年9月30日),由朝廷內部的公武合體派實施,並最終導致以長州藩為主的尊王攘夷派勢力被驅逐出京都的一次政治事件。

事件經過

由於不滿幕府對外的軟弱態度,尊攘派中的長州藩與過激派公家共同策劃在天皇出巡時,脅迫天皇發布詔書,假借天皇名義命令幕府實施攘夷,若幕府不肯就範,則長州藩揮師東進,一舉將其埋葬。然而尊攘派謀事不密,事前既已被薩摩藩察覺(當時與長州藩對立),於是,薩摩藩、京都守護松平容保、不願看到攘夷派得勢的孝明天皇以及公武合體派公家串通一氣,準備將攘夷派勢力徹底驅逐出京都。

8月18日拂曉前,在兩藩軍隊的警備下,只允許中川官、近衛忠熙、近衛忠房等公武合體派公卿晉謁天皇,使朝議一變,強調過激的攘夷不是天皇的意志。天皇發表宣言說,18日以後的行動才是自己真正的意志。結果,解除長州藩兵擔任警衛皇宮的任務,並將其逐出京都。三條實美、壬生基修、錦小路賴德等尊攘派公卿七人逃奔長州(即七卿流亡)。從此,京都的尊攘派勢力暫時減弱。直到慶應時期討幕派得勢之前,以薩摩、會津兩藩為首的強藩大名一直居於統治地位,他們成為公武合體運動的核心力量。

至此,政界的尊攘派勢力被一掃而光。本次事件也成為日後池田屋事件及蛤御門之變(禁門之變)的重要誘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