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恐慌症

入園恐慌症

入園恐慌症,有些兒童對上幼稚園恐慌、緊張過度、造成生理不適,經常出現感冒失眠、神經性胃痛、發燒、腹瀉、頭疼等疾病,兒科專家表示這是入園恐慌的一種表現形式,專家提醒家長在該時期一定要注意學齡期孩子的情緒,應該給孩子減負,不要過早、盲目地給他們製造人為心理壓力。

概述

入園恐慌症入園恐慌症
入園恐慌症,指的是不少孩子是因為學前準備壓力太大,恐慌、緊張過度、以及從假期的悠閒玩樂過渡到常規有序的入園生活中引起的生理不適,這些不適包括感冒發燒、腹瀉、頭疼等疾病。兒科專家指出人為的“入園恐慌”正在襲擊著學齡兒童,家長需要為孩子做好入學準備,但還是要注意好把握一個度。

表現特徵

1、小朋友被家人送進幼稚園後,休病假的時間比上幼稚園的日子還要多,在家非常活潑的,但是一到幼稚園後就非常安靜,也不喜歡說話,而更讓家人擔心的是,還沒有上學幾天,就出現腹瀉、感冒發燒,而且感冒發燒經常反覆。
2、發燒也不是很高,但是小孩就是沒有精神,吃東西也沒有胃口,每次都非常不願意去幼稚園,家人也擔憂孩子是不是感冒發燒一直沒有好,導致情緒也不好,幼兒的心理恐慌和緊張容易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連鎖反應,但是由於學前兒童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緒異常極易引起連鎖生理疾病。
3、由於進入新的環境,或者學習壓力大、父母期望高等情況出現異常情緒,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學前兒童小小年紀就出現失眠、神經性胃痛等成年疾病。有的孩子還因為整天戰戰兢兢而出現夜間驚夢、失眠,還有的孩子因為白天壓力過大、晚上休息不佳,甚至引起發燒、腹瀉等。對此專家提醒家長,該時期一定要注意學齡期孩子的情緒,應該給孩子減負,不要過早、盲目地給他們製造人為心理壓力。

剖析原因

入園恐慌症入園恐慌症
1、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幼稚園有相對固定的一日生活時間表,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洗漱,什麼時候上課,什麼時候起床,而幼兒在家中的生活規律並不一定與此相符。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較隨意,一切以幼兒的意願為中心;有的幼兒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規律和習慣,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懶覺等;有的幼兒則精力旺盛,沒有睡午覺的習慣。據調查一些幼兒就是因為伯在幼稚園睡中午覺而不願意來園。因此在入園之初,幼兒不習慣固定化的生活制度。此外幼稚園的飲食和飲水也和家中不同。一些幼兒在家中養成了挑食、偏食的不良飲食習慣,到幼稚園後不願意進食一些食物。而有的幼兒則在家中從來不喝白開水,而在幼稚園提供的飲水都是白開水等。
2、幼兒入園之初,見到的教師和小夥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兒感到不安全。由於幼稚園是集體教育,師生比例為1:15或者1:20。也就是說一位成人負責照顧l5-20名、幼兒,這和幼兒在家中的環境有著天壤之別。幼兒不可能像在家裡一樣得到一對一甚至是幾對一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如許多幼兒在家中睡覺時要有大人陪伴和哄睡,而在幼稚園則需獨自入睡,兒在入園之初感覺失去了親情和溫暖。此外幼兒在幼稚園不可避免地會處於一種競爭的環境之中,如如何獲得教師對自己的注意和關懷,如何占據自己喜歡的玩具等等。因此一些幼兒在入園之初會感到不知所措。
3、陌生的活動室環境,當幼兒初次踏入活動室時,活動室的環境對他來講是完全陌生的和新鮮的。無論是桌椅的擺放還是盟洗室的設備等都與家中不同。這在使幼兒感到好奇和新鮮的同時,也會引起他的恐慌和不安。如有的幼兒在家中大便時是用坐式的尿盆或者抽水馬桶,而幼稚園則是蹲式的,幼兒就感到不適應而引起心理上的壓力。
4、在幼稚園中教師要求幼兒具備一定的獨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褲、自己上床睡覺、能控制大小便、自己遊戲、遵守一定的規則等等。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兒感到是一種挑戰和壓力。

注意事項

入園恐慌症入園恐慌症
1、專家還建議家長,平時要注意調整孩子的飲食習慣,給他們多吃點菜、水果,多喝點水,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通過合理飲食、充足睡眠來保證幼兒身心健康。此外入園恐慌症多引起孩子出現感冒發燒、腹痛腹瀉、小兒哮喘、手足口病等兒童常見病,因此,家長更要知道一些兒童常見疾病常識,以備不時之需。
2、孩子上幼稚園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可能這個過程會頻繁地感冒發燒。此時期家長應予以足夠的重視,比如有發熱的表現,同時還可能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狀。感冒雖小卻易引發小兒肺炎、小兒哮喘等多種疾病
3、由於幼稚園小朋友較多,寶寶很容易受到腸道病毒感染,引發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多數患兒急性發病、發熱,在患兒口腔內、頰部、舌、軟齶、硬齶、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
4、秋季來臨小兒秋季腹瀉也多發。此外哮喘是小兒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哮喘患兒發病前往往有發作先兆及早期表現,主要為眼癢、鼻癢、打噴嚏、流清涕等,嬰幼兒因不能訴說,僅可見揉鼻搓眼等,進一步可表現為咽癢、乾咳和嗆咳。專家說這些症狀通常在哮喘發作前持續數小時或數天,家長應引起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