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壺畫

內壺畫

民間藝術手法,工藝品材料。

簡介

內壺畫內壺畫
料器又稱“玻璃器”,是中國明清兩代普遍使用的工藝品製作材料。據明代崇禎年間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記載:“琉璃石產於西域,因其五彩晶瑩,為中原人喜愛而仿造。”

發展

料器何時從國外流傳到中國,考古學說界說法不一。但是在明代萬曆年間,山東博山的料器製作已十分繁榮興盛,並流傳到北京。清康熙三十五年,北京出現大規模的“琉璃廠”,生產皇宮享用的料器,頗受皇室人員欣賞,明代以山東博山所制的料器最佳,透明度高,光澤晶瑩。《青州府志》中介紹:“琉璃器,出顏神鎮(今山東博山),以土產馬牙,紫石為主,法用黃丹、白鉛、銅綠,焦剪成珠、穿燈屏、棋局、帳鉤、枕頂類,光瑩可愛。”早期中國料器多為在彩球和碗、瓶、尊、盞等生活用品,精美獨特。清末後期,山東博山料器藝人,北京內畫鼻煙壺畫匠,開始以料器鼻煙壺內畫圖案,嬴得人們愛惜。因此,清末民初料器鼻煙壺風行一時,並流入海外,不少歐美藝術品收藏家都有集藏中國料器鼻煙壺。
內畫工藝於清光緒十六年傳入博山,其時,有畫師畢榮九尤擅此藝,並廣傳弟子,為博山內畫藝術之鼻祖。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博山內畫的一度中斷。解放後,內畫老藝人張文堂、薛京萬重整舊業,使傳統技藝得以繼承。新一內畫代藝人經四十餘年努力探索,技藝日進,造就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和工藝師多人。其作品大有出藍之勝。享譽于海內外成為收藏簽賞家不惜重金搜求的珍寶。近年在國內歷次評比展覽中多次榮獲金牌獎,百花獎,並在國際展覽中多次獲金牌銅牌獎。內畫鼻煙壺概括地說,就是用自製的行筆,在口小如豆的方寸瓶內反手作畫。作畫時,畫師須全神貫注,氣沉丹田,發力於腕,行氣於筆。將大畫之精神溶於方寸天地之間。內畫極費目力,內畫家工作半小時節稍事休息,每兩小時便要閉目養神。為此,只有真正了解內畫之難度的收藏家,才會特別珍惜這些藝術品。由於內畫創作十分艱辛,一百多功能年來,這門藝術仍為我國所獨有。目前,我國從事外畫的畫家不計其數,然而從事此項工作並有一定水平的內畫家,歷史潮流百年來均不足一百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