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棺

入棺為民間喪葬禮俗,是將亡者抬放入準備好的棺材內,又稱“入殮”。一般是入棺的時間是在亡者逝後的第三天,有點地方是第七天,也有的因事當天入棺的。

概念

入棺之前,要等直系親屬,男亡者的家族血親,女亡者的娘家血親,向遺體告別後蓋棺,抬置椅上,謂之“上馬”。

簡介

用水洗屍叫“淨身”,講究“前三後四”。若死者為男性,還要請人剃頭,穿壽衣。忌穿襖子,因襖與“咬”同音。女的則要戴上絲帕,貼身穿紅色衣服。褲腰帶用青線或白線,一歲一根合成股,不能扭,從腰前圍向背後,忌打疙瘩。腳上穿長襪,納鞋底用“跑馬針”,不能用勾針子“回扣”。亡者父母尚在,男的就戴白帽和三尺長的孝帕;女的戴白帽,貼身穿白衣。穿時還要看褲內有無大小便,說大便象徵福澤,後人受用不盡。死者的衣服要甩到房上日曬夜露,也有挑好的經過消毒處理留作紀念。屍體從床上移至木板上,用火紙將臉蓋住,也有用拌有蔥姜的雞蛋餅子蓋的。不能叫太陽直接照射遺體,也不能讓貓狗靠近。有的給亡人手上塞些饃,放上柏枝,說是陰間惡狗多,可用這些東西打狗。

在死者腳前點一盞燈,叫“點腳燈”。據傳,陰曹地府黑暗無光,點一盞腳燈好照路。用三斤六兩火紙,打上錢鑿印痕,待人一掉氣便燒。紙灰用白布小袋裝上,放在棺前,說這種“落氣錢”是亡者的“私房”,任何人不得占用。另外,入棺前還要把藥罐打碎,以示祛病防災。

用高凳將棺材支在堂屋上方,男的停在正中,叫“壽終正寢”;女的停於右側,叫“壽終側寢”。棺底鋪上草木灰,用碗口蓋五至七個印子,再用酒盅分三行一歲按一個印子。灰上鋪柏枝或皮紙,蓋上“兜單”,落氣錢放在右手跟前。最上面蓋的叫“蓋壩”,上齊頸,下遮腳。棺蓋挪開一寸左右的縫隙,以便“假死還陽”。同時用黃裱將家神牌位封住,出喪後揭開。靈柩小頭前安靈桌一張,上放香米,扎白布孝幛,供靈牌或引魂幡。現在一般將遺像放大鑲在玻璃鏡框裡,置於靈堂正中,兩邊寫“音容永隔淚難禁,靈柩將離痛無極”之類的輓聯。如死者是男性,孝子就寫“新故顯考×公諱××老大人之靈位”,左下側落款寫“祀男××敬立”。若是女性,就將“顯考”換成“顯妣”。靈堂兩邊擱放孝男孝女及眾親友們贈送的花圈、祭幛及輓聯。大戶人家,還要立神主牌位,上寫“故顯考×公諱××老大人之神主”,神字右邊一豎和主字上面一點不寫。牌位夾層內寫上亡者生卒年月日時,享年若干歲等。故意漏寫一豎一點要請當地名望較高的老人寫,俗稱“點主”。點主官一到,孝子要在門外跪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