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文化

兩漢文化

黃河濤濤,大浪淘沙。歷史的洪流蕩滌著千古人物,陶冶出不朽文化。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兩漢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鞏固和發展的最為堅實的基礎,最為輝煌的一頁。從豐邑中陽里走出的一介布衣――漢祖劉邦,結束了秦王政的橫徵暴斂,撫平了中華民族自春秋戰國以來六百多年的瘡痍,改革了秦王朝的弊政,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中華民族的歷史增添了熠熠光輝。

兩漢文化

一、文化的承襲基礎及特點

兩漢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都使東西方的現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羨慕。但是兩漢文化的形成較之中國上古時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較晚的,它的形成基礎則是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自漢高祖劉邦出生至大漢王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這些文化的產生與形成都是與其所處的地域及政治環境密切相關的,它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
(一)荊楚文化:是漢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最基礎的文化類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長江中游的廣大地區,是當時劉邦誕育地區的本土文化。豐邑原為宋國屬地,後曾在此設都(故豐縣有“漢高故里,古宋遺風”之稱)。
(二)齊魯文化:即儒學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為中心的黃河下游地區。這一地區主要從事於農業和蠶絲織業,並因臨海而富於魚鹽之利,故而形成了這一地域的文化和習俗特徵。“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斗,勇於持刺,故鄉人者,大國之風也”;“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
對劉邦而言,荊楚文化、齊魯文化都是爛熟於心的,推崇與否都是因時勢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惡並不代表著文化層次的厚薄。確切地說,漢文化的很大成份來源於齊魯文化,即儒學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華夏文化。這種文化主要產生於黃河的中游地區,在這一地區有著突出的較文明的農耕文化,而且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均較為發達,成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搖籃。
(四)關中文化:即三秦文化。這種文化觀念產生和形成於黃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這裡膏壤千里,以田為上好稼穡,多大賈,農耕文化形成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趙文化。這種文化觀念主要產生於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時期的趙、中山、燕以及以北的地區。這一區域文化與中原文化有相同之處,且受塞外匈奴的遊牧文化的影響,顯得更加雄渾粗獷,賓士豪放。
除了上述五種文化主體之外,還有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越族亞文化等,都曾對漢文化的形成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同時更多的則是受後來漢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全國一統的“大一統漢文化”。漢朝建立前,中國廣大地區所存在的文化差異,極大地限制了區域交流和各項事業的發展。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李斯等人的倡導下,雖然對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文化現狀進行了改革,但這項工作並非像戰爭那樣在一朝一夕之間就能夠改變,而是要經過較長時期的潛移默化才能夠使八方文化融為一體,諸子百家互相滲透,最終凝聚成中華民族的文化――漢文化。漢字、漢語、漢文化來自百族,又影響八方,對中華民族的鞏固和發展產生了千年不衰的深遠影響。

二、兩漢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基本要旨

如上所述,兩漢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漢字、漢語、漢文化都是在悠悠的歷史歲月中,經過長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類型。特別是經歷了秦始皇、漢劉邦兩次“大一統”的改進之後,基本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雛型。經過文、景、武帝的實踐錘鍊,使之成為較為穩定的民族文化。加之兩漢時期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形成了“漢人、漢語、漢字、漢文化”的特定稱謂。在博大精深的兩漢文化中,其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一)“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
(二)“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
(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如前所述,“龍鳳文化”是繼承和發展了夏商文化的一個部分,是炎黃先祖所尊崇的圖騰。夏、商之後,龍鳳的形象在華夏民族的心理上越來越偉岸豐彩,詩詞歌賦、器皿飾物無不體現出龍鳳呈祥的吉瑞之象。時至今日,雖沒有人再將自己封為“真龍天子”,但“龍的精神”,即那種叱吒風雲、駕馭自然的神偉形象,依然活動在每個人的心中,鼓舞著人們奮發向上,拼搏進取。

