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不主義

八不主義

對於中國新文學運動,胡適是最重要的啟蒙人。早在民國六年一月,他即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當時文學的八個主張,也就是後來的八不主義。

提出人

(圖)胡適胡適

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安徽績溪上莊村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介紹

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出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

一曰:須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須講求文法。

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濫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胡適又於《新青年》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民國7年4月)將這“八事”修正為“八不主義”:

一、不做“言之無物”的文字。

二、不做“無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語爛調。

五、不重對偶,文須廢駢,詩須廢律。

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話俗字。

胡適主張使用“白話”作為文學語言改革基礎,對於白話,他的看法是:

其一:白話的“白”是戲台上“說白”的白,是俗語“土白”的白,故白話即是俗話。

其二:白話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話但須要“明白如話”,不妨夾幾個文言的字眼。

其三:白話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話便是乾乾淨淨沒有堆砌塗飾的話,也不妨夾入幾個明白易曉的文言字眼。
雖說胡適後去台灣替國民黨做官。被共產黨罵得很慘,但這八不主義的確是寫文章的真諦。

意義

胡適提倡的“八事”與“八不主義”,其精神與意義皆一貫,其中要求“言之有物”及不作“無病呻吟”是論文學的內容,其他六項則論文學的形式。新文學運動的背景,乃胡適等人見中國積弱難反,認為僵死的文學語言使國人無法閱讀,倡導“我手寫我口”,企圖以白話文普及知識,提升國力。

此外塗釋仁於《消滅成語,杜部長來立第一功》一文中道:八不之中,乍看標題可能與成語使用有關係的是“務去爛調套語”與“不用典”兩條。細看胡適的說明,所謂的“爛調套語”指的是像“寒窗”、“春閨”、“玉樓”等辭彙,這與現今大家所謂的成語並不相同。

而胡適在“不用典”的項下則是分“典”為廣狹二義,廣義的“典”不在胡適的反對範圍之中,而廣義之典的第二種正是“成語”。胡適清楚的寫著:“成語者,合字成辭,別為意義。其習見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鑄”‘成語’,亦無不可。‘捨本逐末’等皆屬此類。此非‘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痛批

(圖)八不主義余光中痛批“八不主義”

據台灣媒體報導,杜正勝認為,成語會使人“思想懶惰、一知半解、頭腦混沌”,也與現代生活無關;他尊崇胡適的“八不主義”,反對使用成語典故。

杜正勝的話隨即激起島內學術界、教育界人士的痛批。曾因提倡增加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而與杜正勝“較量”的著名詩人余光中教授指出,“八不主義”強調的是少用冷僻成語,並非不用。若胡適在世,一定會對杜正勝很不以為然。

余光中說,現代人說話、寫作已不會通篇使用文言文,但文言文仍以成語的方式保存下來,成為“白話文的潤滑劑”,往往能收到畫龍點睛之效,怎能說它沒價值?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林安梧指出,成語是文化傳統經時間考驗累積下來的智慧結晶,像“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成語,簡單四個字,就可傳達豐富的含義,怎能輕言捨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