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王

兔子王

兔子王又稱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簡介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介紹

故事

家鄉小鎮是個典型的山村小鎮,112國道鎮子中心穿行而過。小時候每到中秋季節都要到臨街的吳奶奶家門前聽故事,吳奶奶(現在還健在)是一個地主的小老婆,過門未及三月,丈夫(有命案)被八路軍給鎮壓了。

兔子王兔子王
吳奶奶經人說和,嫁給了大她18歲的由懷柔逃荒過來的一名“秀才”(鄉試)吳先生(村上沒有文化人,被尊稱秀才),政府將李家(當地大地主)的臨街醬坊分給他們,日子就這樣過了起來。吳先生有文化,教村里幾個孩子讀書,擔任農會文書。白草土改時候的舊文書上,都留有他(代筆人)的墨跡和圖章。
他家臨街,養的雞都在房檐下的拴的橫欄上爬著,吳先生說是他家鄉就是這個樣子的。吳先生16歲考上鄉試優秀,母親病故,父親又續弦,他實在受折磨不下,而逃亡北方在我村落腳。可能是夫妻年齡懸殊之故,吳先生很喜歡人們和他妻子晚上月亮地里閒聊,他每天都給吳奶奶講個故事,吳奶奶再在月亮光下講給大家。
我們家在大道南側,有很深的一個巷,巷口斜對面就是吳奶奶家。記得那是箇中秋節的晚上,我們早早吃過晚飯,爸爸那時是大隊基幹民兵排長,去大隊學毛選。媽媽抱著我(那時我還不會走路,9歲多才能走路的)到W奶奶家門台上去坐著聽聊天。那天從東頭過來幾個孩子,W奶奶喊住其中一個:“張小兒,給大伙兒哨一個!”(就是吹笛子),那張小兒站住,挺胸凸肚地吹了一個《小放牛》就跑掉了……他是村里年級最小,笛子吹得最好的一位。那群孩子們走後大人們什麼話也沒說,都在看天上的月亮……過了很久,不知是那位大娘說了句:今天月亮怎么這么圓!這么亮!W奶奶嘆了一口氣說:“可能是月里的嫦娥今天要和吳剛相會呢……”接著W奶奶便和大家邊看月亮,邊講起了嫦娥和吳剛的故事……,那是我最早聽說的那個故事,也從那以後,沒事總要看月亮上面黑乎乎的象樹、象兔子的圖畫。時時在想,他們吃月餅嗎?我們供上的毛豆莢,月里的兔子是如何取走的……
等上學後,在自然課里才知道月亮是怎么一回事,才知道嫦娥奔月是個神話故事。
1973年,哥哥和同學家裡要了個小白母兔,在家的房檐底下壘個窩,每天放學做完功課去割些草來,長成後他的同學抱到他家兔子窩待一天,去受孕。第一窩就下四個小白兔,一個月齡是小兔仔,白毛紅眼很可愛的……。那個母兔很能懷孕的,養大的兔子賣到供銷社,哥哥的書費就有了,還給我買了《小柱頭智送雞毛信》、《列寧在1918》小人書。我和哥哥很喜歡白兔媽媽,每天有時間就蹲在兔窩鐵絲窗前看,計畫著賣小兔子錢用來買什麼。
有一天晚上,月亮還不算圓,但是很亮。我和哥哥蹲在兔子窩那看兔媽媽,忽然那白兔媽媽呲牙咧嘴,站起身形,兩個前爪成後弓形,而且反覆站起俯下,那幾個仔兔也是這個樣子。我倆看著很害怕,就去找父母,父母看後也很納悶。第二天問其它養兔人家,說沒有見過這種情況。下午比父親小七歲的堂兄(沽源國營林場副廠長),來看望父母。飯後說起這事,堂兄問養幾年了,說快四年,堂兄說趕快殺死吧!林場有過此事,當地百姓說養的家兔不能超過三年,這是在拜月亮,白兔不能超過兩年養殖時間,否則會成精的。我們哥倆不信,但是堂兄是老三界學生,插過隊、在天津軍事機場服過役,很有學問的人,這話由不得不信。在看那晚上(八月十三)兔子的樣子,明明在對著月亮在拜。第二天,就讓哥哥同學幫忙把兔媽媽打死了,小兔都送人了。我們問了村里人,人家都說,養的家兔不能超過三年,還沒有人養過三歲的兔子。從此,我和哥哥在也沒有養兔子……
真的,兔子是在拜月亮。因為我們都看到過,那么為什麼兔子有這樣舉動呢?也許動物專家會知道,會給我們一個科學的解釋。兔子能成精一說,這個不敢苟同,但也不敢否定!
寫了這個《中秋賞閱》的題目,對於拜月不得不探討一番了--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刮打刮打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中秋節

傳統

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習俗

一、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二、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三、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四、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五、中秋節當天還有吃月餅,有各種口味;賞月亮,十五十六玩月圓。

傳說

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藥,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
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裡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唐明皇游月宮:
《唐逸史》載:唐開元年間,中秋之夜,方士羅公遠邀玄宗游月宮,擲手杖於空中,即化為銀色大橋。過大橋,行數十里,到達一大城闕,橫匾上有“廣寒清虛之府”幾個大字,羅公遠對玄宗說:“此乃月宮也”,見仙女數百,素衣飄然,婀娜多姿,隨音樂翩翩舞於廣庭中。玄宗看得如痴如醉,默記仙女優美舞曲,回到人間後,即命伶官依其聲調整理出一首優美動聽的曲子,然後配上模仿月宮仙女舞姿的舞蹈,這就是聞名後世的《霓裳羽衣曲》,成為千古佳話,月宮從此也有“廣寒宮”之稱。

起源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台寶鑑,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從時令上說,中種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穫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淨,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於唐宋。據宋朱翌《曲消舊聞》說:’中秋玩月,不知起於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於杜子美。”瀏覽唐詩,中秋賞月詩確有多篇,如王建有詩云:“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徐凝的詩云:“皎皎秋月八月圓,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據《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我連坐至曉”。《新編醉翁談錄》記載:“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以後,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台,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在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中秋這一天,還舉行別具特色的“拜月”、“鬧月”、“行月”、“跳月”、“偷月”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因此,中秋節還有“團圓節”之稱。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萬里無雲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詩云:“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
家鄉如今呢?吃完晚飯,看看電視節目,只有談戀愛的男男女女在月下相擁相偎,在訴說什麼……。我可能是小時候那個兔子拜月一說,一個人就是不敢對著月亮長時間地看……
賞月,也許對我無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