三、兩漢文化對中華民族的重大影響

由漢高祖劉邦奠基而發展起來的兩漢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對中國、對世界都曾產生過並將繼續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兩漢文化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即代表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它所形成的影響則滲透到中華民族發展的方方面面。
(一)兩漢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興亡的一個標誌;
(二)兩漢文化揭示了政治經濟的基礎地位;
(三)兩漢文化對家族觀念、倫理道德影響深遠。
總之,博大精深、浩瀚無垠的兩漢文化是一個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體。它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種類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統”文化,因而也就顯示出十分的廣泛性和適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個性和鮮明性,是使民族統一、國家統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輝典範,其功績之大、影響之深是任何一種文化都無法比擬的。因此,作為華夏民族“核心文化”的兩漢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鬥爭精神,今後仍將會對中國、對世界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四,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
歷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壯美,景物秀麗,大氣雄風,盪人心魄。六千年的文明史,燦爛的古文化遺存,歷史的長河在這裡翻卷出一朵朵絢麗的浪花,陶鑄出它獨特的文化風姿。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輝煌的兩漢文化遺存。
這裡是漢高主劉邦的故鄉。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而統一的封建帝國——大漢王朝就是從這裡出發,登上了歷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韻百世的活劇。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主體——漢族,我們所書寫著的漢字,交談著的漢語,是否都與這個王朝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聯。一個“漢”字,早已融化在億萬炎黃子孫的血脈里,成為一個民族最為醒目的圖騰。可是,還有多少人能時時憶起那個出身於草莽阡陌間的布衣英豪漢劉邦呢?
公元前256年,劉邦出生在徐州沛縣豐邑中陽里。壯年時當上沛縣泗水亭亭長。他不堪秦朝暴政,以超凡的膽略和才識,率豐沛鄉黨聚眾起義,與項羽合兵滅秦。其後,又經歷5年的楚漢相爭,終於在公元前201年盡滅楚軍與垓下,建立了統一的大漢王朝。
如今,位於豐縣劉寨村西的劉家祖塋已是芳草萋萋;展在豐縣城東北的劉邦出生地龍霧橋上,更是滿目雲淡風輕;只有矗立在泗水亭畔的“大風歌碑”陪伴這舉觴高歌的漢劉邦,講述著千古風流帝王卷,百世輝煌漢皇篇。“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風歌》傳唱了兩千年,也著實傳誦出古國中華雄渾博大的情懷和百折不饒的意志。
大漢王朝的建立,至少從兩個方面標劃出中華民族近兩千年的發展方向。一是歷經上古的部族紛爭、春秋戰國的割據伐守以及秦王朝的武力壓服後,中華民族開始實現並實踐著真正意義的疆土和制度的統一;二是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布衣皇帝劉邦起,各封建王朝統治者都不得不關注著自己的統治基礎——小農經濟者的利益,載舟覆舟,興衰成敗,皆繫於斯喔。想到這裡,讓我們再回首觀瞻這尊漢劉邦的雕像,是不是感受到一份格外的凝重,一種難以言表的滄桑滋味?
講到漢劉邦,還有一位不能忽略的歷史人物——項羽。秦二世元年,他與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抗秦。在巨鹿大戰中,他勇冠三軍,九戰九捷,力殲秦軍主力,盡展蓋世英勇。項羽曾定都徐州,自稱“西楚霸王”。後又從徐州退出了歷史舞台。內中的原因也只能從歷史本身去尋找。歷史呼喚著自身發展的代表者,呼喚著統一與強盛,自然也就遺棄了僅逞一身豪勇、僅求復國復仇的短視者。但忠厚的徐州人並沒有遺棄他。在徐州城南戶部山上,有一座號稱“徐州第一勝跡”的戲馬台,此台是項羽定都彭城後為觀閱將士操練兵馬而置。
歷經兩千年的風雨,戲馬台的建築屢建屢圮。199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籌集巨資,大規模修葺戲馬台。重修後的戲馬檯布局勻稱,沉雄莊重,豪情逸飛,蔚為大觀。“蓋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為後人哀”,站立在戲馬台上,我們從人傑鬼雄的西楚霸王身上,又能吸取到什麼樣的歷史或人格的教訓呢?
歷史的風雲早已成為風雲般流逝的歷史,留給我們的除了歷史的教益外,還有許多可為歷史證言的遺物。在這方面,徐州可謂得天厚道。
漢高祖劉邦統一中國後,對東方重鎮且為桑梓故里的徐州作出了煞費苦心的安排。封其異母弟劉交為楚王,都彭城。劉交仍侍奉其左右,出人其臥內,參與政事決策,顯然是最重要的皇族成員之一。楚國當時擁有薛、東海、彭城3郡36縣,和雄厚的經濟實力。西漢楚王共傳十二代,東漢楚王、五代彭城王。這些諸侯王和王妃、列侯、翁主以及文武重臣、貴族豪紳的陵墓,都隱藏在徐州市區周圍的幾十座小山中。這些王侯顯貴的墓群及隨藏的漢俑、漢畫像石、漢代像石、漢代器物等,盡顯漢代的經濟文化成就。所以,有人稱徐州的漢墓、漢畫像石和漢兵馬俑為“中國漢代文物三絕”,有人稱徐州為“世界級的中國兩漢文化博覽區”,都不足為奇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