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烏蘭察布豐鎮隆莊中學

內蒙烏蘭察布豐鎮隆莊中學

內蒙烏蘭察布豐鎮隆莊中學近年來,在市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豐鎮一中得到了長足發展。現總共有學生4833人。專任教師230人,其中高級教師68人,中級教師131人,學歷合格率已達80%。學校占地面積7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0平方米。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半個多世紀以來,她始終以傳承文明,澤被後世為己任,奮力拚搏,與時俱進,為祖國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六十年時間,畢業的學生分布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有的還在國外深造或工作。他們之中,有的政績卓著,造福一方;有的事業輝煌,成為國家著名工程的技術指導;有的潛心科研,正在努力攀登科學高峰;有的投身經濟,在商務大海里瀟灑遨遊……他們在各條戰線上已經貢獻了和正在貢獻著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是時代的驕子,更是一中的驕傲。
郵政編碼:012100所屬地區: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豐鎮市

發展規模

學校堅持以“兩風”(教風、學風)“一訓”(校訓)為辦學理念,以抓考風為突破口,以考風促學風,以學風促校風,基本形成了“科學、嚴謹、求實、創新”的教風和“勤奮、認真、紮實、靈活”的學風。

歷史沿革

清雍正十三年(1735),經山西巡撫覺羅石麟稟奏照準,在天鎮新平路長城外的高廟子和大同得勝路長城外的衙門口(今豐鎮市城關鎮)分設豐川衛和鎮寧所,隸屬大朔理事通判管轄。清乾隆十五年(1750),裁汰衛、所,改置豐鎮廳,由大同府陽高通判移駐管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改屬山西大同府管轄。清光緒十年(1884年)豐鎮廳更名為豐鎮撫民廳,改歸山西省歸綏道管轄。至此,豐鎮廳還尚未建立官學(學校)。
光緒丁亥(光緒十三年,1887),經山西巡撫張之洞奏請允準,建學以明倫,才於光緒癸巳(光緒十九年,1893),由豐鎮撫民廳同知劉鴻逵將原廳治東南隅之官亭遺址改建為書院。其時,書院置大門一楹、二門一楹,前院內有講堂三楹,講堂東西各有書室一楹、東西廂房各三楹;中院迎面是正庭三楹,正庭的東西兩側各有書室二楹,東西廂房各五楹,廚房一楹;正庭之北後院內有正房七楹,東西廂房各三楹。碑記與匾額皆由同治九年(1870)庚午科舉人郝耀章撰書,匾曰:豐川書院。
同年,豐鎮撫民廳同知劉鴻逵又以廳治之西南置地建立文廟,後經繼任同知劉景林踵事興修,三載落成。
光緒二十八年(1902),豐川書院奉文改為豐鎮學堂(豐川官學堂)。易名後,堂齋屋舍一仍其舊。
1911年辛亥革命廢帝制,建共和,豐鎮廳改為豐鎮縣,豐鎮學堂亦更名為豐鎮縣立高等國小堂。
民國元年(1912)校名改為豐鎮縣立第一高等學堂。
1914年學校隨豐鎮縣劃歸察哈爾特別區管轄。
五四運動後,校名改稱豐鎮縣立第一高等國小堂。
1928年又改稱豐鎮縣立第一高、初兩級國小校。
1929年綏遠省初立,學校隨豐鎮縣劃歸綏遠省管轄。
1931年,學校按照所在街道取名為豐鎮縣立南門街國小校。“七七”事變後,校址被日軍侵占,學校被迫易址。
抗戰勝利後,經中共綏蒙區黨委、政府批准,在原校址籌辦“綏蒙中學”,並對校址進行了擴展,委武達平任校長。
1947年2月,國民黨占據豐鎮縣,遂於此處創辦了綏遠省簡易師範學校,委郭良田為校長。
1948年9月豐鎮第四次解放,學校複課,旋更校名為綏蒙第一中學。
1949年6月19日,奉綏遠省政府令,學校改名綏遠省立第一中學,當時學校的教職員工有43名。
1950年3月,學校更名為綏遠省立豐鎮中學,同時,購置民房、土地用以擴建宿舍、操場等設施。“文化大革命”初期,一度撤中學改稱豐鎮五·七大學。
1969年五·七大學外遷,恢復豐鎮中學校名。同年10月,與豐鎮城關中學合併,改稱豐鎮五·七中學。
1972年豐鎮縣第二中學成立後,豐鎮五·七中學即更名為豐鎮縣第一中學。撤縣建市後,豐鎮縣第一中學順延為豐鎮市第一中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